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洲是一片難以言說的神奇之地,這裡是世界物種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在山林之間還曾產生過神秘的瑪雅和阿茲特克文明。鳳尾綠咬鵑Pharomachrus mocinno就是一種和古老的美洲傳說聯繫在一起的美麗動物。
美麗的鳳尾綠咬鵑。圖片:Francesco Veronesi / Wikimedia Commons
在印第安傳說中,有一位地位尊崇的神明——羽蛇神奎查爾Quetzalcoatl。奎查爾的形象是一條身披綠色羽毛的長蛇,它神通廣大,在不同的傳說裡分別扮演者風神、雨神、農神、光明之神等多個身份,而鳳尾綠咬鵑則被認為是羽蛇神的化身。西班牙殖民者的到來摧毀了當地文明,鳳尾綠咬鵑也從高高的神壇跌落,成為了一種尋常飛禽。然而就在西班牙人徵服和統治的過程中,鳳尾綠咬鵑又被賦予了新的精神屬性,這一次,它作為自由的代表而來。
墨西哥人類學博物館(Museo Nacional de Antropología e Historia)的蒙特祖瑪(Moctezuma)頭冠仿製品,用綠咬鵑羽毛製成。圖片:Thomas Ledl / Wikimedia Commons
在瓜地馬拉的傳說中,瑪雅人為了保衛家國,同入侵的西班牙人展開了曠日持久的戰鬥,最終結果是顯而易見的,瑪雅的王子與無數戰士一同戰死,而這時一隻鳳尾綠咬鵑飛來,將胸部的羽毛浸在王子的血中,從此鳳尾綠咬鵑的胸部羽毛就成了濃豔的紅色。
瑪雅人為自由而死,與這一傳說緊密相連的鳳尾綠咬鵑自然也成了自由的象徵。有人說,此鳥性情高潔酷愛自由,一旦被捕捉籠養後就會很快死亡,然而事實是,墨西哥的一些動物園就長期飼養鳳尾綠咬鵑,還可以進行人工繁殖。
鳳尾綠咬鵑的英文名為Resplendent Quetzal,resplendent意為光輝的,因而它又名輝綠咬鵑,quetzal則是來源於羽蛇神奎查爾。鳳尾綠咬鵑所屬的咬鵑科Trogonidae是咬鵑目Trogoniformes唯一的一個科。咬鵑科有一個異於所有鳥類的特點:它們的腳趾第1、2趾向後而第3、4趾向前,我們稱之為異趾型。雖然名字帶「鵑」,但咬鵑同杜鵑、蕉鵑等鵑形目沒有關係,反倒跟佛法僧目(成員包括戴勝、翠鳥)更為接近。
色彩鮮豔的紅頭咬鵑。圖片:Francesco Veronesi / Wikimedia Commons
咬鵑其實相當溫順,並不「咬」人。咬鵑都是熱帶鳥類,分布於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熱帶地區,所有的種類體色都甚為鮮豔,亞洲的種類以紅橙黃等暖色調為主,而非洲和美洲的種類則是藍黃、紅綠等強烈的對比配色。國內僅有紅頭咬鵑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橙胸咬鵑H. oreskios,紅腹咬鵑H. wardi 3種。
也難怪印第安人會將其作為羽蛇神的化身,鳳尾綠咬鵑同羽蛇神一樣,擁有金綠色的羽毛和修長的身形。它之所以修長,完全是因為它那極度延長的羽毛——那些並不是尾羽,而是尾上覆羽,中央一對最長,可達80釐米,邊緣絲絨狀,飛行起來如同緞帶,極為美麗。
除去標誌性的尾上覆羽,鳳尾綠咬鵑的身體顏色也相當華麗。整個背部以及從頭部到上胸均為明亮的金綠色,還帶有些藍色光澤,胸部以下全為鮮紅色。雌鳥相形之下則平淡得多,胸部以下為褐色,僅尾下覆羽鮮紅,也沒有延長的尾上覆羽。
哥斯大黎加的雄性咬鵑,長長的尾上覆羽風姿綽約。圖片:Harleybroker / Wikimedia Commons
鳳尾綠咬鵑在四十多種咬鵑中體型最大。體長36~40釐米,如果包括尾上覆羽,它的體長甚至可以超過一米;體重約180~210克,幾乎是體型最小的紅腰咬鵑H. duvaucelii的5倍。
它們的分布僅限於中美洲地區,在北起墨西哥南部、南到巴拿馬的雨林中零散分布,多生活於海拔900~3000米的半山坡上。它對於生境的要求相對較高,需要大片鬱閉度較高的熱帶雨林,且少有人幹擾。鳳尾綠咬鵑生性慵懶安靜,經常停駐在樹木枝杈間一動不動,儘管其顏色如此絢麗,然而在滿眼濃綠的熱帶雨林中卻很難被發現。綠色的羽毛給了它完美的偽裝,只有轉過身時才看得到腹部醒目的紅色。
由於棲處昏暗,鳳尾綠咬鵑的視力頗佳,大眼睛有些近似夜行動物,然而它主要的活動時間卻是白天。鳳尾綠咬鵑也不愛鳴叫,只有在求偶季節才會發出一連串的嗚嗚聲。
所有的咬鵑都是標準的雜食動物。由於其活動能力不強,所採食的動植物也都較大,其嘴型寬闊,善於吞咽。亞非的咬鵑更偏好「葷菜」,美洲的咬鵑喜歡「素菜」。鳳尾綠咬鵑就是一種主食植物果實的咬鵑。食譜裡80%都是各種水果,尤其偏愛樟科富含油脂的果實,如綠心樟Ocotea、尼克樟Nectandra等,剩餘部分為大型昆蟲和小型的脊椎動物。
咬鵑的嘴相當大,可以吞下大的果實。圖片:Francesco Veronesi / Wikimedia Commons
樟科植物是熱帶雨林中的優勢樹種,對於鳳尾綠咬鵑來說,食物俯拾即是,因此它們的活動範圍往往很小,也不具有遷徙性,終年居留在同一片雨林中,與此同時它們也協助了樟科植物種子的傳播。
鳳尾綠咬鵑是獨居動物,只有在繁殖季節才會成對出現。以樹洞作為繁殖的巢穴,如果沒有合適的樹洞,它們也會在腐壞的枯樹上自行挖掘。由於洞內空間狹小,雄性咬鵑歸巢成了一個難題,它常常會將長羽從背後扭轉向外、從洞口伸出,如同一簇長在樹上的附生植物。每一對繁殖個體都有固定領地,領地面積約有6~10公頃,繁殖期由北向南逐漸推遲,如在墨西哥為3~4月,哥斯大黎加則為5~6月,南部地區則每年會繁殖2次。
只有羽毛尖露出洞外。圖片:Cephas / Wikimedia Commons
鳳尾綠咬鵑每窩僅產1~2個卵,雌雄共同孵卵育雛,孵化期約17~19天,幼鳥一般經過20多天的餵養後便離巢。幼鳥出殼後前10天,親鳥會以昆蟲飼喂,10天之後則改餵植物。雌鳥常常會放棄對幼鳥的哺育,改由雄鳥單獨餵養,多達80%的幼鳥不能成活,而成活的幼鳥又有80%活不到成年。
由於不善飛行,鳳尾綠咬鵑的生活算不上安逸。中美洲有著名目繁多的各種捕食者,面對弱小的鳳尾綠咬鵑自然是來者不拒。來自同一高度層的黑鹰鵰Spizaetus tyrannus、麗鹰鵰S. ornatus等都是捕食能力很強的猛禽,是鳳尾綠咬鵑面臨的一大威脅。此外,松鼠、鼬和鴉類也會侵襲其巢穴,盜取鳥蛋和雛鳥。
鳳尾綠咬鵑長久以來被印第安人奉若神明,雖然如今瑪雅古國已不在,但對於鳳尾綠咬鵑的鐘愛卻保存了下來。其分布區內各國均對其進行保護,尤其瓜地馬拉將其定為國鳥並立法嚴格保護,在瓜地馬拉的國旗上就有鳳尾綠咬鵑的形象。
瓜地馬拉國旗。圖片:Pixabay
儘管被保護得很好,鳳尾綠咬鵑卻仍然面臨著雨林面積萎縮的威脅,雖說目前在IUCN受脅等級中只是近危(NT),但未來的情況依舊不甚樂觀,只有保護好整片的熱帶雨林,這個物種的生存才能真正得到保障。
原標題:《豆豆眼和長羽毛的組合,又萌又美!》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