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在廣州車展期間,騰訊也召開了一場以「創造以人為中心的出行體驗」為主題的騰訊智慧出行媒體沙龍活動。
活動現場,騰訊智慧出行事業部副總裁鍾學丹率先對騰訊這一年來在汽車領域所做的事情進行了一個闡述,其表示,騰訊智慧出行的核心,就是智慧化、人性化和生態化。騰訊對自身的定位,就是作為出行行業和汽車行業的數位化升級者。
微信車載版測試結果分析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此次活動上,中汽中心汽車技術情報研究生還發布了一份《智能汽車車載通訊軟體測評報告》,在此報告中,騰訊的微信車載版作為典型的車載原生通訊軟體,率先接受了測試。
測試結果顯示,使用微信車載版服務後,駕駛員對前方道路的注視比例顯著增加,右下方手機區域和多媒體區域注視比例減少,駕駛員具有更多的決策時間來判斷道路狀況,避免交通事故的發生,從而有效地改善駕駛員注意力分散問題,使其更加專注於前方駕駛。
圍繞著騰訊對自身的定位,在過去一年中,騰訊正在不斷加深自身在行業中的布局和積累。
其中,為了做汽車行業數位化升級者,騰訊打造了全場景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基於騰訊雲和AI技術打造的數據中臺,形成四橫兩縱的發展格局。
同時,在出行行業,騰訊主要關注自主出行、共享出行以及公共出行三個領域,並基於微信支付、大數據、自動駕駛工具鏈等相關產品來解決行業痛點。
具體來說,在汽車領域,騰訊則構建了一個覆蓋全場景的智慧出行解決方案,形成四橫兩縱的發展格局。
其中,四橫,是指出行領域的四個業務矩陣,包括騰訊車聯,以及騰訊自動駕駛、騰訊位置服務,騰訊乘車碼,這是騰訊助力出行產業升級的基礎平臺;兩縱是指騰訊海量內容平臺和安全保障系統;一中臺則指的是騰訊AI和騰訊雲,作為中臺為業務矩陣提供底層保障。
騰訊車聯副總裁鍾學丹
對此,在現場鍾學丹說到,在這一解決方案中,其基礎就是基於騰訊AI技術、騰訊雲技術,以及騰訊大數據技術,來構建汽車行業中的數據中臺。而這,正是騰訊在之前20年網際網路時間中所積累的深厚能力。
此外,鍾學丹還解釋了該解決方案中的兩個維度,即安全和內容。鍾學丹認為,當汽車真正實現數位化的時候,其安全問題會更凸顯出來。因此,基於騰訊在網際網路領域安全方面的幼師,其將在汽車行業打造一個完整的安全體系,包括通過科恩實驗室來提供專門針對汽車行業在電子電器、上層系統等全方位的安全能力。
而在內容方面,雖然現階段很多車中都已經轉載了各種內容平臺和各種系統,但事實上,真正的內容還是相對匱乏的,並且,在內容的質量和數量方面,相較於網際網路領域還是有挺大的差距。因此,騰訊將基於自身海量的內容和廣大的生態合作夥伴,打造內容平臺,將騰訊在這一領域的資源更好的引入車中。
最後,在汽車領域,騰訊最終想要實現的,就是基於騰訊雲去幫助車企形成一個完整的數字閉環的服務體系。
說完了騰訊為車企所能夠提供的服務,再來說騰訊對出行領域的關注。
前文也說了,騰訊在出行領域主要關注三個方面,其中,在共享出行方面,騰訊是基於微信的乘車碼,來解決在共享出行中的支付問題。在公共出行方面,騰訊則是會為用戶提供實時公交等服務。
而在行業層面,騰訊則主要聚焦在三個方面,即人-車-店-廠的數字閉環、車與環境的關係,以及車的服務升級。
值得一提的是,在車與環境中,騰訊一方面通過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布局,為車企提供全鏈條的工具鏈產品來構建自己的自動駕駛平臺。另一方面,騰訊則是致力於解決怎麼通過5G、V2X等技術來幫助車內用戶更好的獲得外部環境內容,以及幫助自動駕駛汽車與外部環境融合等。
此外,在對車的服務升級方面,騰訊一方面會為用戶提供一個完整的共享解決方案,還會幫助一些車企去構建自己的共享出行平臺。另一方面,騰訊還要逐步的將自己的網際網路生態引入到車中,從而構建一個更加完整的生態車聯網。
在過去的一年中,騰訊與車企的合作一直在不斷的加強,同時,合作的方式也在從單點到全面。截至目前,騰訊已經和22家車企建立全面的合作關係,有超過45個搭載騰訊服務的車型落地,以及超過300家的生態合作夥伴將其生態內容與服務引入車內。
除了車端之外,鍾學丹還表示,騰訊基於騰訊雲,也在雲端為18家車企、超過5家出行平臺,以及超過100家4S店提供雲服務。
通過對整個行業的思考和摸索,在今年5月份舉辦的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正是提出生態車聯網戰略體系,立志於打造一個以人為中心的生態車聯網。會上,鍾學丹也再次對此做出了更加詳細的闡述。
現場,鍾學丹道出了騰訊要打造生態車聯網背後的思考。
當前,隨著時間的演進,90後、00後開始崛起,甚至有些車企注意到,00後或許是未來最主流的購車人群。
90、00後與70後、80後的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就是其絕大部分都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因此,相較於其他時代的用戶,90、00後對於即刻服務的追求,以及使用高能的狀態,車企需要為其提供實時在線的服務能力。
此外,對於當前的用戶而言,信息焦慮讓其在駕駛場景上可以不顧行車安全,也要去看一眼微信等社交產品。因此,對於騰訊而言,如何解決用戶在車上的長線服務和需求,以及通過手機很難服務用戶等問題,是其主要的一個思考點。
基於此,騰訊所提出的生態車聯網,主要有三個重點需要考慮,即以人為中心或者全時在線、生態車聯網。同時,生態車聯網有四個很重要的特徵,一是以人為中心的「千人千面」;二是全時在線;三是與車企的共建;四是和開發者的共建。
對此,鍾學丹解釋到,騰訊的生態車聯網的解決方案聚焦在全時在線、跨平臺、跨端的工具鏈構建。基於騰訊最底層的生態體系,以及大量的網際網路生態內容,騰訊實際上要做的就是去構建一個完整的平臺,提供能夠打通車端與手機端以及網際網路服務的對接能力。
因此,為了實現這種承接能力,在車機端騰訊推出了小場景服務,包括小程序、騰訊娛樂場景和車上不同場景等目的場景服務的能力。在底層,騰訊會提供語音、地圖等內容服務。
更底層則是提供一個場景的引擎,幫助大家在用戶特性和場景特性中間結合,為用戶推出更符合他需要的服務特性。此外,騰訊還有生態車聯網還有一個非常終於的服務特點,就是手機埠。
原因在於,手機是其用戶ID,承載了騰訊很多數據化的能力。而這也就是騰訊一直在做的微信車載版,不僅是將騰訊手機上的數據和生態內容遷移至車中,其未來或許更是騰訊打通整個車機端內容的超級帳號。
前文也有所言,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80後、90後群體成為購車主力人群,移動網際網路、智能終端設備培養出的信息媒介和數字消費習慣,讓這些用戶習慣於保持與信息世界的實時互聯,多線程的處理信息。當「全時在線「成為生活常態,駕車時短暫的信息空白會讓用戶「離線焦慮感」。新生代消費者對於車上信息溝通的需求增加,催化了車載通訊應用市場需求。
雖然車載社交有真實的用戶需求,但考慮到駕駛場景的特殊性,其安全問題以及隱私問題一直是行業中爭論的焦點。甚至騰訊在將微信推上車的時候,也多次強調,微信車載版一直在做減法,只提供基本的用戶社交需求,從而保證駕車的安全性。
此次,騰訊微信車載版作為首款被權威機構檢測的車載社交產品,為保證測試結果的真實可靠,該報告制定了功能性測試、用戶界面測試、強度測試、容量測試、安全駕駛測試等多個科學嚴謹的測試環節,並設置了安靜、鬧市和高速這三種典型的噪聲環境。
駕駛員眼動儀測試結果,圖左為手機信息,圖右為微信車載版
在安全駕駛實踐測試中,該報告以微信車載版、手機通訊為例進行了不同駕駛場景下全方位測試,結果顯示:微信車載版電話交互條件下對於主路面的注視比例(94.74%)高於手機電話所對應的主路面注視比例(72.70%);同時,微信車載版在信息交互條件下對於主路面的注視比例(91.89%)要高於手機信息所對應的主路面注視比例(65.20%)。也就是說,使用微信車載版服務後,駕駛員對前方道路的注視比例顯著增加。
在對車載通訊軟體安裝測試、性能測試、安全私密性測試、容量測試、強度測試、故障恢復等方面定義車載通訊軟體的評測維度中,對車載通訊功能是否完備、性能是否穩定、交互是否友好等方面進行驗證。結果顯示,微信車載版均以「優秀」結果通過測試。
之所以有如此優秀的結果,則得益於微信車載版的全語音互動設計和極簡的操作邏輯,微信車載版會使駕駛員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前方道路上,注意力分散的情況得到有效改善,行車安全性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此外,鍾學丹現場也表示,微信車載版也控制了很多不必要的信息,在這個過程中不去觸達、播報,減少一些非必要的溝通。通過這樣的管理,騰訊希望能夠幫助用戶更好更安全的駕駛汽車。
事實上,從目前車載社交市場來看,騰訊並不是第一家,在今年8月份,微信車載亮相兩天後,阿里聯手上汽成立的斑馬網絡就也推出來社交產品「車信」。而10月底,作為新造車勢力,威馬汽車也為其用戶推送了自主研發主打輕社交的產品「威覓」。
面對這種局面,騰訊是否會有競爭壓力?鍾學丹並未直面回復車雲菌的提問,而是表示,騰訊做這樣一款產品時,更多的是考慮用戶基礎的溝通需求,並未太多的將其看作是一個社交平臺或是一個場景,微信車載版所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網際網路用戶通訊基礎上的延伸。而對於微信車載版下一個將要提供的功能方向,鍾學丹更是直言,目前還沒有一個很完整的下一步概念。
事實上,在第一次聽到騰訊提出的生態車聯網戰略時,車雲菌的頭都大了,畢竟,一提到生態二字,就感覺很大、很空。然而,在經過深入了解之後,才發現騰訊的生態車聯網戰略背後有一整套的邏輯體系以及技術來進行支撐。
在車雲菌看來,騰訊的生態車聯網戰略是以微信為核心,形成一個超級帳號,來打通車機端和手機端的內容生態體系,而小場景則是騰訊聯合開發者在車機端中的內容集成。
此外,騰訊所提供底層技術方面的場景引擎,則是基於騰訊超級ID、AI、大數據和LBS能力,實現用戶興趣、車端場景和服務應用的智能匹配,通過場景感知進行個性化服務的主動推送。
騰訊在網際網路領域20年的技術和經驗積累,讓其能夠通過自身能力為汽車行業賦能。而現階段,騰訊的微信已經成功上車,接下來,其所要做的是否是將內容搬上車,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