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摩擦力?
兩個物體在同一個接觸面上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中的反作用力叫摩擦力。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是用來消耗作用力的,因為力會產生也就會消失。物體在空間彈性網中,受作用力動,必然受彈性網的反作用力。一般反作用力小於作用力。物體靜止,不談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只談受力平衡,就是物體在彈性網中受力平衡。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主動與被動的關係。而靜止物體受力平衡,不存在「主動被動」作用的說法。
作用力大於反作用力(摩擦力),才能拖動作用動地面物體前進。如果拖不動地面物體,我們就認為:作用力大小=反作用力大小。但此時不談摩擦力,因為沒動沒摩擦。摩擦是動態。靜態不談摩擦,不談靜摩擦力。
「動量」這種概念不能再用,為什麼?
因為它繞開了「受力分析」,不談受力而談速度。試問不受力,何來速度?不好說對物體施加速度,只好說對物體施加力。物理要堅守「受力分析」「力與速度成正比」這條路這條規律。 物體受外力才會動,動才會有速度,速度與外力成正比。物體質量大則彈性大即反作用力大,所以質量大的物體難於啟動。
空氣的力與空氣的速度成正比:
比如,我們把一把傘撐開,拽著傘朝前跑,你會發現空氣對傘的阻力或說空氣對傘的反作用力增大了。 其實我們人朝前跑,空氣對我們人阻力是增大的,但我們往往沒意識到。狂風颳過來,會感覺風力很大,其實也就是:風力與風速成正比。
空氣的力與空氣的速度成正比,其實也就是:物質前進的力與物質前進的速度成正比。
「物體前進的速度越快,受到空氣的阻力越大。」
我們把上面表達放到一個物質身上,即「物體前進的速度越快,物體前進的力越大。」或「空氣前進的速度越快,空氣前進的力越大。」
物質間相互作用,你作用它,它反過來作用你。它作用你,你反過來作用它,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物理,語文,數學,三者關係:
語文是人類對社會,宇宙大自然情感意識認識的表達。這種表達要有秩序,邏輯,簡單,通俗。
數學是人類對社會,大自然有關數量數據的表達。這種表達同樣要有秩序,邏輯,簡單,通俗。
物理是人類對宇宙大自然運行機理的認識。這種物理認識,人類要把它表達出來,這種表達主要為語文表達,數學表達次之。
地球沒有引力:
如果你說地球有引力,那麼這個「引力」怎麼來?說不清。既然你說不出說不清怎麼來,那麼就不能確定地球有「引力」。
那蘋果掉下來,怎麼解釋呢?那是因為空氣對蘋果的斥力所至。
蘋果下落,為什麼?
蘋果在空中,蘋果上方空氣彈性小,下方空氣彈性大。因為上方空氣連接藍天則彈性小,下方空氣連接大地則彈性大。蘋果彈性分別與上下空氣彈性相互作用後,蘋果發現它與上方空氣的彈性差值更大,也就是說,上方空氣對蘋果的斥力更大。因為上方空氣對蘋果的斥力,所以蘋果下落。
什麼叫介質波?
宇宙大自然所有的能量都是通過介質振動傳播,介質振動有形,形如水波,所以叫介質波。介質波包括:水波,空氣波,真空波,暗物質波,導體波,導線波。那我們以前的無線電通訊,就可以說它是通過介質波來傳播的,通過空氣波或真空波來傳播的。那中間隔著玻璃或牆呢?信號能量通過玻璃或牆振動傳播過去,那玻璃或牆就是介質波或導體波。一般,牆彈性大阻力大,信號能量難于振動牆,那麼這個信號也就被牆阻隔傳播不過去了,比如,手機在封閉的牆內就沒有信號。
那有線通訊呢?信號能量通過導線(物質)振動傳播。或信號能量通過導線波傳播。
信息傳播剖析:
比如,一塊石頭扔進水中,擊起水波。為什麼有水波?其實石頭扔進水中,它會同時在空氣中和水中產生振動,那麼它在空氣中產生振動傳播能量與在水中產生振動傳播能量,是有一定的區別:空氣介質彈性小即阻力小,所以能量傳播快,傳播遠。水介質彈性大即阻力大,所以能量傳播慢,傳播不遠。我們在空氣與水的臨界面即水面,看到水波,水振動傳播能量。此同時,臨界面的空氣面也在空氣振動傳播能量即空氣波。那麼同理,也存在真空波,暗物質波。歸納:水波,空氣波,真空波,暗物質波,皆為傳播能量的方式,即能量通過介質(水,空氣,真空,暗物質)振動傳播。而我們的光信號,聲信號,力信號,能量信號,皆同理,通過空間介質振動傳播。
水波,人眼睛可以看見。空氣波,真空波,暗物質波,人眼睛看不見,但我們的儀器,雷達,手機,窗戶玻璃,耳膜,可以檢測到。比如,飛機低空飛過,窗戶玻璃會振動。他人說話,你耳膜會振動。
對新物理《宇宙物理體系》基本概念的歸納:
1,物質是宇宙間一切有形實體存在。
2,能量是物質彈性力變化的反映。是一切無形感覺存在。
3,力是物質間相互作用。
4,慣性是物質具有保持原始狀態的性質。
5,物質受到作用力時,它會臆想把這個作用力彈回去,這種性質叫彈性。
6,宇宙空間由物質組成,物質具有彈性,宇宙空間即彈性空間網。任何星球,物體,物質,粒子在宇宙空間彈性網中皆會受到彈性網的一種力,這種力叫彈性力。
7,質量是物質的含量。用靜止時重量表示。
8,重力是流體對物體的斥力。
9,作用於人眼的能量,讓人眼看到物體,這種能量叫光。
10,時間是人表達過去,現在,將來順序的物理量。
11,空間是人表達前後,左右,上下順序的物理量。
12,物理量是對物體狀態描述的量。
13,物質性質是對物質規律的反映。
14,規律是穩定的變化。
15,科學是人類對世界認識的簡單化,通俗化,邏輯性,規律性。
16,磁是磁鐵內部粒子振動輻射的能量。
17,導線或導體把物質輻射的能量引導出來,這種引導出來的能量叫電。
18,信息是傳遞過來的感覺。
19,感覺是人對外界的反映。
20,生命是自主能量運行的物質體。
21,受力分析是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受力分析。
22,外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打破物體平衡的力叫外力。
23,物體振動能量傳播到人耳,人耳有反映,這種能量叫聲。
什麼是一次記憶?
就是我們對世界的表達,用一種表達就夠了,不必另外去重複它,這種表達記憶叫一次記憶。還有就是,我們常用的符號,文字,你第一眼就能看懂,無需二次解釋這符號文字所代表的意思,這種符號,文字,為一次記憶。
舉例:
1,我們對世界的表達記錄用文字,比如漢語,我們儘量用最少的漢字就能表達這個世界,比如3000漢字即可,那麼這3000漢字就是一次記憶。如果你再學一門外語,就是二次記憶。如果你學二門外語,就是三次記憶。如果你學九門外語,就是十次記憶。
2,一般來說,一個數學公式寫出來,這公式裡面的符號,不象文字一樣有具體的代表意思。你要二次說明這公式符號所代表的具體意思,那麼這種數學公式就屬於二次記憶。1,2,3,4,5,6,7,8,9,10,這種數字你第一眼就知道意思,這為一次記憶。
3,人的大腦,它儲量有限,精力有限。如果你要提高大腦邏輯度,就要減少二次記憶,三次記憶,四次記憶,,,專心把一次記憶的邏輯理順,鞏固,加強,提高。
4,數學,公式較多,二次記憶較多。人類面對世界表達,有些時候一次記憶不夠用,只好二次記憶。表達從簡,記憶從一(一次記憶),是人類語言的方向,人類記憶的方向。
談怎樣對邏輯思維習慣進行保養?
如果你從小養成了邏輯思維習慣,那麼也要對這個習慣進行保養,不保養就會褪色,那怎麼保養它呢?
我們工作之餘,學習之餘,會有很多業餘時間,那麼你就得抽出一些業餘時間來保養它。怎麼保養?其實就是你的業餘愛好要具有一定的邏輯思維性,比如,下象棋,經常下象棋有益邏輯思維習慣的保養,因為下象棋的過程是一個邏輯思維的過程,就這麼簡單。
談怎樣算火箭的推力?
火箭的推力怎麼算?測量算。怎麼測量?測量物體逆運動的重力數據。重物自由落體是重物發射上升的逆運動。
比如,我們要計算600噸重的火箭它在空中的推力是多少,這個空中推力才是火箭真實推力。火箭真實推力=空氣反作用力。因為火箭在空中飛行是靠火箭尾部空氣反作用力來推動的。
火箭發射,剛開始,地面反作用力肯定很大,也就是說,剛開始火箭的傳播力會很大,但這個傳播力在空中會消失得極快,那麼火箭就要在空中極速彌補這個傳播力,怎麼彌補?火箭尾部噴出的氣流越多越快,得到火箭尾部後方空氣的反作用力越大。但空氣是流體,空氣會流動,所以對火箭來說,空氣最大反作用力會遠小於地面最大反作用力。而衡量一枚火箭最大推力其實就是空氣的最大反作用力。
那一枚火箭能得到空氣最大反作用力是多少呢?這個要實驗檢測。假設,我們無論怎樣發射火箭,最多只能發射600噸重的火箭,那麼發射這600噸,火箭的推力即空氣的反作用力到底是多少?這個數據,我們可以通過另外的輔助實驗來推測估算它,比如做實驗,把100斤,200斤,300斤,,,,,,1000斤的鉛球從100米高自由落體,落到地面地磅電子秤上,測得所有重力數據,然後歸納所有重力數據規律。根據此重力數據規律,推測出600噸重物從100米高自由落體到地面時的重力數據,假設此推算數據為6000噸,那麼此6000噸就是火箭最大推力。此處把火箭空中飛行速度近似於600噸重物100米高自由落體到地面時的速度。
以上只能做這種分析與估算。
什麼是摩擦力?
兩個物體在同一個接觸面上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中的反作用力叫摩擦力。
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是用來消耗作用力的,因為力會產生也就會消失。物體在空間彈性網中,受作用力動,必然受彈性網的反作用力。一般反作用力小於作用力。物體靜止,不談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只談受力平衡,就是物體在彈性網中受力平衡。
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主動與被動的關係。而靜止物體受力平衡,不存在「主動被動」作用的說法。
作用力大於反作用力(摩擦力),才能拖動作用動地面物體前進。
如果拖不動地面物體,我們就認為:作用力大小=反作用力大小。但此時不談摩擦力,因為沒動沒摩擦。摩擦是動態。靜態不談摩擦,不談靜摩擦力。
為什麼每年365天時間不變?
地球繞太陽一圈365天不變,整個過程,我們可以看作地球受到一個恆定外力的作用,保持恆定的速度在繞轉,在恆定的時間裡作周而復始的繞轉。這也應驗了「外力與速度成正比」的關係。一個恆定的外力會對應一個恆定的速度。也就是說,地球每年對應一個恆定的外力,一個恆定的速度,一個恆定的時間(一年)。
為什麼每年中秋月圓?
昨天我們說了「為什麼每年365天時間不會變呢?」,是因為地球整體上來說受到一個恆定外力的作用,產生恆定的速度,繞行恆定的路程,記下恆定的繞行時間一年365天,周而復始。注意是整體來看,總體上分析,產生總體效果即一年365天。如果你要切細分析,整個過程中間,地球速度有快慢,離太陽有遠近,受力大小方向有變化,越說越雜,所以採用整體分析整體來看。以此類推,我們再來看月亮,月亮人類記錄它陰曆的規律,每年8月15中秋節月圓,周而復始。那麼月球這整個過程,我們也可以看作,月球受恆定外力作用,產生恆定速度,走過恆定路程,出現在恆定位子,經過恆定時間(陰曆規律)。
從地球月球規律性的周而復始運行,我們可以推導出地球月球受力也是規律性的周而復始,且當從整體看,地球月球受宇宙空間恆力作用,也就是說宇宙空間是一個恆力空間,是一個穩定空間。宇宙空間是一個穩定空間,也就不存在「宇宙膨脹」的說詞。
小品:鳥兒與飛機。
鳥:飛機,你怎麼學我呀?
機:誰學你?
鳥:你不是學我在天上飛嗎?
機:我是在天上飛,但沒學你。
鳥:怎麼沒學?
機:你是快速扇動翅膀上升,我是快速滑翔翅膀上升。
鳥:哦。
機:但我們的原理都是靠快速擠壓下方空氣,得到下方空氣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我們上升。
鳥:哇塞。
大小一樣的蘋果和鉛球從100米高自由下落,誰先落地?為什麼?
根據新物理《宇宙物理體系》「力與速度成正比定律」,鉛球重力更大,即下落速度更大,即鉛球先落地。
太陽永放光芒,為什麼太空和地球表面的溫度還是恆定的呢?
因為能量會產生也就會消失。太陽光能量在傳播過程中會消失消耗掉。介質振動,傳播能量同時消耗能量,但不儲存能量。也就是說能量通過介質的時候,介質溫度會升高,能量通過介質之後,介質溫度會降下來。能量它會四處擴散,在介質振動傳播中消失。說到底,介質有阻力,有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使作用力(能量)消耗消失抵消。
談受力分析:
比如,你怎麼從北方到南方?坐高鐵。從物理角度來說,「坐高鐵」就是受力分析,就是分析你怎麼從北方到南方的。如果你說是萬有引力,量子糾纏,時空彎曲,就不是受力分析了。凡是脫離受力分析就無解物體運動,也就不成立。
力與速度的關係:
物體受外力運動,運動產生速度,那麼外力與速度有什麼關係呢?有「外力與速度成正比」的關係。這種關係我們可以實踐檢測,比如,蘋果自由下落,下落過程中,蘋果重力越來越大,蘋果下落速度也越來越大,由於蘋果下落到地面時蘋果重力增大,所以蘋果才會摔爛。
再比如,我們人走路,你用平常力走路,邁著平常悠閒的步伐,也就平常悠閒的速度。當你加力走,就變成快走了。當你再加大力走,就變成跑了。也就是說「力與速度成正比」。這兒我們對人走路進行整體上受力分析,也就不談重力,摩擦力,邁右腳還是左腳了。
蘋果摔爛的力從哪裡來?
蘋果高空落下,摔爛在地上,那麼蘋果摔爛的力從哪裡來?從蘋果落地時的衝力來。衝力哪裡來?落地時速度大。速度大哪裡來?這個,這個,,,
其實:飛機往前飛是因為飛機後方空氣的反作用力在推它。同理,蘋果下落是因為蘋果上方空氣的作用力在推它。
上方空氣推蘋果,蘋果才產生重力。蘋果下落過程中,沿途上方空氣對蘋果推力的疊加,使蘋果重力增大,以至落地時蘋果摔爛。
重力的本質:
一般講,我們把一個物體放在流體中,讓它處於自然狀態,它會朝固定方向運動,那麼使它朝固定方向運動的這個力,就叫該物體的重力。
比如,蘋果在空氣中,它會朝下落,使它朝下落的這個力,就是蘋果的重力。那麼蘋果的重力是如何產生的呢?是由於蘋果上方下方空氣彈性差值產生的。也就是說,蘋果上方空氣彈性小,蘋果下方空氣彈性大,蘋果彈性更大。那麼蘋果彈性與蘋果上下方空氣彈性分別作用後,發現蘋果彈性與蘋果上方空氣彈性的差值更大,差值更大也就是上方空氣對蘋果的斥力更大,所以蘋果因為上方空氣的斥力而下落。
所以說,重力的本質就是流體對物體的斥力。流體可以是水,空氣,真空等。
浮力的本質:
上文書說到,重力的本質是流體對物體的斥力。那麼流體對物體的斥力,有往下的斥力,也有往上的斥力。我們通常把流體對物體往上的斥力叫浮力。比如,空氣對氫氣球往上的斥力叫浮力。再比如,水對木塊往上的斥力叫浮力,這個浮力一般可以測量計算,比如密度0.7千克/立方分米的木塊0.7千克放入水中,那麼它的浮力是0.3千克(1千克水-0.7千克木塊)。
量子力學,為什麼聽不懂?
因為它取了一個不該取的錯誤的名詞「量子」。「量子」這個詞不該取且錯誤,為什麼?首先我們應該搞清,能量的定義是什麼?能量是物質彈性力變化的反映。能量,它是無形感覺存在。據此就不該出現「量子」這個詞。一旦出現「量子」這個詞,就與「能量」定義相悖,把物理攪渾,越攪越糊越不懂。物理學要有序,那麼物理名詞要有序有類,比如,物質可以取名叫「子」,比如:分子,原子,電子,粒子。那麼能量就不可以取名叫「子」,比如:量子,光子,力子,引力子。能量取名叫「子」,就把能量與物質的概念攪渾。而能量與物質,是整個物理學最基礎的兩大概念,最基礎的兩大概念都混亂了,後續還能好嗎?後續還能懂嗎?
物質是宇宙間一切有形實體存在。能量是宇宙間一切無形感覺存在,比如,力,能量,知識,感覺,意識,皆屬能量的範疇。
相對論,為什麼聽起來玄?
相對論講時空彎曲。那我們首先要定義什麼是時空?什麼是時間?什麼是空間?時間是人表達過去,現在,將來順序的物理量。空間是人表達左右,前後,上下順序的物理量。那物理量又是什麼呢?物理量是人描述物體狀態的量。據此,時空的本質就是人類對大自然進行描述的物理量。它屬於人類意識範疇。你不能說時空是物質。據以上分析,我們就不能把「時空」與「彎曲」捆綁在一起。而相對論卻錯誤地把「時空」與「彎曲」聯在一起綁在一起,那麼它的後續內容註定玄而荒謬。
物理是實在的,實在性表現在物理基本分析方法即受力分析,即物質與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受力分析。倘若脫離受力分析,物理就會變成玄學,也就不是物理了。
信息傳播剖析:
比如,一塊石頭扔進水中,擊起水波。為什麼有水波?其實石頭扔進水中,它會同時在空氣中和水中產生振動,那麼它在空氣中產生振動傳播能量與在水中產生振動傳播能量,是有一定的區別:空氣介質彈性小即阻力小,所以能量傳播快,傳播遠。水介質彈性大即阻力大,所以能量傳播慢,傳播不遠。我們在空氣與水的臨界面即水面,看到水波,水振動傳播能量。此同時,臨界面的空氣面也在空氣振動傳播能量即空氣波。那麼同理,也存在真空波,暗物質波。歸納:水波,空氣波,真空波,暗物質波,皆為傳播能量的方式,即能量通過介質(水,空氣,真空,暗物質)振動傳播。而我們的光信號,聲信號,力信號,能量信號,皆同理,通過空間介質振動傳播。
水波,人眼睛可以看見。空氣波,真空波,暗物質波,人眼睛看不見,但我們的儀器,雷達,手機,窗戶玻璃,耳膜,可以檢測到。比如,飛機低空飛過,窗戶玻璃會振動。他人說話,你耳膜會振動。
對「籃球彈幾下靜止下來」的理解:
一個籃球落在地板上會反覆彈幾下,然後靜止下來,為什麼?宇宙空間充滿物質,物質具有彈性,宇宙空間即彈性空間,即彈性空間網。物體處在彈性空間網中會受到空間網的彈性力。也就是說藍球受到地板和空氣對它的彈性力的束縛,這個束縛最後使籃球靜止下來。其實籃球的重力也就是空氣對它的斥力(彈性力)。
其實我們宇宙空間中的天體或星球,也和籃球一樣,彈幾下或振動幾個就會靜止下來。那行星繞轉呢?是因為行星自轉才產生繞轉。那行星自轉呢?是因為行星表面物質或形態不一樣,分別與周圍暗物質相互作用受力不一樣,受力不平衡即產生自轉。
一個籃球在空中快速自轉,它會產生橫向移動。同理,一個地球在空中快速自轉,它會產生橫向移動即繞太陽轉。
什麼是飽和空間?
我們可以做一個有趣的物理試驗,檢驗「飽和空間」。比如,在一個封閉屋子裡,你開啟一扇門,對面的窗戶會動。我們再把這個屋子拉長到1000米,開啟一扇門,對面的窗戶依然會動。這說明空間物質呈飽和狀態,它把開門的力傳播到對面的窗戶上。我們打手機,手機信號也是這樣通過空間飽和物質振動傳播的。
什麼是飽和空間?
我們把這個空間想像成它裝在一個封閉氣缸內,而這個氣缸活塞壓縮不了這個空間,那麼這個空間就是飽和空間。這個氣缸,你可以想像得無限大,大到宇宙空間。這個氣缸,你可以想像得無限小,小到粒子空間。任何空間都是飽和空間。比如,把氣缸內的空氣換成真空,氣缸活塞依然壓縮不了氣缸內的真空空間。
飽和空間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它空間內的物質緊密排列,沒有縫隙,不可壓縮。意味著它可以進行能量傳播信息傳播。不存在有縫隙的空間,倘若有縫隙,能量怎麼傳導?
如何簡單理解手機的神奇功能?
手機能收到千裡之外的信息,這很神奇,那我們用最平常的例子來理解它,比如,兩人相隔10米講話,你說話,口型變化振動發出各種各樣強弱與頻率變化的聲音能量,這個聲音能量通過空氣振動或說通過空氣波,傳播到他耳膜,他耳膜接收到各種各樣強弱與頻率變化的聲音能量,也就是說耳膜產生各種各樣極其細微的振動,然後耳膜把這種極其細微的變化的振動反映到大腦,大腦就識別出對方聲音的內容。人口腔就有發射各種聲音的功能,人耳朵就有接收各種聲音的功能。那我們人類的手機其實和上面原理一樣,只不過把10米的距離拉長到千裡之外罷了。
什麼是「傳播力」?
一個作用力作用於一個物體,這個物體往前運動,那麼這個物體是在往前傳播這個作用力,這個作用力也叫「傳播力」。力,本來就是會傳播的。運動物體皆受外力作用,運動物體皆具有傳播力。外力是打破物體平衡的力,也即打破物體靜止狀態的力。沒有不受外力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是受恆定外力的運動。外力與速度成正比。
傳播力舉例:
摩託車拐彎的時候,車身會習慣性地往內側傾斜,為什麼?因為摩託車在直道的時候,它有一個往前的傳播力,而此時拐彎,它要平衡這個往前的傳播力,怎麼平衡?就是車身往拐彎的內側傾斜。
香蕉球,為什麼?
足球運動中有時會出現香蕉球也即弧線球,這種球飛行軌跡是怎麼形成的呢?
1,踢它的時候,一定要搓著踢,目的是使球在空中快速旋轉起來。
2,球在空中快速旋轉,即快速旋轉擠壓一側空氣,得到一側空氣強大的反作用力,這個強大的反作用力使球橫向運動即香蕉球。
小品:黑洞?
甲:剛才我耳雜感應到月球上發生地震。
乙:不可能。
甲:怎麼不可能?
乙:你怎麼感應?原理不通。
甲:那有人說,發現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的黑洞呢?
乙:這,
甲:它原理通嗎?
乙:這,
甲:宇宙信號是怎麼傳播的?
乙:這,
甲:信號通過空間介質振動傳播。
乙:介質有阻力。
甲:阻力會消耗信號能量。
乙:信號能量會消失。
甲:宇宙信號連1個小時都傳播不了,甭說5500萬年。
乙:哇。
能量會產生就會消失,為什麼?
先來舉例,大石頭扔進水裡,擊起水波,水波即傳播能量,水波大即傳播的能量大,水波小即傳播的能量小,水波零即傳播的能量零。最後我們清晰看見水面上水波由大到小逐漸消失成零。這是為什麼?能量通過水振動傳播即通過水波傳播,水介質有彈性有阻力有反作用力,反作用力是用來消耗消失能量這個作用力的,所以最後能量在傳播中消失,就這麼一個道理。同理,太陽光能量,原子彈能量皆會傳播中消失。
月球重力大,為什麼?
在地球表面,物體在水中的重力小,在空氣中的重力大,以此類推,在真空中的重力會更大。月球表面,我們認為它是真空,那麼月球表面重力更大。
我們再從機理上推理一下,蘋果在地球的地上,那麼蘋果彈性分別與下方地球彈性和上方空氣彈性相互作用,蘋果作用不動地球,蘋果也作用不動上方空氣(上方空氣整體質量巨大),那蘋果臆想往上方運動,上方空氣彈性就會把蘋果按下斥下,那麼這個斥下的力即斥力,有多大呢?看蘋果彈性與空氣彈性的比值即差值,差值大即斥力大,也即蘋果的重力大。
好了,我們再來分析蘋果在月球的地上,蘋果彈性分別與下方月球彈性和上方真空彈性相互作用,蘋果作用不動月球,蘋果也作用不動上方真空(上方真空整體質量巨大),那蘋果臆想往上方運動,上方真空彈性就會把蘋果按下斥下,那麼這個斥下的力即斥力,有多大呢?看蘋果彈性與真空彈性的比值即差值,差值更大即斥力更大,也即蘋果在月球表面的重力更大。
以上蘋果重力大小與地球月球質量大小無關,與地球月球表面氣體彈性大小有關。蘋果彈性大於空氣彈性,空氣彈性大於真空彈性。也即蘋果彈性與真空彈性的差值大於蘋果彈性與空氣彈性的差值。
火箭發射受力分析:
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講平常生活的經驗故事,比如,100斤重的人從3米高落下,到達地面瞬間他的重力大概400斤,這兒400斤=空氣彈性重力-空氣阻力(空氣阻擋力)。他的腳支撐不了400斤,所以他會受傷。同時他落地瞬間會有一個與400斤重力相匹配的速度。整個下落過程,他的重力不斷增加,速度也不斷增加,空氣阻力也不斷增加。
下面我們來講上面的逆過程,他要從地面跳到3米高,就要地面提供給他400斤的反作用力,夠嗎?不夠。為什麼?剛才400斤=空氣彈性重力-空氣阻力,現在是逆過程,所以這個時候反作用力=400斤+兩倍空氣阻力,才能到達3米高。
空氣阻力與速度成正比,重力與速度成正比。下落過程,空氣阻力與重力方向相反。上升過程,空氣阻力與重力方向一致。下落過程,空氣會阻擋物體下落。上升過程,空氣會阻擋物體上升。也就是說,上升過程,空氣阻力(阻擋力)與空氣彈性重力會聯手起來阻止物體上升。而我們火箭發射,起飛速度多大?重力多大?空氣阻力(阻擋力)多大?要想飛出地球,需要克服物體靜止時重力的數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重力。即發射10噸的物體,推力要達到幾百噸甚至上千噸,並且這是一個持續力,一個持續的過程,可見飛出地球的難度。
為什麼不好說「能量守恆」?
首先,能量的定義是什麼?能量是物質彈性力變化的反映。能量的本質也可以說是力,是力變化的反映,也就是力變化產生的效果。而力變化,它本質是變化。既然變化,怎麼守恆?「恆"為不變,「守恆」與「變化"相矛盾。所以今後不好說「能量守恆」。
人懸在半空,用腳使勁蹬下方空氣,下方空氣反作用渺小,所以人在半空中不能起跳或跳起。
人站在地上,用腳使勁蹬地,地的反作用力把人彈起即人跳起。
光速會變,為什麼?
我們還是先來講水波吧,水波是能量在水中振動傳播的形式,水波速度會變嗎?會變。剛開始快,慢慢減弱,爾後水波消失。即水波速度由快到慢,由慢到零。
那我們再來講光,光是能量,光能量在介質中振動傳播,它的傳播速度也是由快到慢,由慢到零,最後光能量在介質中消失。
那我們再從機理上分析吧,外力與速度成正比,外力越大物質前進速度越大。能量的本質其實也是力,能量越大物質振動速度越大,即能量傳播速度越快。能量越小物質振動速度越小,即能量傳播速度越小。能量是通過物質(介質)振動傳播的。物質(介質)有阻力,所以能量傳播會從快到慢到零。
假設光速不變,那它怎麼消失?所以「光速不變」不成立。
星星距離太陽有多遠?
我們夜晚仰望星空,看到滿天繁星。其實我們前面是星星,那我們後面延長就是太陽。那星星到太陽的距離約=星星到地球的距離+地球到太陽的距離。
光消失舉例:
光是能量,光能量通過空間介質振動傳播。介質有阻力,光能量傳播會消失。光傳播過程中,力與速度成正比,即光能量越強傳播速度越快,光能量越弱傳播速度越慢,光能量為零傳播速度為零。
舉例,晴天,我們可以看到太陽。多雲,我們就看不到太陽,因為太陽光部分能量被多雲這種介質彈性給擋回去了,也就是這部分太陽光能量消失了。試想,太陽光能量能在太空中傳多遠?太空中充滿暗物質,暗物質雖然彈性微弱,微弱彈性也是阻力呀,也就是說太陽光能量在太空中傳播會逐漸消失。太陽光能量具體可以傳播多遠呢?姑且太陽光速最大=30萬公裡/秒,太陽光從太陽出發,傳到月球,從月球反射傳到地球,地球得到的月光也就是太陽光,此時太陽光已很羸弱了,它還能傳多遠?且以太陽光到達地球8分鐘為例,太陽光剛出發時強悍,但此時已羸弱,還能傳多遠?姑且12分鐘吧。也就是說太陽光在太空中傳播20分鐘後,到達地球,會整個全部消失。
人類信號範圍?
我們人類能接收到宇宙信號的範圍到底有多大?首先我們要問宇宙中最大信號是誰?宇宙中存在力信號,光信號。力信號,宇宙中星球振動或自轉公轉,會產生力信號,宇宙中星球內部粒子振動會輻射能量,比如地震或火山噴發。火山噴發是輻射能量碰到可燃液體所至。宇宙遙遠力信號為未知信號,我們人類無法檢測,但我們對附近星球力信號還是可以感覺的,比如,「錢塘江潮」檢測地球此時距太陽最遠,地球與太陽之間此時引力最大。這是人類長期摸索出來的規律。宇宙空間是一個彈性空間網,所以不存在星球相撞或合併的事情。
再說宇宙光信號,光信號為已知信號,感覺到光則看到物體。宇宙中最大的已知光信號就是太陽光。至於有沒有比太陽還大的恆星存在,我們人類無法證明。也就是說我們人類能接收到的最大最遠信號就是恆星光信號。這個恆星光信號以太陽光為例,那麼我們人類信號範圍=太陽光能量傳播距離(太陽光能量傳播20分鐘即消失)。
宇宙已知最強信號=太陽光(傳播20分鐘消失)=人類信號範圍(接收遙遠恆星20分鐘光信號)。
談光速:
1,假設光速不變,那麼光能量不變,光永恆,永動,永動機,顯然此假設不成立。太陽光能量在傳播中就減弱。
2,光速變,那麼光能量變。光能量變弱,光速變慢。光能量變零,光速變零。光速與光能量強度成正比。變化過程中間是銜接的。不變,就不變。變,在沒有能量或力的支援下,變,就是從強到弱到零。
小品:地球46億年。
甲:地球誕生了46億年。
乙:你怎麼知道?
甲:考古呀。
乙:怎麼考古?
甲:化驗古巖石。
乙:化驗結果呢?
甲:古巖石46億年。
乙:化驗結果,它要比對標本的呀,請問哪個是46億年的標本?
甲:這個,,
乙:科學是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甲:那你說?
乙:地球沒有誕生,也沒有結束。
甲:永恆。
乙:對。
人類對宇宙了解能力有限:
對於宇宙遠方來說,我們人類無法到達與感知,我們只能以身邊的到達與感知來總結規律,以此規律去推測推理遙遠的宇宙,但這種推測推理,我們人類無法實地實踐證明它。我們人類不能到達宇宙遠方,就說明我們人類能力有限,對宇宙了解有限。我們只能在能力範圍內摸清身邊宇宙規律,去推測推理遙遠宇宙,只能如此。
一般,我們看到的星星,皆在恆星太陽光傳播20分鐘的距離範圍。星星中,最亮的可能是恆星,恆星有行星,行星有衛星,行星衛星皆會反光,所以夜空中滿天繁星。
我們一般估計,太陽光傳播20分鐘會消失即傳播能量耗盡。而宇宙恆星暫且以太陽大小及能量為例為準。那麼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星星範圍就是太陽光傳播20分鐘的距離範圍。我們看到的最遠星星至太陽距離=太陽光到地球8分鐘距離+20分鐘恆星光傳播距離=28分鐘恆星光傳播距離。
太陽光到底傳播多久會消失?
1,且以太陽光傳播到地球8分鐘為參數。
2,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小圓圈,明亮刺眼。
3,太陽光傳播到月球,月球反射到地球的太陽光:月球小圓圈,淡光不刺眼。
4,太陽光傳播到火星,火星反射到地球的太陽光:火星點狀,淡光不刺眼。
5,視角法:視角與距離成反比。即距離太陽越遠,我們看到的太陽小圓圈越小。在目前地球上看到的太陽小圓圈基礎上,我們再往後拉長一倍的傳播距離,我們看到的太陽小圓圈會有多大?拉長二倍距離呢?還會有視角嗎?
6,稀釋法:光能量空間傳播距離與空間擴散面積成正比。即光能量傳播越遠,擴散的空間面積越大,能量稀釋越大,繼續傳播的能量越小。
7,阻力法:光能量強度與傳播距離成反比。光能量通過空間介質振動傳播,介質有阻力,阻力使光能量逐漸減弱,最後至零。
綜上分析,太陽光傳播多久消失?此處暫且設定為20分鐘吧(已經不少了)。
振動產生能量,振動消失能量,大自然循環往復運行在於「振動」:
能量的定義是物質彈性力變化的反映。這個彈性力變化,我們從某一角度來看,也可以理解為「物質振動」。物質振動產生能量,然後這個能量又會在空間物質振動傳播過程中消失掉。所以說「能量」愛也「振動」恨也「振動」。
「振動」的本質就是物質彈性。「彈性」的本質就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也就是說反作用力是用來消耗消失作用力的。這就是宇宙大自然運行的核心機秘。
《宇宙物理體系》不用「勢能,動能,動量,衝量」名詞,為什麼?
因為我們對物體運動狀態的描述有基本物理量空間,時間,力,重力,質量,速度就夠了。不必再增添衍生量了。比如,物體在空中下落,我們對它進行受力分析就可以了,它受空氣斥力產生重力,重力產生速度,速度與重力成正比。如果用「勢能,動能,動量,衝量」,它會繞開物理最基本的分析方法即受力分析,此物理大忌。物理名詞要精緻簡約,泛則引亂。
什麼是物理學?
物理學,物即物質,理即性質,學即科學。所以物理學定義為:物性及物性萬象的科學。物性即物質基本性質。
談「物質彈性力變化的反映」:
先談什麼是彈性力?
宇宙空間由物質組成,物質具有彈性,宇宙空間即彈性空間網。任何星球,物體,物質,粒子在宇宙空間彈性網中皆會受到彈性網的一種力,這種力叫彈性力。
下面舉例:
1,蘋果靜止在空氣彈性網中,蘋果受空氣彈性網的彈性力即蘋果的重力,不變。如果蘋果在這個彈性網中運動,那麼這個空氣彈性網對蘋果的彈性力即蘋果的重力,將發生改變。比如,蘋果自由落體,空氣彈性網對蘋果的彈性力一直在改變在增大,即蘋果重力增大。其實空氣彈性網對蘋果的原始狀態是按排在空氣彈性網邊緣的地面上的,而你蘋果要在我空氣彈性網中間來活動,我空氣彈性網就會把你蘋果排斥出去趕出去,而且這種趕出去的力會越來越大,意思是你蘋果早點快點出去,也即力與速度成正比。
2,地球處在宇宙空間彈性網中作繞太陽的振動。振動,那麼地球受彈性網的彈性力就會發生改變。地球把這種彈性力改變反饋給傳給空間彈性網,就叫做釋放力,釋放能量。
3,線圈在磁鐵中間振動,振動產生線圈在空間彈性網中的彈性力發生改變,這種改變產生電。
4,點燃鞭炮中的火藥。火藥物質分子受外力外能量作用,在空間彈性網中的彈性力發生急劇改變,釋放能量,即爆炸。
5,食物在胃中化學變化,食物分子在空間彈性網中的彈性力發生改變,釋放能量。
漢語提升中國人的邏輯思維水平!
漢字公式與字母公式:
舉例,比如某公式F=a+b+mⅴ。你第一眼不知公式符號意思,要二次說明或查詢。那麼此公式就為二次記憶。
再比如,「牛頓第一定律」,第一眼不知它意思,你要二次查詢,才知「慣性定律」。那麼「牛頓第一定律」這種名稱即為二次記憶。今後,這種二次記憶的名稱儘量節省。節省人腦記憶負擔。
其實我們人腦記憶了太多無用的,錯的,重複的,二次記憶的,五次記憶的所謂知識,得不到休息與邏輯簡化。那你怎麼提高邏輯思維度呢?
中文優勢,單個字表義。英文則不行。所以英文從字母公式。中文可以不從字母公式,從漢字公式。也就是說不要一味跟從西方英文字母公式表達。
漢字公式:
比如,計算木塊在水中的浮力,可直接用:浮力=排出水重量-木重量。
簡化:浮=水重-木重。
水重=水體x水密。
再比如:體(體積)=長ⅹ寬ⅹ高。
這樣避免符號二次記憶,並且在邏輯思維習慣上佔優。
人的邏輯思維習慣都是靠生活點滴長期積累的。從來沒有天生就是天才的。
從提高邏輯思維角度來評估。我們再來具體比較一下,比如:
1,距=速ⅹ時。(距離=速ⅹ時)。
2,L=vt。
第一種,直接會意,書寫略多筆畫。
第二種,直接記憶L=距離,v=速,t=時,書寫略省筆畫。
當人腦經常面對第二種,就會經常建立大腦的記憶思維。年年月月日日,人腦記憶思維就會加強成習慣。
當人腦經常面對第一種,就會經常建立大腦的邏輯思維。年年月月日日,人腦邏輯思維就會加強成習慣。
談如何建立大腦知識邏輯秩序?
進入大腦的知識通過邏輯審核後,貼上標籤:
1,對。
2,錯。
3,疑。
對大腦所有庫存知識均分別貼上這三種標籤,是你大腦邏輯度的標配。
那如果邏輯審核員本身就邏輯錯誤咋辦?沒辦法。
那怎麼才能保證邏輯審核員本身的邏輯正確?即先入為主的知識邏輯正確。那怎麼才能做到先入為主的知識邏輯正確?讓小孩盡天性玩,實踐,收集大自然第一手資料。
談「已知信號」與「未知信號」:
我們人耳朵怎麼識別信號?一個信號傳到耳朵,耳朵它不知道這個信號的意思,那麼這個信號就叫未知信號。耳朵它知道這個信號的意思,那麼這個信號就叫已知信號。
那射電望遠鏡呢?它即使收到宇宙信號,那麼這個宇宙信號也必然是未知信號,因為我們人類實在無法到達宇宙遠端去檢測它。
氫氣球壓不破,為什麼?
我們把一個氫氣球放在一個封閉的氣缸內,另一端用活塞去壓縮它,結果是壓縮不了氣缸內的空間,也即壓縮不了氫氣球。這就是「飽和空間原理」。任何空間都是飽和空間。
談空氣對物體產生重力與空氣對物體產生阻力的區別:
1,蘋果在空中,蘋果重力是由於蘋果上下方空氣彈性不一樣產生的。怎麼不一樣?下方空氣它的後盾是大地,大地彈性多大?而上方空氣它的後盾是藍天,藍天彈性多大?而任何空間又是飽和空間,飽和空間又是彈性傳遞空間,所以說蘋果上下方空氣彈性不一樣。
蘋果上下方空氣彈性不一樣,那蘋果前後左右呢?蘋果前後左右空氣彈性一樣,所以蘋果前後左右無重力產生。
2,阻力,是空氣物質本身對其它物質的阻擋力。
3,飛機在空中,飛機的重力就是上方空氣對飛機往下的斥力。飛機由於重力會往下掉,下方空氣對飛機有阻力。當飛機往前速度快,飛機下方空氣阻力會猛增,這個猛增的阻力也就是反作用力,彈力。也就是說此時飛機會被下方空氣彈起,即飛機上升。
風箏為什麼要在有風的天氣裡放?
我們放風箏,一定要在有風的天氣裡才好放,為什麼?就是因為風箏下方空氣的流速加快,從而增大了下方空氣對風箏的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使風箏升起來。
蘋果上下方空氣彈性不一樣,那蘋果前後左右呢?蘋果前後左右空氣彈性一樣,所以蘋果前後左右無重力產生。
那蘋果前後左右是山或是牆壁呢?
蘋果前後左右空氣彈性仍一樣。為什麼?空氣它是一個浩瀚的整體空間,一座山,一堵牆,對空氣整體空間來說,只當一片樹葉罷了。
直升飛機懸停在空中的原理:
直升飛機停在空中,靠旋轉葉片高速旋轉,得到下方空氣強大的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使直升飛機不下掉。
我們站在地上,是由於我們下面的地面反作用力在支撐我們。
同理,飛機站在空氣上,是由於飛機下面的空氣反作用力在支撐飛機。
人與飛機運動比較:
1,人站在地上,人要用力去站。不用力,人會癱在地上。那麼人要上升,人就要用更大的力去蹬地,地面的反作用力使人上升即人跳起來。
2,飛機站在空氣上,飛機要用力去站,即快速用力壓擠下方大片大片空氣。不用力,飛機會下掉。那麼飛機要上升,飛機就要用更大的力更大的速度去蹬下方空氣,下方空氣的反作用力使飛機上升。
3,在物理學中,我們可以經常把人當作一個物體來看。
「物質彈性原理」就是「大統一理論」,為什麼?
物質彈性原理: 物質受到作用力時,它會臆想把這個作用力彈回去,這種性質叫彈性。彈回去的這個力叫彈力,也叫斥力,也叫反作用力。彈性也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彈性大小即反作用力大小。任何物質都具有彈性。
用物質彈性原理,可以通解宇宙大自然萬象運行機理,比如:地球運行,太空漂浮,飛機飛行,氫氣球上升,蘋果下落,磁鐵相吸相斥,木塊水中上浮,石頭水中下沉,粒子運動。所以說,物質彈性原理就是物理大統一理論。
其實,彈性是物質最基本最根本的性質,它決定物質之間的關係,物質之間相互作用的關係,也就是物質之間相互運動的關係,也就是物質運動機理,物質運行機理。
談「質量」:
質量是物質的含量。它怎麼表示呢?用含量表示,也即用容量表示。但用容量表示,不怎麼方便。那就用重量表示吧?重量,運動時會變化。那就用靜止時的重量表示吧。比如,你站在電子秤上稱,靜止時重量是65公斤,也就是你的質量65公斤。但如果你動,你的重量就會變,但質量65公斤不變。
「牛頓重力不變」破產:
舉例,300克的蘋果從10米高自由落體,問:
1,蘋果在10米高處重力是多少?
2,蘋果下落至5米高處重力是多少?
3,蘋果下落至0.001米高處重力是多少?
對於1,你肯定會說蘋果重力就是300克。
那對於2呢?蘋果重力是多少?剛才1蘋果有重力,現在2你總不能說蘋果沒有重力吧?2蘋果有重力,重力是多少?肯定比1要翻倍。3蘋果重力更要翻倍。何以見得?電子秤稱重啊。
以上電子秤稱重,真憑實據,「牛頓重力不變」破產。
聲速是變的:
前面我們講了光速是變的,同理,聲音的傳播速度也是變的。它們皆符合「力與速度成正比定律」。也就是說,聲音能量大即傳播速度大,聲音能量小即傳播速度小,聲音能量零即傳播速度零。聲音消失的過程,就是聲音能量減弱的過程,就是聲音傳播速度減小的過程。反過來說,假定聲速不變,那它怎麼消失?聲速不變,就意味著聲音不會消失。聲音既然會消失,那麼必然存在一個能量從強到弱,從弱到零,速度從快到慢,從慢到零的銜接連續的過程。也就是力與速度成正比。
「力與速度成正比」是物體運動定律:
此定律適合所有物體,物質運動,所有力,能量,信號傳播。
舉例,我們向天空斜扔一石塊,石塊會成拋物線落下,我們對此運動作分析,在豎直坐標方向,石塊受豎直方向上的傳播力作用,受重力作用,受空氣阻力作用,那麼這三者產生一個外力,這個外力使石塊上升到最高點時,外力為零。這個過程,上升的外力逐減,上升的速度逐減,至最高點時,外力為零,速度為零。接下來,石塊受重力作用,受空氣阻力作用,作自由落體運動,自由落體運動也即外力與速度成正比。
在水平坐標方向,石塊受水平方向上的
傳播力作用,受空氣阻力作用,二個力產生的外力使石塊沿水平方向前進,此外力逐減,速度逐減,最後到達水平坐標最遠點時,外力為零,速度為零。
再舉例,原子彈爆炸,產生力信號和熱信號,熱信號傳播幾十公裡或上百公裡,即消失為零,即對空氣溫度無影響。這個過程,熱能量逐減,傳播速度逐減,最後熱能量為零,速度為零。同理,力信號雖然傳播甚遠,甚至到達月球,但它信號能量信號力逐減,傳播速度逐減,最後消失在蒼茫宇宙中。
談新物理基礎概念秩序:
1,找到物質基本性質「彈性」。以「彈性」推導「彈性空間」「彈性網」。以「彈性網」推導「彈性力」。以「彈性力」導出「能量」定義。
2,把宇宙大自然一切歸納到兩大概念:物質和能量。
物質,宇宙間一切有形實體存在。
能量,宇宙間一切無形感覺存在。
知識,意識,感覺,信號,力,皆屬能量範疇。
3,基本定律:
物性,物質彈性原理,信息傳播原理,信息儲存原理,外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受力分析,物體運動定律(力與速度成正比)。
4,物理量:力,重力,質量,重量,體積,密度,溫度,顏色,亮度,時間,空間,速度,硬度,形狀,體態,大小,強弱。
為什麼籃球會彈起來,而鉛球不會?
籃球落在地板上會彈起來,為什麼?
因為籃球這種物質彈性小,而地板這種物質彈性大,當籃球與地板相互作用後,籃球就會被彈回,彈起來。
那癟了氣的籃球呢?
癟了氣的籃球與地板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面會出現嚴重凹陷,嚴重凹陷使地板對籃球的反作用力減弱,所以氣癟的籃球不會彈起來。
那鉛球呢?
鉛球這種物質彈性大,地板這種物質彈性小。當鉛球與地板相互作用,地板彈性擋不住鉛球彈性,所以鉛球碰到地板時會繼續往前,也即地板出現凹陷。地板凹陷的過程是消耗鉛球重力的過程,當鉛球重力被消耗至鉛球靜止時的重力時,鉛球也就安靜在地板上了。
物理要簡化結構:
粒子名詞太多太雜,粒子中套粒子,名詞中套名詞,繼續下去,粒子名詞無邊無際,物理如何簡化它?
物理要簡化結構,簡化名詞,方找規律。太亂太無序,不斷取名字,上百上千名字,像易經八卦,記也累,還怎麼找規律?
再談「力與速度成正比」:
此定律,用之四海皆之準。不管物體在水中,空氣中,還是太空中。
比如,在太空,真空環境。所謂「真空」,是相對空氣而言,其物質濃度稠度更低,並非無物質,且真空物質也是緊密排列的,呈空間飽和狀態。
物體在太空,由於遠離星球彈性影響,它上下前後左右無真空彈性差,所以不產生重力,也即失重。但它在太空中受外力作用時仍遵循「力與速度成正比」定律。真空與空氣一樣,也有阻力,只不過相對於空氣,真空阻力更弱罷了。
火箭推力的極限值是多少?
人類發射火箭,火箭推力必然有一個極限值,也就是說,不管你如何加載燃料,如何快速噴出大量大量尾氣,它的推力必然有一個極限,為什麼?因為火箭在空中飛行,它的推力來源,推力支撐是靠火箭尾部即火箭下方空氣的反作用力來維持維續。而就是這個空氣的反作用力有極限,因為空氣是氣體流體,流體它會流動。流動它就難於產生或產生不了巨大巨大的推力,因為它會流嘛,如何支撐火箭噴出尾氣的強大強大的作用力?支撐不了,那麼火箭能得到下方空氣的反作用力也就有限,這個有限值具體到底是多少?根據人類不斷實驗的經驗,也許這個極限值在6000噸左右吧,也就是說火箭最大推力只能6000噸左右。
比如,600噸的重物從百米高墜落,它落地瞬間重力可能會超過6000噸,也就是說,發射600噸重的火箭,起動推力可能至少要超過6000噸,這個6000噸的推力,地面可以支撐得住支撐得起,而到沿途空氣中,空氣支撐不住支撐不起6000噸,原因就是空氣會流,空氣是流體呀。
談什麼是悟性?
看似簡單平常的事物,你能悟出它背後的道理或機理來,這種性質叫悟性。
舉例:
1,蘋果下落,悟出「空氣的斥力」。
2,人在地上跑,悟出「飛機在天上跑」。人靠腳下地面反作用力跑,悟出「飛機靠翼下空氣反作用力跑」。
3,一套模型零件,沒有組裝拼接的圖紙,你能悟出來拼出來。
悟性的特點:沒人教,你能自己想出來。
那怎麼培養小孩悟性呢?沒有別的方法,就是大人放手讓小孩從小獨立去想問題。小孩從小獨立思考獨立處理問題,養成習慣,日日月月年年,悟性自現。
自行車騎行時不倒,靜止時則倒,為什麼?
首先我們來作受力分析,自行車騎行,自行車運動方向主要受到兩個力的作用,這兩個力就是:往前的傳播力和往左右搖擺的平衡力。也就是說自行車同時作這兩個力方向上的運動。或者說自行車一邊前進,一邊左右搖晃。或者說自行車一邊左右搖晃,一邊前進。也就是說,自行車前進為自行車調節左右平衡力爭得了寶貴的調節時間,比如,自行車往左傾斜,馬上往右調整。自行車往右傾斜,馬上往左調整。所以自行車呈左右搖擺狀前進。
而自行車靜止時,運動方向只受左右平衡力作用,所以說倒就倒。
簡化「傳播力的定義」:
作用力在傳播,那麼傳播中的這個作用力就叫傳播力。
物體運動受作用力,物體運動在傳播這個作用力,那麼運動物體皆具有傳播力。
比如,人跑步,跑步受到往前的作用力,人往前傳播這個作用力,這個作用力在人載體上傳播,人載體具有傳播力。當人這個載體不想跑,但人這個載體還會受到載體傳播力的作用往前衝。
地面反作用力與空氣反作用力比較:
比如,1000噸重的火箭,點火發射,火箭尾部噴出氣流,地面反作用力會把火箭往上推,即火箭上升,但火箭在上升的過程中,會由於下方空氣的反作用力不夠而掉下來。下方空氣最大反作用力即火箭推力極限,這個極限值由實驗檢測判定。所以火箭發射重量有極限,原因就是下方空氣反作用力支撐力有極限。
電子秤它到底稱什麼?
稱力。也就是說它受力,它會把這個力大小顯示出來。
比如:
1,100斤重的人站在電子秤上靜止時是100斤,也就是電子秤受力100斤。
2,100斤的人在電子秤上跺腳,電子秤數據會變化,即受力變化。
3,100斤的人從高處落到電子秤上,電子秤會顯示出最大值,這個最大值會大大高於100斤。
以上電子秤稱得的都是力。只不過我們把1叫人的重量,人的質量而已。因為它是一個穩定值,固定值。當我們問一個人多重時,你的回答應該是一個穩定值,也就是你的質量,即你靜止時的重量。
那人跺腳或落下,電子秤數據變化,即電子秤受力變化,即電子秤受重變化。在這兒,我們可以說,電子秤顯示的所有數據都是人的重力數據重量數據。
木塊浮在水面上受力分析:
比如,比重0.7的木塊,取0.7千克放入水中,它的排水量1千克,那麼它的浮力就是1-0.7=0.3千克。0.3千克是木塊在水中真實受力,這個力是向上的,即木塊的浮力。
而以前定義1千克是浮力,這種定義站不住腳,因為1千克不是木塊水中下方真實受力情況,0.7千克也不是木塊水中上方真實受力情況,它們只是浮力0.3千克的一種算法,僅此而已。
此處,當木塊浮在水面上靜止時,木塊空氣中部分的重量=浮力=木塊水中部分排水量-木塊水中部分(在空氣中的)重量。
也就是說,此時木塊的浮力能使這麼多部分的木塊顯出水面,這麼多部分的木塊在空氣中的重量是小於0.3千克的。
此木塊水中最大浮力即為0.3千克。也就是說此木塊最大可以浮起0.3千克重物。也就是說此木塊最大承載力是0.3千克。
談船的浮力:
首先我們定義一下浮力,浮力是指物體浸入水中,物體排水量減去物體(在空氣中的)重量。還可以說,浮力就是物體在水中,它可以浮起(在空氣中)的重量,即承載力。因為物體靜止在水面上時,物體的浮力與物體的承載力平衡。浮起的重量=承載力,浮起的重量一般指浮出水面部分的重量,當然船是空心則例外。如果一個物體浮在水面,它的上表面正好平齊水面,那麼它的浮力為零,即它的承載力為零,即水面上無載重,即它的比重等於水的比重,即可把它當成水。
比如船:
1,一艘空船,靜止在水面上,它的浮力=浸入水中的船體的排水量-浸入水中的船體(在空氣中)的重量。或者它的浮力=露出水面的船體的重量。
2,滿載貨物,即船舷平齊水面時,它的浮力=排水量-空船在空氣中的重量=最大承載力=最大貨重=滿載重。
3,半載貨物,船舷露出水面時,它的浮力=浸入水中的船體的排水量-浸入水中的船體在空氣中的淨重量=露出水面的船體的重量+半載貨重。
船的浮力計算習題:
一船最大排水量是100噸,船體重10噸,求船最大浮力是多少?船最大載重是多少?
答:100-10=90噸,即船最大浮力最大載重皆為90噸。
石塊在空氣中和在水中受力分析比較:
1,石塊在空氣中,石塊受上方空氣的斥力即重力。石塊受下方空氣的阻力即阻擋力,因為石塊欲往下落,所以下方空氣會阻擋它。
2,石塊在水中,石塊受上方水的斥力即石塊在水中的重力。石塊受下方水的阻力即阻擋力,因為石塊欲往下沉,所以下方水會阻擋它。
石塊在水中受到浮力嗎?
比重為1的物體,它在水中不上浮。不上浮,何來浮力?
石塊在水中下沉,更無浮力可談。人家下沉,你還跟人家算浮力,邏輯上不合適。
可見以前「浮力定義為排水量」明顯邏輯錯誤。
木塊靜止於水面上,其實是木塊上部重力與下部重力處於平衡狀態:
木塊浮在水面上,木塊分為:水上部分和水下部分。水上部分在空氣中,水下部分在水中。
那麼這種情形其實是:上部在空氣中的重力=下部在水中的重力,即木塊受力平衡靜止於水面上。
重力即流體對物體的斥力。水中斥力向上也叫浮力。
《宇宙物理體系》認為無「靜摩擦」之說:
摩和擦,均動態。靜態不叫摩擦,即無靜摩擦之說。
推力推不動物體,即推力與反作用力平衡,即可。不談摩擦。
反作用力比較:
一大石頭躺在地上,推不動它。給大石頭裝上四個輪子後,可以推動它。
此處,推力不變,前後反作用力變了,即有輪子的大石頭反作用力變小了。
也就是說,物體動,一定是作用力大於反作用力,物體才會動,才會前進。
物體不動,是你的作用力=物體的反作用力。
《宇宙物理體系》不用「摩擦力」這個詞,為什麼?
比如,在地面上推大石頭,對它進行受力分析,大石頭水平方向主要受到兩個力的作用:一個是人對大石頭的推力即作用力,一個是地面對大石頭的反作用力。
那麼這個反作用力與什麼有關呢?與它們的接觸面的面積和接觸面的光滑程度有關,當然也與石頭重量有關。
比如給大石頭裝上輪子,輪子光滑且與地面接觸面小,那麼地面對輪子的反作用力小,所以裝上輪子的大石頭容易前進。
黃鱔用力掙扎逃脫了人手掌心,一個原因是因為黃鱔光滑,光滑導致人手掌阻止黃鱔前進的反作用力變小了。
綜上:
光滑導致受力點連結不牢,從而降低反作用力。
力的連結面小,也從而降低反作用力。
以上受力分析,可以不用「摩擦力」這個詞,「摩擦力」這個詞反而增加解釋負擔。直接用「反作用力」即可。
什麼叫反作用力?
比如,地面上一大石頭,一個推力去推這個大石頭去作用這個大石頭,大石頭把這個作用力傳到地面,地面對這個作用力進行反作用,也即地面對大石頭進行反作用,這個反作用的力叫反作用力。
關於力的作用點面積:
同一個力作用於一個物體,作用點面積越大則壓強越小,作用點面積越小則壓強越大。也可以說,作用點面積越大則作用力受到的阻力越大,作用點面積越小則作用力受到的阻力越小。比如,鐵杵受阻力大,針受阻力小,所以鐵杵磨成針。鑽頭做成尖的,即鑽頭鑽木頭時受木頭阻力小。刀鋒面積小受阻力小,所以切東西容易。
談物理概念定義製作:
我們製作一個定義或說下一個定義,得符合四個基本原則即:簡單,通俗,邏輯,規律。
也就是說我們給事物給名詞下定義要符合這四點。簡單通俗方便理解,邏輯規律確定概念內涵的穩定性。邏輯是關聯,聯繫。規律是穩定性。一個名詞定義要確定它在云云眾詞中的位子,或在茫茫詞海中找出它,主要靠此四點定義它。
比如,我們定義「山」定義「水」,此定義肯定要簡單通俗。
而我們定義物理中「能量」的時候,要做到此四點,難度是相當高的,「能量」的定義始終是物理學中的難點難題。而今天《宇宙物理體系》要做這種嘗試來定義它:能量是物質彈性力變化的反映。此定義基本符合四點原則。
當然如果還有更好定義的話,歡迎貢獻。
談信號發射設立與信號接收設立:
人說話,是發射信號,怎麼說?是設立信號。
人耳朵,是接收信號,怎麼識別信號?人腦信號庫存事先設立好。比如,人從小學很多東西,其實就是在設立「發射信號與接收信號」,以便與人信號交流。
那我們的手機呢?
手機發射設立信號與設立接收信號。
電腦下棋呢?
設立接收信號,發出設立信號。
手機掃二維碼呢?
二維碼是設立信號,手機內存設立信號識別範圍。
感應燈呢?
設立感應信號識別範圍。
那雷達呢?
設立發射信號範圍,設立接收信號範圍。
那射電望遠鏡呢?
宇宙信號,人類無法設立,人類到達不了宇宙遠端,你怎麼設立宇宙信號呢?
所以射電望遠鏡無法設立接收信號的識別。
鳥兒在空氣中扇動翅膀與人在水中扇動臂膀:
1,水,是流體,它彈性大,所以人扇動臂膀,水可以把人彈起來浮起來。
2,空氣,是流體,它彈性小,所以人在空氣中扇動臂膀,空氣不能把人彈起來浮起來。
3,鳥兒翅膀面積大,扇動翅膀得到下方空氣大的反作用力,彈力。這個彈力把鳥兒彈起來飛起來。
4,日常生活中,水看得見,摸得著。而空氣看不見摸不著,但它與水一樣,是物質緊密排列的流體飽和空間,即空氣物質緊密排列的流體飽和空間。
其實宇宙空間也是暗物質緊密排列的流體飽和空間。
任何能量信號,力信號傳播都需要介質:
比如,兩人擠扁擔,扁擔就是力傳播的介質。沒有介質,力怎麼傳?能量怎麼傳?
介質就是物質,所有物質均可參與力,能量信號傳播。
也就是說介質包括所有物質,比如:木,石,牆,玻璃,水,空氣,真空,暗物質等。
我們要把空氣空間,太空空間,想成看不見摸不著的充滿實體物質的飽和空間。而宇宙能量,宇宙力都是通過這個實體飽和物質空間傳播的。物質有彈性,也就有阻力,所以能量信號力信號在空間傳播會減弱耗盡消失。
有線通訊,介質是導線。
無線通訊,介質是空氣,真空。
觸摸彈性辨識物質存在:
人眼看東西是有局限的,有些東西就是看不見,但它真實存在,比如:空氣,真空,暗物質。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有一種魚全身透明,放在水中,人眼一般看不見它,但它真實存在。
在這兒,我們可以把魚,水,空氣,真空,暗物質,皆看成無色透明的物質,人眼看不出的物質。
人眼通過顏色辨物,無色人眼怎麼辨?
那人可以通過觸摸的方式來辨物,比如,觸摸物質的彈性,感受到彈性即感受到物質存在。
比如,太空中,飛行器往後噴氣,飛行器會往前進,說明飛行器受到後方物質彈性的反作用力,也就說明太空中充滿暗物質。
談力的來源:
力,要有來源,不能人設。
以下為人設力:
萬有引力,離心力,向心力,慣性力,石塊水中浮力。
人設力,無力的來源。比如,萬有引力來源?怎麼來?地球來。地球怎麼來?啞口,即無力的來源。
再比如,石塊水中浮力,這個浮力是人設的,實際上石塊水中根本沒受到浮力,而是受到重力。此石塊重力即水對石塊往下的斥力。
小品:月球繞地球轉。
甲:月球咋繞地球轉?
乙:宇宙空間充滿暗物質,暗物質具有彈性。宇宙空間即彈性空間網。
甲:這,
乙:月球在彈性空間網中會受到空間網的彈性力。
甲:這,
乙:月球受彈性力控制只能遠離地球作振動。
甲:那繞地球呢?
乙:月球表面形狀及物質彈性不會完全相同,與周圍暗物質相互作用後受力不平衡。
甲:月球才自轉。
乙:自轉擠壓一側暗物質,暗物質產生反作用力,反作用力使月球繞地球轉。
甲:哦。
物體重力是由於物質之間的彈性差所產生。
物質在靜止的時候,物質彈性與物質形狀無關,也即物質靜止時,它的重力與形狀無關,比如,質量相同的鐵餅和鐵球,靜止時重力相同也即重量相同。
在空氣中,物體靜止時的重力與物體形狀無關,即物體形狀變化,重力不變。因為靜止時,物體不動,那麼此時就不談空氣阻力。倘若物體動,那麼物體就會受到空氣阻力,而這個空氣阻力肯定與物體形狀有關,比如,物體形狀,運動時的迎風面的面積大則空氣阻力大。也即物體運動時,物體重力與物體形狀會有關係。
阻力即阻擋力,相對於運動而言。即物體靜止時,不談阻力。
重力,實質是物體在空間彈性網中感受的彈性力。彈性力是彈性網給予的。彈性網是由網空間物質構成的網。物質都具有彈性,比如:土,石,水,空氣,真空,暗物質等。
一個物體在空間彈性網中處於自由狀態原始狀態靜止狀態時,它的彈性力受力是平衡的,比如,地上一個蘋果,它處自由狀態原始狀態靜止狀態,但我們人外力把蘋果置空中,那麼空間彈性網就會給蘋果一個往下的排斥力也即蘋果的重力。此處空間彈性網=空氣彈性網=空氣。
再問,在水中的一滴水,它有重力沒有?
答:沒有。為什麼?此一滴水與上下水無物質彈性差關係,即上下水對此滴水無斥力,無排斥。
同理,空氣中一滴空氣也如此,即上下空氣對此滴空氣無排斥無斥力。
談物體作兩個方向上的運動:
比如,自行車行駛作兩個方向的運動:
1,自行車左右振動。
2,自行車往前運動。
所以自行車呈左右搖晃狀前進。
同理,月球運行作兩個方向的運動:
1,月球離地球作遠近振動。
2,月球離地球作橫向運動。
所以月球繞地球轉必然是橢圓形軌道。
物體呈拋物線運動,其實物體也是在作兩個方向上的運動:
1,水平方向。
2,豎直方向。
數學公式製作原理:
數學表達的前提是什麼?
是數據。你要取得實踐實驗數據,然後歸納數據規律,從而形成數學公式表達。
而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的表達。其表達範圍能用上數學的,其實有限。也就是說,對於不適合數學表達的認識,不要強加於數學頭上。比如微積分,不適合數學公式表達。微積分簡單的認識,用數學公式表達讓學生感覺深奧無比。知識的一項指標即簡單。有些我們不能準確提取數據的,就不宜數學公式表達,比如宇宙或微觀怎麼提取數據呢?
信號製作與識別的兩個指標:強度和頻率。
強度即信號能量的大小或強弱。
頻率即單位時間裡信號能量強弱變化的次數。
這兩個指標可組合出無窮無盡的能量信號信息。
信號是能量。信號發射信號傳播即能量發射能量傳播。信號製作信號設定信號設計即能量製作能量編程能量編碼。信號接收信號感應即能量接收能量感應。接收器感應到傳播過來的信號能量強弱及頻率的變化,即感應到設定的信息。感應能量就是感應信息,發射能量就是發射信息。
信號能量不談「波」。信號傳播介質振動可談「波」。波是介質振動有形,形如水波。波是物質振動有形,比如水波,水是物質。
能量是無形感覺存在。波是有形。所以能量信號無「波長」之說。
大自然的魔力:彈性。
物體在大自然空間中產生自然運動,這個促使物體自然運動的力從何而來?一直困擾著歷代無數的物理學家。比如,蘋果在空中為何會下落?磁鐵在空中為何會相吸或相斥?
今天我們終於探明,原來大自然空間充滿物質,物質具有彈性,也就是說空間物質彈性促使物體運動。至此大自然中神秘力量或說魔力已揪出,它就是「彈性」。
物質彈性原理: 物質受到作用力時,它會臆想把這個作用力彈回去,這種性質叫彈性。彈回去的這個力叫彈力,也叫斥力,也叫反作用力。彈性也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彈性大小即反作用力大小。任何物質都具有彈性。
大道至簡:
我們曾經試想千萬次,宇宙總規律到底是什麼?大統一理論到底是什麼?會是怎樣描述它?是不是用方程描述?
其實大道至簡,就兩個字「彈性」。然後你可以盡情去抒發這兩字「彈性」,便解宇宙大自然萬象運行機理。
物質彈性原理: 物質受到作用力時,它會臆想把這個作用力彈回去,這種性質叫彈性。彈回去的這個力叫彈力,也叫斥力,也叫反作用力。彈性也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彈性大小即反作用力大小。任何物質都具有彈性。
彈性,所有物質都有這個性質,所有物質都遵循這個性質這個規律,那麼所有物質運動就有統一解釋,那麼所有物質運動皆有序,也即大自然有序。
不好說1+1為什麼=2?
1+1=2,這是人類數字表達設定規定,就不存在什麼證明1+1=2。
就好比,石頭,設定它的名字為「石頭」,你不好又來說:它為什麼是石頭?
所以「1+1=2為什麼?」純屬玩數字遊戲罷了。
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
氣球充氣柔,是因為它皮薄,而返回艙皮薄則易破。
卡車輪胎充氣硬,是因為它皮厚皮硬。
氣體是飽和空間。
所以在這兒柔性與充氣相矛盾,即充氣達不到柔性。
求石塊在水中的浮力=自欺欺人:
石不上浮,求其浮力,自欺欺人罷。
相當於,你往前走了若干米,求你往後走了多少米,自欺欺人。
石在空氣中和在水中的受力分析比較:
1,在空氣中,石受空氣中重力和空氣中阻力。
2,在水中,石受水中重力和水中阻力。
以上可見,石在空氣中和在水中,均無"浮力」之說。
能量在振動傳播過程中消失:
1,宇宙大自然產生能量,傳播能量,消失能量。產,傳,消,組成循環。比如,太陽內部粒子振動輻射能量,能量在宇宙空間通過空間暗物質振動傳播,暗物質振動消耗著傳播的能量,至太陽輻射的能量在傳播中消失。
2,人從高空墜落,落在安全網上,安全網振動,墜落時巨大的重力消耗掉,只剩人體靜止時的重力。力與能量是相通的。
再比如,人落在沙灘上,沙振動卸掉人落下時的超重,只剩靜止時的重力。
舉個反例,人落在硬質水泥地上,地不振動,不卸掉超重,那麼地把超重彈回去,即人感受到超重超力超疼。
3,電能量通過電爐絲,電爐絲內部物質分子振動消耗電能量而發熱。電爐絲一圈一圈緊密排列有益電爐絲振動消耗電能發熱。金屬發熱高溫的機理是金屬物質分子劇烈振動輻射能量。也即電能量消耗於金屬線圈物質分子劇烈振動中。
而木塊燃燒的高溫是木塊分子化學變化輻射能量。
4,為什麼黑顏色的衣服「吸熱」?
太陽光能量照到黑顏色的衣服上,衣服黑物質振動消耗光能量產生發熱即「吸熱」。
白衣服白物質不產生振動,即把光能量彈回去,那麼也就不「吸熱」。
5,鏡子,光射到鏡子上,鏡子不振動,光能量無損耗被鏡子彈回來,所以人看到鏡子裡的像。
6,車加油加能量,車在空氣與地球之間作振動,能量在振動過程中消失。
同理,人吃飯加能量,人在空氣與地球之間作振動,能量在振動過程中消失,所以人感覺餓了。
回音壁和照鏡子的原理一樣皆能量反彈:
照鏡子,光能量反彈,眼看到像。
回音壁,音能量反彈,耳聽到聲。
照鏡子,可以看到像。但當鏡子蒙上一層水汽,則看不到像,為什麼?光打到水汽上,水汽軟,水汽振動,光能量就消耗了,反彈不回來,也就看不到像了。
摩擦發熱:
分子,粒子,在彈性網中振動,也即分子粒子與彈性網摩擦,摩擦即發熱,輻射能量。即粒子振動輻射能量。
我們人被大自然空間網控制在空氣與地球之間作振動。飛天難,入海也難,鑽地球更難。
為什麼反覆掰鐵絲容易斷?
掰鐵絲,其實是鐵絲物質反覆振動,物質振動輻射能量,即鐵絲物質振動輻射能量發熱,發熱軟化鐵絲物質,鐵絲物質軟化即容易斷。
能量是物質彈性力變化的反映。物質在空間彈性網中振動,也就是物質在空間彈性網中的彈性力在振動變化,變化的反映即產生能量。
為什麼鐵餅比鐵球扔得遠?
我們分別扔一個1公斤的鐵餅和一個1公斤的鐵球,結果是鐵餅扔得更遠。下面受力分析比較:
1,兩者出發時受作用力即扔力相同。
2,鐵餅飛行過程中受空氣阻力更小。
3,鐵餅飛行過程中重力更小。因為鐵餅面積大,旋轉時受下方空氣的反作用力更大。
《宇宙物理體系》的格局:
《宇宙物理體系》對物體運動分析,是把物體放在宇宙空間網,地球空間網,空氣空間網,真空空間網,暗物質空間網,水空間網,物質空間網中進行受力分析。空間網中有物質,物質具有彈性,空間網即彈性空間網,物體在彈性空間網中會受到空間網的彈性力。
物質彈性原理: 物質受到作用力時,它會臆想把這個作用力彈回去,這種性質叫彈性。彈回去的這個力叫彈力,也叫斥力,也叫反作用力。彈性也即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彈性大小即反作用力大小。任何物質都具有彈性。
光反射折射的機理:
光是能量,能量的根源的本質是力。這兒也可以說光是力。一束光斜打到水面,水介質對光會反作用反彈,那麼此時光力就分解成反射和折射。反射折射力大小或光強度大小遵循力的平行四邊形法則。
理論物理學家需要保持長期的對大自然的好奇心:
比如,大米是怎麼來的?稻穀生長的全過程?蠶的生長的全過程?塔吊是怎樣安裝上去的?等等對身邊事物的好奇心。人腦只有這樣長期對大自然好奇心的積澱,才有可能產生理論物理靈感的突破。
而我們一般研究物理可能會說,這個稻穀長不長與我物理何幹?是,看上去無幹,其實它是你好奇心的積累,探索思維習慣的積累。倘若無這種探索思維習慣積累,那你物理靈感怎麼會到來呢?
這種好奇心是廣泛的,比如:住在農村對大城市的好奇心,住在大城市對農村的好奇心,住在平原對高山流水江河湖泊大海的好奇心,對別的職業的好奇心。
也就是說,當你對這個世界足夠實踐了解之後,你就可能對這個世界全盤推演找出一些深層道理或規律。
一個天才物理學家,他就是從小好奇心的長期積累與習慣,積累了50年,有一天靈感突然象泉水一樣冒出來,就是這樣。
好奇心思維習慣的積累,比如:小時候做作業,先做作業後對答案,而不是先看答案後做作業。先看漫畫猜它的意思,後對答案即看漫畫標題。
理論物理是一個漫無方案探索的工程:
面對宇宙大海,此規律怎麼找?象大海撈針一般,多少青年才俊望洋興嘆,只能等待著一種巧合,這種巧合就是此智力系統行走路線與破解規律的行走路線剛好吻合。
一個智力系統要全面了解這個世界,一定要有對這個世界實踐的全面經歷,只有實踐經歷才真實可靠才印象深刻,那全面經歷呢?個人精力有限,你怎麼全面經歷?是啊,那只能對這個世界認識進行歸類或分類,對同一類認識在實踐經歷上點到為止,比如,你要了解城市,你深處幾個城市即可。對高山風景的了解,你精力有限,只要抽取幾處高山風景實踐了解即可。也就是說,個人精力有限,對同類的人和事物抽樣了解點到為止,權且當作對這個世界的全面經歷與實踐。即酸甜苦辣鹹皆嘗過,實踐過,點到過。
再說香蕉球為什麼弧線?
物體在空氣中運動,在運動方向上物體會受到空氣的阻力,如果物體面對著運動方向高速旋轉的話,那麼會大大增加這個方向的空氣阻力,這個空氣阻力會對物體進行反彈反作用,也即空氣對物體的反作用力。
比如,直升飛機,旋轉葉片面對下方空氣高速旋轉,下方空氣對旋轉葉片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這個反作用力使直升飛機懸在空中。
而葉片旋轉式飛機,它靠發動機葉片面對著後方空氣高速旋轉,後方空氣產生巨大反作用力使飛機前飛。
香蕉球高速旋轉,它旋轉會面對一側空氣,那麼這一側空氣會對球產生巨大的反作用力,這個一側反作用力使球變換直線飛行軌跡即香蕉球。
陀螺為什麼不倒?
作受力分析,陀螺在運動上,受兩個方向的力:
1,陀螺受重力,重力重心不平衡,那麼陀螺會傾斜。
2,陀螺受旋轉力,旋轉力使陀螺飛速旋轉。
那麼1和2疊加之後,陀螺呈搖晃狀旋轉暫且不倒。
一般情況,上方空氣對物體產生重力,下方空氣對物體產生阻力:
小品:蘋果下落。
甲:蘋果在空中咋就會下落呢?
乙:空中有什麼?
甲:有空氣。
乙:也就是說,蘋果與空氣相互作用後下落。
甲:這,,
乙:因為蘋果上方空氣彈性小,下方空氣彈性大。
甲:為什麼?
乙:因為上方空氣連接藍天,下方空氣連接大地。
甲:這,,
乙:蘋果彈性與上下空氣彈性相互作用後,發現與上方空氣彈性的差值更大,也就是上方空氣的斥力更大。
甲:所以蘋果受到上方空氣的斥力下落。
乙:對頭。
從上面分析,蘋果在空中,上方空氣對蘋果產生重力,下方空氣對蘋果產生阻力。
那麼一個物體在空中,要它不往下掉或減緩往下掉,該怎麼辦呢?只有增加下方空氣對物體的阻力。
那怎麼增加下方空氣對物體的阻力呢?
1,增加物體朝向下方空氣的面積。比如,降落傘打開面積大。
2,當物體有一定朝向下方空氣的面積,還要增加此面積對下方空氣的橫向擠壓速度。比如,飛機往前飛,寬大的機翼橫向飛速擠壓下方空氣,橫向飛速擠壓就是靜止擠壓面積橫向飛速拉長,靜止擠壓面積飛速疊加,擠壓面積飛速疊加也就是下方空氣阻力彈力反作用力飛速疊加,飛速疊加增大的反作用力使飛機上升。
什麼是共振?
共振就是很多力同時同向或同點,對一個物體產生作用,使這個物體產生最大受力,從而產生最大振動。共振即力疊加產生最大振動。「共振」字面意思:共同用力使之振。
舉例,一座木橋處於空氣彈性網中靜止狀態,靜止狀態即受力平衡狀態,即不受外力,即無振動。那麼一個外力,一個人上橋,木橋會振動。當一個人邁步抬腳從空中落地時,他的瞬間重力會大於靜止時重力,也就是說,人走路落地時重力會大於人靜止時重力。當一百個人齊步走落地時重力會遠遠大於一百個人靜止時的重力,所以一百人齊步過橋會對橋產生共振,假設此木橋不牢,也就共振垮塌了。
什麼是熱?
熱是人對冷相反的一種感覺,是能量的反映形式。
再談物理用詞語序:
物理學對大自然的表述分為兩大概念:
1,物質。
2,能量。
物質是有形實體存在。
能量是無形感覺存在。
對兩者的表述用詞是有區別的,不好攪渾。比如:
力,屬能量範疇。力,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那麼物質,就不好用「物質與反物質」這種詞,即不好用「反物質」這個詞。
同理,物質,有「暗物質」這個詞。那麼能量,就不好用「暗能量」這個詞。
物理,要用詞有序,並且詞量達到表達最佳效果為宜,即「多一詞嫌多,少一詞嫌少。」
物體折斷與力臂成正比定律:
即物體力臂越長物體越容易折斷,物體跨度越大物體越容易折斷。這個定律其實就是槓桿原理的延伸。之所以把它提出來,是因為它對日常物象解釋更貼切更貼近,相對於槓桿原理來說。
下面舉例:
1,一根扁擔1.5米長,挑200斤重物不會折斷,而同樣的扁擔3米長挑200斤重物會折斷。
同理,1.5米的扁擔,中間懸掛200斤重物不會折斷,而3米的扁擔中間懸掛200斤重物會折斷。
這也就是物體折斷與力臂成正比,或者說物體折斷與跨度成正比。
2,石拱橋。石拱橋底座跨度很大,往上跨度逐漸縮小成拱形,拱形最上面的梁其實跨度很小,跨度小,也就不折斷。
一般橋跨度大,為減小跨度,所以中間設置橋墩。
房屋建築中,梁的跨度,挑板的伸長,都有嚴格規定與限制。
3,樹越高,樹冠越大,越容易被大風颳倒。因為力臂長,且樹冠大兜風。
4,輪船不能做得很高,高的上面不能做得很大。輪船浮於水,根基不穩,倘若大風來襲,力臂很長,船冠很大兜風,就容易被風掀翻。
5,在臺階上磕磚塊,磕磚塊1/2處即中間處,容易磕斷。而磕磚塊1/4處即前端,不容易磕斷。因為磕中間,前端重心力臂長,且重心重力大。而磕1/4處,相應前端重心力臂短,且重心重力小。
划龍舟與共振:
端午節想到划龍舟。划龍舟想到共振。
共振是共同用力使之振,即物體受力最大運動最大。
划龍舟有一個特點,即大家齊步同時揮槳用力劃,節奏一致,讓龍舟產生共振,即龍舟產生最大受力最大運動。
那也許有人會說,大家用力不整齊不一致,怎麼龍舟就劃不快呢?我們知道,力會產生就會消失,且消失極快。力越大傳播越遠,消失越慢。也就是說,大家用力不協調不同步,力小立馬消失掉,難於疊加形成大的合力,所以龍舟劃不快。
同理,拔河也是大家協調一致同時同步齊用力產生共振。
力的疊加定律:
即力的頻率越高,力的疊加效率越高。也即力的節奏越快,力的疊加效果越好。
舉例:
踏自行車頻率越快,自行車往前的傳播力越大。
跑步的頻率越快,人往前的傳播力越大。
鳥兒扇動翅膀的頻率越快,鳥兒上升的力越大。
風扇轉速越快,風力越大。
飛機飛得越快,機翼擠壓下方空氣面積的頻率越快,飛機升力越大。
蘋果自由落體,上方空氣不斷排斥蘋果下落,蘋果重力越大。
力會產生就會消失,怎麼消失?因為力傳播的介質有阻力。介質阻力越大,力消失越快,力傳播越近。介質阻力越小,力消失越慢,力傳播越遠。比如,子彈在空氣中飛和在水中飛,子彈在空氣中飛得很遠,力傳播很遠。子彈在水中飛得很近,力傳播很近。
物體走多遠即物體的傳播力走多遠,物體走多久即物體的傳播力走多久。
再比如,聲音傳播,中間隔著空氣傳播很遠。聲音傳播,中間隔著牆傳播很近。
力越大,力傳播越遠,消失越慢。力越小,力傳播越近,消失越快。比如,人彈跳力越好,跳得越高,滯空時間越長。自行車傳播力越大,自行車自然行駛的路程越長,停下來的時間越長。太陽光能量傳播力巨大,太陽光傳播很遠,消失很慢。
「矢量標量」屬畫蛇添足,為什麼?
力,有大小,方向。這樣說就夠了,不必添加「矢量」二字,越添加,事越多,越糊。即不必添加「矢量」「標量」名詞,添加反而成多此一舉。
時間,即人用來表達過去,現在,將來順序的物理量。
沒有必要去討論時間是矢量還是標量。取「矢量」「標量」名詞之後,物理反而去伺候它,又無實質意義。
科學名稱不該用科學家名字來命名,為什麼?
科學名稱應該用最能抽象概括該科學內涵的詞語來命名。假如科學名稱都用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那我們把這些名字連起來讀,根本不知道它的意思。用人名命名科學會阻礙人類的邏輯思維,阻礙人類的智力。但我們又要記住科學家,這時我們完全可以採取別的方式。為人類科學做出貢獻的科學家們,人類應該永遠記住他們,因為他們完全有資格得到人類發自內心的敬意。人生易老,但科學規律永存,人類對科學家的敬意與科學規律永存同在!小孩理想是什麼?做人類科學家理所當然應成為小孩理想第一導向!
以上內容是在前人大量數據基礎上,精準抽象提取數據規律並且保持邏輯強度,而成的一個完整的宇宙物理體系。
我謹以此獻給人類自然科學!
本文作者:堯勇喜
郵箱:yao136179@sina.cn
時間:2016年7月5日下午5點50分靈感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