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我國有一句老話,叫「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因此,我們知道滿月總是出現在農曆十五或者十六。但是今年是個非常特殊的一年,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的數據,8月3日23時59分,月亮達到了滿月的程度,而這一天是農曆十四,這是非常罕見的。上一次滿月發生在農曆十四還是在11年前,也就是2009年4月9日;而下一次要到17年後才能看到,也就是2037年6月27日。
古往今來,月亮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寄情的對象,月的陰晴圓缺更是代表了人的悲歡離合。李白《月下獨酌》,寫出「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王昌齡以明月寄相思,也寫出了「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蘇軾的《水調歌頭》,更是提出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那麼,月亮到底會在何時圓?與哪些因素有關?
眾所周知,在地球上看到的月光實際上是月亮對太陽的反射,且由於月亮和地球相對位置的改變,它會呈現出陰晴圓缺。在天文上,我們用月相來表示月球在不同日期呈現的不同相貌。
月相變化周期的起點就叫「新月」,此時月亮處於太陽和地球之間,太陽光只能照射到月球背面,因此我們是看不到月亮的。從一個「新月」到下一個「新月」,就是我們農曆中的一個月。在這個月的中間某個時刻,會出現一個重要的時刻,那就是滿月。
一個農曆月平均為29.53天,為了符合這個時間長度,農曆的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為30天,小月為29天。而這樣一平均下來,每個農曆月的長度就和29.53天比較接近了。因此,從新月開始到滿月的時間長度平均為14.77天。
初一這天非常重要,假設在這天的開頭(即0時0分0秒)月亮就是新月,那麼在14.77天後發生滿月剛好在農曆十五。如果新月發生的時刻再晚一點,例如晚0.23天,那麼14.77天後滿月就要發生在農曆十六了。因此,十六月圓的情況是比較常見的。
但是以上的討論只是就平均值而言的,實際上每個月相周期最短能達到27.80天,最長能達到31.22天。因此相應的,從新月到滿月最短為13.90天,而最長為15.61天。當這個天數剛好到達最小值的時候,且新月發生在初一的開頭,這時候滿月就是農曆十四了;而當天數取最大值的時候,滿月就有可能發生在農曆十七了。不過,這些都是非常罕見的。
最後,我們來講一下為什麼月相周期的天數會有如此變化?其實,這取決於日、地、月的位置變化。我們知道地球繞太陽的軌道為橢圓形,這就意味著它的運行速度不是恆定的,而是時快時慢。同樣,月亮繞地球也是橢圓軌道,速度也是時快時慢。因此,月相的變化周期長度是根據它們運動速度的快慢所決定。
總之,滿月最常見的日子還是在農曆十五或十六。十七的情況非常罕見,而十四就更加罕見了。所以,不要錯過此次滿月,一旦錯過就要再等1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