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又收到了山東氣象臺發布的寒潮黃色預警的通知,自6日起凜冽的西北風裹挾著寒潮,覆蓋了幾乎整個北方。氣溫普遍降至零下10度,最低時,能達到零下20攝氏度。寒風呼嘯,坐在十平米的小屋關緊門窗,仍能感受到嗖嗖的涼風往身體裡鑽。
青島海浩奇觀
在膠東半島地區還伴隨著暴雪的天氣,看了下抖音朋友圈,青島的海水冒著的不知道是寒氣還是熱氣,而暴雪加極寒的煙臺,反而鑄造了一個北歐風情的童話世界。
冰封煙臺
頭條、朋友圈都被這張全國冰箱冷凍地圖刷了屏。今天我們就圍繞著這張圖說一下歷史上的"寒潮那些事"。
對比08年雪災
從圖裡可以看到本次寒潮的寒冷程度分為五個等級,最冷的當屬東北地區,平均溫度均在零下20攝氏度往上。而在廣東、雲南等地區溫度還是適宜的,圖裡標得等級是"冰箱外",也就是還沒到零下。
作為一個北方人,這波寒潮確實非常冷,好幾年沒遇到這種情況了。但也不必為此擔心太多,因為寒潮很正常,我國每年都會發生幾次。這次之所以影響這麼大主要是因為波及範圍廣,二是信息平臺的快速發展,讓大家有了一起吐槽的機會。不說遠的,最近08年那次雪災,許多人還記憶猶新吧。
以這次處在冰箱外的廣東為標準,08年那次全國性寒潮廣東可是暴雪成災,冰凍期更是達到一個月。如果按圖中的等級劃分的話,08年那個冬天,廣東就是"中層冷凍室"的級別。這個級別直逼三百年前那場冰河期,廣東尚如此,更遑論其他?
理論上本次寒潮與08年那次雪災起因相似,都與拉尼娜現象有關。但08年那次因素更多,按當時氣象專家解釋,大概就是拉尼娜遇上了印度洋暖溼氣流,所以雨雪不斷。而本次比較單純,只是拉尼娜獨自作案,所以危害小得多。
明末小冰河有多冷?
要說寒潮,沒有哪次能比得上明末清初那次小冰河時代。歷史上大的氣候變化有很多次,而且影響都很大,甚至左右一個國家的命運。
2016年西方史學家卜正民在其著作的《掙扎的帝國:元與明》那本書上,創造性地提出"氣候變化帶來的環境災難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觀點提出後反響很大,現在很多人也都認同了這個觀點。什麼樣的天氣變化會有這麼大的威力?
讓我們把視角穿越回明朝感受一下。實際上明朝進入16世紀,氣溫就已經在逐步降低了。只是在天啟、崇禎年間達到了一個小高潮,一直延續到清初康熙初才算消停。這段時期也就是學術界宣稱的全球小冰河期。
明武宗正德時期,廣東就下了兩場雪,一場是正德元年,一場是正德四年。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那次,廣東潮州積雪達一尺有餘,明朝一尺約32釐米,過膝的水平,沒見過雪的廣東小夥伴們,你們是沒趕上"好時候"啊。
公元1569年也就是隆慶三年,廣東佛山迎來一波大雪,一時間草木銀裝素裹,雖然冷,但風景還不錯。前幾次還不嚴重,明朝家底兒還算厚實問題不大。天啟七年,小冰河期的威力開始正式的顯現。史載這一時期明朝"洞庭湖"結冰3次,"太湖"結冰4次。
這兩個湖泊都位於長江中下遊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按照我國一月份的0度等溫線,也就是南北分界線。正常情況下,這兩個湖泊不會結冰,不然古人也不會將其結冰的情況記在史冊。連續多次結冰,可見天氣不僅罕見的寒冷,而且延續的時間長。
冰河期在崇禎年間達到高潮,明朝張岱《湖心亭看雪》對此有過描繪。"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西湖大雪三日,寒冷可見一斑。
據現代技術推斷,崇禎年間的廣東地區,也是連年大雪。水面結冰可走動,不少家畜也被凍死。氣溫低至零下十幾攝氏度以下。按照上面冷度地圖的氣溫分布的話,直接從倒數第一躍升至數一數二的水準。
連躍二三級的廣東寒冷如此,照此推算處在冷藏室的江西、福建、還有湖南直接晉升至二級冷凍室;
長江流域那幾個省請前往一級冷凍室報導;
山東、河北、還有西北五省,請求直接發配西伯利亞;
東北老鐵,恭喜你們,北~極~歡~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