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恐龍:揮著「蝙蝠翅膀」
上圖 奇翼龍化石照片。鄭曉廷供圖
右圖 奇翼龍的藝術復原圖。
恐龍星際供圖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李大慶)鳥類及其恐龍近親的翅膀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是其關鍵組分。但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介紹,我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生活於1.6億年前的小型恐龍卻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翼翅膀。
這是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對珍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一件化石進行研究時發現的。
這件化石發現於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名為奇翼龍,是一種與鳥類親緣關係非常近的小型恐龍。這種恐龍長相奇特,有著短粗的頭,手部外側手指極長,尤其是它僵硬的羽毛呈絲狀,更接近原始羽毛,而不像其他似鳥恐龍和鳥類擁有的片狀羽毛。
據徐星介紹,最奇特的是奇翼龍腕部的一個棒狀長骨結構。類似結構從來沒有在其他恐龍中發現過,但卻在一些會飛的四足動物的腕部、肘部或踝部附近存在,比如蝙蝠、翼龍和鼯鼠等。奇翼龍腕部的棒狀結構和日本鼯鼠腕部長著的棒狀結構尤其相像。在所有這些動物中,這種棒狀結構都支撐著翼膜,用於飛行或者滑翔。在奇翼龍標本上也確實發現了在棒狀結構和手指附近有殘缺翼膜。這意味著奇翼龍有著和鳥類及其恐龍近親完全不同的翅膀,主要由翼膜構成,而不是主要由羽毛構成。
研究人員利用CT和掃描電鏡等對化石進行分析,獲取了包括軟體組織上保存的黑色素體在內的多種信息,分析了化石圍巖和化石上的化學組分,最終確認奇翼龍腕部的棒狀結構是翼膜翅膀的關鍵組成部分。
研究者通過形態特徵的分析和飛行能力的計算,相信奇翼龍的翅膀具有空氣動力學功能。但奇翼龍並不是一個具有競爭力的飛翔者,它的空中生活似乎只限於在樹木之間短距離的飛翔,或者從高處飛翔到地面。當然,現在還無法確定奇翼龍到底是採用撲翼飛行還是滑翔。
奇翼龍的發現,為翼膜狀飛行器官的趨同演化提供了一個絕佳實證,也對我們了解恐龍形態差異性和鳥類飛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鄭曉廷說:「有著翼膜翅膀的奇翼龍生活在侏羅紀中期,因此它算是在鳥類支系飛翔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先鋒。它提醒我們,在飛翔演化的早期歷史中,充滿了創新嘗試,許多支系成為了演化的死胡同,只有現生鳥類的這種飛行模式延續至今。」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