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恐龍:揮著「蝙蝠翅膀」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小恐龍:揮著「蝙蝠翅膀」

上圖 奇翼龍化石照片。鄭曉廷供圖

  右圖 奇翼龍的藝術復原圖。

  恐龍星際供圖

■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4月30日電 (記者李大慶)鳥類及其恐龍近親的翅膀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是其關鍵組分。但4月30日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介紹,我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生活於1.6億年前的小型恐龍卻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翼翅膀。

  這是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對珍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一件化石進行研究時發現的。

  這件化石發現於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名為奇翼龍,是一種與鳥類親緣關係非常近的小型恐龍。這種恐龍長相奇特,有著短粗的頭,手部外側手指極長,尤其是它僵硬的羽毛呈絲狀,更接近原始羽毛,而不像其他似鳥恐龍和鳥類擁有的片狀羽毛。

  據徐星介紹,最奇特的是奇翼龍腕部的一個棒狀長骨結構。類似結構從來沒有在其他恐龍中發現過,但卻在一些會飛的四足動物的腕部、肘部或踝部附近存在,比如蝙蝠、翼龍和鼯鼠等。奇翼龍腕部的棒狀結構和日本鼯鼠腕部長著的棒狀結構尤其相像。在所有這些動物中,這種棒狀結構都支撐著翼膜,用於飛行或者滑翔。在奇翼龍標本上也確實發現了在棒狀結構和手指附近有殘缺翼膜。這意味著奇翼龍有著和鳥類及其恐龍近親完全不同的翅膀,主要由翼膜構成,而不是主要由羽毛構成。

  研究人員利用CT和掃描電鏡等對化石進行分析,獲取了包括軟體組織上保存的黑色素體在內的多種信息,分析了化石圍巖和化石上的化學組分,最終確認奇翼龍腕部的棒狀結構是翼膜翅膀的關鍵組成部分。

  研究者通過形態特徵的分析和飛行能力的計算,相信奇翼龍的翅膀具有空氣動力學功能。但奇翼龍並不是一個具有競爭力的飛翔者,它的空中生活似乎只限於在樹木之間短距離的飛翔,或者從高處飛翔到地面。當然,現在還無法確定奇翼龍到底是採用撲翼飛行還是滑翔。

  奇翼龍的發現,為翼膜狀飛行器官的趨同演化提供了一個絕佳實證,也對我們了解恐龍形態差異性和鳥類飛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鄭曉廷說:「有著翼膜翅膀的奇翼龍生活在侏羅紀中期,因此它算是在鳥類支系飛翔演化過程中的一個先鋒。它提醒我們,在飛翔演化的早期歷史中,充滿了創新嘗試,許多支系成為了演化的死胡同,只有現生鳥類的這種飛行模式延續至今。」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匪夷所思,一種恐龍長著「蝙蝠翅膀」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張瑩)中國科研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告說,他們發現侏羅紀一類稱作善攀鳥龍的恐龍曾演化出類似蝙蝠的膜質翅膀,這種與鳥類飛羽截然不同的結構表明,恐龍至鳥類的演化中曾出現意想不到的飛行嘗試。
  • 我國發現長「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本報訊日前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報導了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 奇翼龍:新的中國恐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有趣的是,直到最近,上述的似鳥恐龍都有一個共同特點:「片狀飛羽」。也就是說,它們有一片片的羽毛,就像它們的後裔——鳥類一樣。片狀飛羽是它們的獨門絕技,別無分店,我們過去也以為這是它們唯一的絕招。但是,中國科學家鄭曉廷和徐星等人在4月30日出版的英國《自然》(Nature)雜誌上,報導了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小型似鳥恐龍——它竟然具有類似蝙蝠的翅膀。
  • 外媒:中國學者發現具有似蝙蝠翅膀小型恐龍
    參考消息網4月30日報導 外媒稱,中國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4月3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從一件來自中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中,發現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具有「蝙蝠翅膀」的帶羽毛恐龍
    據外媒CNET報導, 科學家在中國北方發現的一種新恐龍化石提供了新的證據,表明一些侏羅紀時期的恐龍曾演化出像現代蝙蝠中看到的膜質翅膀。這種生物的羽毛和組織的殘餘物保存完好,使研究人員能夠慢慢地將不尋常的恐龍的歷史和形式拼湊在一起。研究人員在恐龍的側翼和前肢周圍發現了軟組織,顯示它有類似蝙蝠的膜質翅膀。化石還包含一個「棒狀長骨」 這提供了進一步的證據,證明膜可能從長臂渾元龍的側翼延伸到指尖。
  • 中國研究發現一種恐龍長著「蝙蝠翅膀」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記者張瑩)中國科研人員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以封面文章形式報告說,他們發現侏羅紀一類稱作善攀鳥龍的恐龍曾演化出類似蝙蝠的膜質翅膀,這種與鳥類飛羽截然不同的結構表明,恐龍至鳥類的演化中曾出現意想不到的飛行嘗試。
  • (科技 · 生物)我國發現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奇翼龍
    過去人們認為,鳥類及其近親恐龍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的翅膀都是片狀飛羽。
  • 古生物學家發現新恐龍物種 身披羽毛卻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
    現在古生物學家已經發現了大自然中一種奇特的物種 - 一種奇怪的恐龍,其被羽毛覆蓋,但卻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這個生物大約在1.63億年前,被稱為長臂渾元龍(Ambopteryx longibrachium),看起來像鳥類、蝙蝠和獸腳類恐龍之間的奇怪「混合體」。這種恐龍體型嬌小,長約32釐米,體重約200克。
  • 奇翼龍:蝙蝠翅膀的鳥類祖先
  • 我國發現長「蝙蝠翅膀」小型恐龍 奇翼龍頭短粗羽毛呈絲狀
    2015年5月3日,日前在線出版的英國《自然》雜誌上,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報導了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代表我國學者在鳥類起源研究方向取得的又一項重要成果。
  • 河北發現新恐龍:翅膀結構獨一無二
    外媒稱,中國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4月30日發布消息說,該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一個科研團隊,從一件來自中國河北青龍縣侏羅系地層的化石中,發現一種生活於約1.6億年前的具有類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龍。
  • 蝙蝠是不是和老鼠近親?蝙蝠褪翅膀成老鼠或老鼠長翅膀成了蝙蝠?
    從頭部形態上看,蝙蝠確實與老鼠有一定的相似度,在坊間確實也流傳著許多關於老鼠和蝙蝠關係的傳聞,比如有人說:蝙蝠是老鼠偷吃了油(或者鹽)變成的。其實,以上這些說法都是不科學的。蝙蝠既不是老鼠變成地,也和老鼠沒有任何的關係。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我們簡單的來了解一下兩種動物的演化史。
  • 科學家發現1.63億年前新型恐龍!有蝙蝠翅膀和絨毛
    北青網訊 科學家們剛剛宣布,發現了1.63億年前的恐龍化石,它們長著一對蝙蝠翅膀。最近,科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恐龍種類。這個新物種大約距今1.63億年了。這種恐龍的胃部讓我們想到現在以植物為食的鳥類,但是科學家又確實發現了骨頭碎片的痕跡,這意味著這種恐龍確實喜歡吃肉。科學家稱之為「機會主義雜食動物」。
  • 《饑荒》蝙蝠翅膀作用是什麼 蝙蝠翅膀作用介紹
    導 讀 【九遊攻略】饑荒蝙蝠翅膀作用是什麼?
  • 血汙夜之儀式蝙蝠翅膀在哪 蝙蝠翅膀怎麼獲得
    導 讀 血汙夜之儀式蝙蝠翅膀在哪 蝙蝠翅膀怎麼獲得 《血汙:夜之儀式》中有很多裝備、道具、菜譜等著玩家收集
  • 發現膜質翅膀恐龍:長臂渾元龍
    《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人員的一項成果:侏羅紀的善攀鳥龍類揭示了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展示了在恐龍—鳥類演化歷程中出現大量意想不到的適應飛行的嘗試。在脊椎動物漫長的演化史中,翼龍、鳥類和蝙蝠都獨立演化出了形態迥異的飛行結構。
  • 中國科學家發現長"蝙蝠翅膀"奇翼龍 距今1.6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長"蝙蝠翅膀"奇翼龍 距今1.6億年 ,在對一件珍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化石進行了研究後發現,這種生活於1.6億年前的小型恐龍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翼翅膀。類似的結構從來沒有在其他恐龍中發現過,但在一些會飛的四足動物比如蝙蝠、翼龍和鼯鼠的腕部,或肘部、踝部附近發現過。經過比對,科學家們發現奇翼龍腕部的棒狀結構和日本鼯鼠腕部的棒狀結構尤其相像。而在所有這些動物中,這種棒狀結構都支撐著翼膜,用於飛行或者滑翔。同時,科學家們還在奇翼龍標本上的棒狀結構和手指附近發現了殘缺翼膜。
  • 我國科學家發現長著「蝙蝠翅膀」的奇翼龍-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4月29日電(記者齊芳)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和臨沂大學鄭曉廷教授帶領的科研團隊,在對一件珍藏於山東天宇自然博物館的恐龍化石進行了研究後發現,這種生活於1.6億年前的小型恐龍具有像蝙蝠一樣的膜翼翅膀。
  • 科學家發現膜質翅膀恐龍 距今1.63億年
    長臂混元龍復原圖原標題:科學家發現具有膜質翅膀的恐龍央視網消息:日前,我國科學家通過在晚侏羅世地層獲得的一件新化石——長臂渾元龍,揭示了膜質翅膀在恐龍中的演化,這一成果今天(9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發表。
  • 中國發現1.6億年前侏羅紀具膜質翅膀恐龍
    中國發現1.6億年前侏羅紀具膜質翅膀恐龍 原標題: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5月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9日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科研團隊通過對一件採集於遼寧、距今1.63億年並命名為「長臂渾元龍」的善攀鳥龍類帶羽毛恐龍化石的最新研究發現:在恐龍向鳥類演化時,飛行器官除了羽毛外,還有像蝙蝠一樣的膜質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