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是個非常特別的年份,同時發生了三件大事:瓦特發明蒸汽機,亞當·斯密寫出《國富論》,美國有了《獨立宣言》。
除了改變世界之外,如果說這三件事之間還有什麼共同之處,就是它們的背後都站著牛頓的影子。
理解這一切還需要再往前推9年,牛頓寫下人類科學史上最重要的一本書——《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1687年也成為近代科學史上最重要的一年。
了解一個400年前的科學家與你有關嗎?有,能回答這些問題:
你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你和公司的關係是什麼?你如何看待你的老闆、管理你的員工?
鬆手,筆就會掉下來,為什麼?
亞里斯多德說,所有物體是由土元素組成的,如果不攔著它,它會向宇宙中心運動,而地球是宇宙中心,所以鬆手筆就會掉下去。
現在聽起來很荒謬,但在西方長達2000年的時間中,人們一直活在他所構建起的這個世界觀裡,因為它能有效地解釋自然。
亞里斯多德是西方第一個世界觀的創立者,一直到牛頓在1687年寫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牛頓的全部力學,可以被建構到兩個邏輯基點之上:
1. 萬有引力。物體運動不是因為內在就要這麼幹,而是因為受到外在的引力的原因。我鬆手的時候,筆之所以落下來是因為地球對它有引力,就像行星之所以繞著太陽轉是因為太陽對行星有引力一樣。
2. 慣性。物體將一直處於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讓它停下來才需要力。沒有任何一個人看到一個物體永遠保持勻速直線運動。因此,這是一個極端反直觀的原理,也是思想上的巨大進步。
你一定會同意的三個觀點
在牛頓的經典力學裡邊,對宇宙有一個經典的隱喻:
這個世界像鐘錶一樣去轉,上帝創造了鐘錶,也創造了鐘錶運轉的規則,然後鐘錶就會不停的轉下去。
這個隱喻被稱為機械論世界觀,重要的有三點,你大概都會同意:
1. 二元論。主體是有能動性的,客體離開主體將無所作為。
培根曾經有句名言叫「Moneyzon is pavo」,說有了科學之後,人類可以徵服整個自然,是一樣的道理。
2. 還原論。一切事物都可以通過拆解的方式,被了解本質。
如果有一個事過於複雜,你該怎麼辦?把它拆分成一些足夠的問題,然後逐步解決每一個小問題,整個問題就解決掉了。用笛卡爾的話說:
「世界就像一臺機器,一臺極其精密的機器,這臺機器可以通過被拆散而理解,研究完這些部件以後,再將它們拼在一起,可以更好的看到一個完整的全景。」
3. 決定論
古希臘有一個詞叫邏各斯(Loges),這個詞幾乎等同於老子說的「道」,道是決定著世界來運作的那個基本機制。這也就是柏拉圖所說的「理念」。
但是,柏拉圖還相信這個理念可以用一個方程來表達出來。牛頓在找這個方程,愛因斯坦也在找這個方程,如今的弦理論也在找這個方程。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書,就是說研究世界如何運轉的道理,然後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
「從此,任何人想要了解炮彈或行星是如何運動的,又會落向何方,只要測量一下物體的質量、方向、加速度和作用力,把這些數據填入牛頓方程式,答案就像魔術一樣躍於眼前。」《人類簡史》這樣形容。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可以用數學來預測未來,牛頓也因此成為時代的神。
不是牛頓錯了,是天王星轉錯了
當時,人們發現了天王星,把它的軌道按照牛頓的公式去測算以後發現,有一點差距。
如果事實和理論有差距,人們一般會認為是理論錯了。但在那個時代,人們對牛頓崇拜到什麼程度呢?人們不但沒有說牛頓錯了,而是說天王星轉錯了。
科學家們繼續猜,如果天王星轉錯了,一定有另外一個巨大質量的星星,影響了天王星的軌跡。
接下來幾十年,歐洲的頂級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就在做這件事情。他們推算出一個可能的軌跡之後,找天文學家去觀測。
英國天文學館拒絕了,他們說,我們天天用望遠鏡看都沒看見行星,你算就能算出來?
但是,另一個天文學館重新去觀測,果然看到了一顆新的行星。這個行星後來被命名為海王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顆用思想而非眼睛看到的行星。
法國有一個天體力學之父拉普拉斯,也是拿破崙的老師。他用牛頓的力學重新去算,寫了一套書,也送給了拿破崙。拿破崙說,您的書裡面沒有上帝的位置。
拉普拉斯回復了一句名言——我不需要這個假設,我有牛頓就夠了。甚至拉普拉斯又做了一個假設說,只要能測量此時此刻整個宇宙所有粒子的基本狀態,根據牛頓定律,就能精確預測未來任意時刻所有粒子的運動狀態。
這句話裡存在極大的自信,也是一種全新世界觀的轉變,我們可以稱它為科學決定論。
今天的人類為什麼不封建迷信,而是相信科學?都在這裡。科學幾乎成為新的宗教,每一所大學其實都成為新的廟宇了,去大學裡學習那些基本原理,人們認為只要掌握了基本原理,對現代的事物進行了測量,未來就全在掌握之中。
不了解牛頓,就無法了解管理
不要以為牛頓只是一個科學家,整個工業時代、甚至工商管理都是建立在牛頓世界觀之上的。
歷史總有巧合。1776年那一年同時發生了三件大事,瓦特改良蒸汽機,亞當斯密寫了《國富論》,還有美國的獨立宣言,背後都有牛頓的影子。
1. 影響工業革命。瓦特是工程師而非科學家,但居然讀懂了牛頓的力學,據此改良了蒸汽機,啟動了工業革命。
2. 影響政治。獨立宣言的作者是傑斐遜,他從原子論裡獲得巨大啟發,假設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是原子,推導出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美國開國元勳們在獨立宣言中宣稱,自然法則是自然之神賦予人類政治自治權。
3. 影響經濟學。亞當斯密熟讀牛頓的書,你可以在他的書裡完全看到影子:
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
看不見的手——看不見的萬有引力……
4. 影響管理學。管理學的開山鼻祖是泰勒,1911年出版了《科學管理》這本書。那麼請問,1911年所謂的科學管理的「科學」,指什麼科學?那時候相對論沒成熟,量子力學沒成熟,也沒有複雜科學……所以泰勒說的科學就是指牛頓科學。
所以,我們幾乎可以說,工業時代就等於牛頓時代。不了解牛頓機械論,就無法真正理解現代管理。
我只是想僱傭你的手和腳,
沒想到你把腦子還帶來了
機械論對宇宙的引喻是機械,科學管理裡面對公司的引喻是什麼?是機器。
在金字塔式管理裡,對公司的隱喻就是機器,一層一層的結構,來自於牛頓的機械論世界觀。
《重塑組織》裡說,管理中,人是資源。人被視為管理機器上的齒輪,被匹配到組織機構圖上。仔細想一想,人力資源部,我們把人視為什麼?資源,就是這個道理。
1. 二元論融入在管理中。
當你說管理的時候,是不是有主語和賓語?主語是誰?公司或者是老闆。管理誰?員工。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二元對立,公司和員工無形之中是主客體分離的關係。公司是主,員工是客,公司是「一」,員工是實現目標的資源。你需要從員工身份抽離出來,再把員工作為對象去管理。
2. 還原論對公司管理的影響就更深了。
當你對這個公司的戰略無從著手的時候,一般會用麥肯錫的這個7S結構圖。上面有4個S,戰略、結構、制度、價值觀;下面有3個S,技能、人員、風格。麥肯錫作諮詢時,7個組分別研究這7個方向 ,然後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諮詢報告——這是100%的還原論味道。
在泰勒的思想裡面,員工是不需要用腦子的,只要把身體作為工具過來做就可以了。這影響了福特,福特有一句名言,其實我只是想僱傭你的手和腳,沒想到你把腦子還帶來了。
3. 決定論說,只要有數學原理,加上測量,萬事萬物都盡在掌握。
如果管理成為一門科學,就有兩件事情:有基礎理論,能被測量。你要想想看,在泰勒之前,沒有人認為管理是個學科,但泰勒拆解人的動作,提取數據,然後拈出基本原理,這本身就是巨大的進步。
「藍血十傑」
如果統計學上不能贏,就不去打
我們來舉一個案例。2014年,華為做了藍血十傑表彰會,要學習西方的科學管理。
為什麼是藍血十傑?十傑是十個人,二戰的時候美國軍隊裡面有一個地方叫統計管制處,他們得出來一個理念,對於二戰美軍獲勝意義重大:每一場戰役如果統計學上不能贏,就不要去打。
這十個人都是數學背景出身的天才,用統計學、運籌學來演算戰爭的結果,然後拿出數據來指揮戰爭。退役之後,他們一起加入了福特公司,進到計劃、財務、質量等關鍵部門,在福特掀起了一場管理變革:
第一,基於數據和事實的理性分析和科學管理。
第二,建立在計劃和流程基礎上的規範的管控程序。
第三,客戶導向和力求簡單的產品開發策略。
這幾條是不是今天聽起來稀鬆平常?其實,哪怕今天管理最好的公司,也在向幾十年前的他們學習,他們第一次提出這個理念,非常有重量。
在那之前,人們都在根據經驗混亂管理,他們建立了階層制,用數據科學管理,要求從經銷商的銷售能力到廣告效果,每一件事情都要有數據作為答案。
例如,品質就是一個必須用數字度量的事實。為此,藍血十傑專門設計出一套品管系統來統計新車的瑕疵情形,並據此確立了一項標準:一部車如果瑕疵點超過35個,就不應該出廠送到經銷商手上,缺一個零組件等於20點。
他們的一個傑出成果,就是獵鷹牌小轎車。
當時,德國大眾的「甲殼蟲」轎車銷售持續增,人們十分好奇:到底都是什麼人在買甲殼蟲轎車?
市場調查的結果使那些持底特律固有成見的高管們大吃一驚。買甲殼蟲的不是所謂的缺乏品位的低收入群體,而主要是律師、醫生、大學教授。這意味著汽車產業中存在一個尚未開發的新市場。
在隨後的4年中,藍血十傑又主導了14次市場調研,訪問了成千上萬的美國民眾,向他們詢問氣缸數目、車身長度、乘客人數到耗油量的意見。從而,不是憑直覺而是根據所得到的事實,作出了新車的關鍵參數決策。
獵鷹推出後一炮而紅,成為當年最暢銷的車款,這件事也成為科學管理裡的經典案例被推行。
再回顧一遍《思維簡史》裡的話,哪怕你沒上過一節物理課,靈魂裡都有牛頓的精神碎片。(完)
*本文根據混沌大學創新學院的課程整理而成,內容僅為完整課程的1/4,轉載請聯繫授權。部分圖片源自pexels.com、unsplash.com。撰稿:無藥。版式:JY.Yang
喜歡本文,點個[在看],分享給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