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網顯卡頻道7月3日 今年華碩推出了一款新的產品線——龍騎士系列,以高規格做工用料和性能為主打,意圖在中高端產品線上有一番新突破。我們都知道華碩主板的ROG玩家國度系列和頂級顯卡上(火星和戰神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力,譽滿全球,如今發力於中高端產品,想必又要掀起一場惡戰,如果小編沒猜錯,矛頭應該直指微星的Hawk系列產品,如此,相信不少其他有實力的廠商也會迅速跟進,推出相應的型號以應對。
首款龍騎士系列的顯卡就是今天我們要測試的華碩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剛拿到卡的時候,筆者發現除了外包裝上顯目的龍的標誌之外,外觀幾乎和華碩的Direct CU II系列外觀一模一樣,不過卡看到背面才發現,背板被一片黑色的金屬散熱片覆蓋了,想必用料方面肯定是有不少提升。
上面已經說過,華碩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和之前的Direct CU II系列外觀基本相同,說明在散熱方面二者應該差別不大,而它又是新產品,那麼改進只能在用料和做工上了,當然,還有一些不易發覺的小細節也可能存在,畢竟一線大廠,人性化的東西是體現實力和細緻的最好的方法。
核心方面該卡採用AMD Pitcairn Pro核心,基於最新的GNC架構,28nm工藝製程,擁有1024個流處理器,搭載了Hynix 0.4ns的GDDR5顯存,共8顆組成256bit/2GB規格,默認核心、顯存頻率為910/5000MHz,相對公版860/4800MHz的頻率來說,超頻幅度過於保守。
供電方面華碩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採用華碩的老規矩——超合金數字供電,包括了6+2+1相總共9相供電,相較於公版多出來2相,核心6相供電採用數字PWM晶片,MOSFET採用NXP的7030AL/5030AL,電容則為富士通和鈺邦的高品質全固電容,並配以華碩最愛使用的S.A.P合金電感,總體上比公版設計有不錯的改進。
散熱方面華碩為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配備了背板,起到加固PCB的作用,鏤空設計也能有效的輔助散熱。背板上帶有和包裝一樣大龍騎士LOGO,有透明側板的用戶在裝機之後也能清晰的看到。
當我們仔細看華碩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顯卡散熱器的時候,發現和之前的Direct CU II系列又有了新的改進,三條8mm熱管已經鍍鎳,波浪形鰭片採用焊接工藝與熱管相連,並非之前的穿Fin工藝,熱管直觸式底座,保證三條熱管都有接觸,遺憾的是由於Pitcairn Pro核心的大小其實中間的熱管接觸核心的面積最大,而旁邊兩根合起來連一半都不到,這樣勢必會有一定的影響。
風扇方面使用了兩個8cm的雙滾珠軸承風扇,具有降噪防塵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改進的散熱器本身之外,華碩還為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顯卡配備了一組名為「重裝鎧甲」的散熱片貼合在PCB上散熱器沒有接觸到的地方輔助散熱,散熱片覆蓋了核心、顯存、VDDCI供電的MOSFET以及核心右側的四顆顯存。
輸出方面,華碩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配備了1個Display Port、一個HDMI、1個Dual Link DVI和1個Single Link DVI(可轉VGA),足夠大多數用戶的輸出需求,算是中規中矩。
為了搭配這塊中高端顯卡測試,平臺方面我們還是選用了比較接近會購買這類顯卡的玩家的機器配置的測試平臺,確保顯卡不會收到影響正常發揮性能。
泡泡網顯卡頻道測試平臺 | |
硬體配置 | |
---|---|
處理器 | Intel Core i7 2600K (4C8T,L3=8MB,OC=4.7GHz) |
主板 | GigaByte Z77M-D3H (Intel Z77) |
內存 | Kinston 4GB DDR3-1600 x2 (9-9-9-24 1T) |
固態硬碟 | Galaxy Laser 240GB |
電源 | Antec HCP 1000 |
顯示器 | Dell 2111H |
軟體配置 | |
作業系統 | Windows 7 Ultimate SP1 64bit |
顯卡驅動 | Catalyst 12.7 Beta |
顯卡測試平臺實拍
● 測試平臺主板:GigaByte Z77M-D3H
技嘉GA-Z77M-D3H主板mATX的版型設計,使得其兼容小型PC系統,成為HTPC的不錯搭檔。規格方面,CPU採用了5相供電設計,可以滿足旗艦77W產品的供電需求,小幅的超頻問題也不大,而在擴展接口方面,大量的SATA接口和USB 3.0、雙PCI-Express x16插槽使得用戶無需為擴展而擔憂,而這也正是小型主板難能可貴的地方,無疑GA-Z77M-D3H是一款全能型的小板,非常適合HTPC用戶選購。
● 測試平臺電源:Antec HCP1000
這顆電源具有與額定功率相同的四路+12V聯合輸出能力,1000瓦能夠讓玩家們的發燒級平臺擁有澎湃動力。這顆電源通過了80PLUS白金牌認證,HCP Platinum 1000W在techpowerup測試時20%、50%以及100%負載下的轉換效率分別為90.52%、92.82%以及91.63%,達到並高於白金牌認證標準,尤其100%負載下比認證標準高出2.63%,另外電源的12V電源輸出非常穩定。
● 測試平臺SSD:影馳 Laser EX 240GB
過去一直專注於顯卡領域的NVIDIA核心合作夥伴影馳科技宣布進軍固態硬碟市場,一出手就盡顯非凡實力,影馳Laser EX 240GB採用了SandForce SF-2281主控,Intel 25nm同步MLC顆粒,官方公布的最高讀寫速度為560MB/S和525MB/S,擁有6年超長質保,低溫、低噪音、低功耗、超耐用等諸多特性。
華碩為旗下的顯卡配備了一款專用的超頻軟體,叫做Ausu GPU Tweak,軟體針對龍騎士系列顯卡有優化,提供了全新的界面和更好的超頻體驗。
GPU Tweak能實時的監控和調節顯卡的各項參數,包括電壓、頻率、風扇轉速等,同時還帶有自動更新驅動和刷新bios的功能,非常強大。對於動手能力較強或者有經驗的用戶,華碩還提供了解鎖功能,可以開啟更多選項,諸如電壓調節等。
點擊Setting,轉到Tuning即可勾選相應選項
解鎖之後,小編在默電下將核心超至1.15GHz、顯存超至5.5GHz,並順利完成了3DMark 11 P模式的測試,如圖所示:
核心1.15GHz、顯存5.5GHz @ 3DMark 11 P模式得分
雖然不算是極限超頻,但是這樣的頻率確實已經很高了,為了排除個體體質的影響和保證穩定性,我們僅僅將顯卡的核心拉至1GHz來與默認頻率的性能做對比。
雖然大家都厭煩了看這些測試,但是作為顯卡的基準性能,還是要繼續跑,各位就忍忍吧。
默認頻率下3DMark V得分
超頻後3DMark V得分
默認頻率下3DMark 11得分
超頻後3DMark 11得分
遊戲測試部分均採用Full HD 1920 X 1080作為解析度,開啟最高遊戲效果,4AA情況,測得以下成績:
顯卡超頻性能非常不錯,輕鬆即可在默電下超至1GHz,為了保證穩定性,在遊戲測試期間我們保持這樣的頻率,總的來說,成績相較於超頻前提高越8%,在預期範圍之內。
溫度測試我們採用了FurMark 1.9.2拷機半小時得出的結果,此時室溫23度左右,得出以下結果:
默認頻率下溫度測試
超頻後溫度測試
默認頻率下噪音測試
超頻後噪音測試
待機溫度和噪音都控制的非常好,目前市面也很少遇到控制的這樣優秀的顯卡,即便是超頻後的噪音控制也非常不錯,而超頻後的溫度似乎有些高,不過都在接受範圍內。
整個評測性能測試部分到此也就結束了,就性能部分沒有什麼好說的,同樣的核心,自然頻率越高性能越好,華碩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顯卡屬於預超頻,自然比公版要強勁一些。
重點我們來說下這款顯卡所使用的散熱器和整塊卡的做工: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顯卡的散熱器算是華碩Direct CU II系列的升級版,改進了很多小細節,不但有效的幫助了散熱,也讓散熱器看起來更美觀一些。而全覆蓋背板既防止PCB變形又能輔助散熱,再配合龍騎士系列獨有的一組PCB加固散熱貼片,其實這樣的物件很簡單有效但是增加了成本因而很少在低端卡上能見到。
除了散熱器的改進外,華碩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顯卡還在輸出接口部位的擋板做了一點改進(如下圖所示),這看起來不知道怎麼用的地方其實防止了很多人在拿顯卡的時候被底部的金手指劃傷或者橫捏顯卡時候導致風扇變形之類的麻煩,還有雙6pin口的LED供電指示燈也為不少新手安裝顯卡時有了一定的指導意義。
小細節的處理,人性化的設計以及紮實的用料做工是華碩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顯卡的過人之處,想要成為大廠並不是一味的堆料,華碩這麼多年的經驗成就了這些優秀的設計。當然,這款顯卡也絕非完美之作,價格略高可能是阻止很多玩家選購它最大的障礙,畢竟目前主流的HD7850售價在1800元左右,而其最大的對手微星的R7850Hawk也僅售1799元,因此,華碩Dragon HD7850 Direct CU II將會在銷售上面臨不小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