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太陽何時能實現?技術關鍵託卡馬克裝置,仍然需要技術突破

2020-12-07 騰訊網

上一期,我們談到了人造太陽,是人類目前看到的最可靠的新能源之一。從這個高大上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這是一項很高精尖的科技,不是輕易就能完成的。實際上,從1955年錢三強提出這個計劃的原型到現在,六十多多年過去了,我們依然還在探索的路上。有一些關鍵的難題,依舊還等著我們解決。

首先我們要知道: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核聚變難以實現。

那就是對於核聚變的控制。

如果不對核聚變加以控制,任由其肆意進行,那麼就會變成氫彈,只能帶來災難。所以,如何約束住核聚變的能量,就是一個問題了。

同時,核聚變的發生,也是一個難關。要知道,原子彈需要TNT烈性炸藥來引爆,而引爆氫彈的,是原子彈。想要讓核聚變反應發生,需要5000萬到1億攝氏度的超高溫。那麼問題來了:雖然我們現在把粒子升溫到1億攝氏度並非不可能,但是要用什麼來裝它們呢?再耐高溫的材料,也會被燒成氣體啊!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前蘇聯科學家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那就是利用電磁學的原理,將反應原料加以束縛。他們根據這個方案的設計裝置所包含的部分(「環形」、「真空」、「磁」、「線圈」)為其命名,這就是託卡馬克裝置。

託卡馬克裝置的原理,就是利用強大的磁場,將被升到超高溫、處於等離子態的粒子束縛在線圈之間的真空腔內。在這裡,粒子會被加速到每秒5公裡的速度,從而為核聚變提供條件。由於核聚變反應僅僅發生在真空腔的核心區域,而真空是很難導熱的,所以實現了對超高溫粒子的約束。即便如此,在真空腔周圍,溫度依然有上千攝氏度,需要耐高溫的材料來製作才行。

但是,這也會帶來一個問題:溫度越高的粒子,就越不穩定。我們知道,溫度是粒子無規則運動劇烈程度的宏觀表現。1億攝氏度,是太陽核心溫度的近7倍,因此粒子的運動將極其劇烈。因此,人類雖然可以實現這個溫度,卻很難將其完美地控制住,這也就是目前全世界託卡馬克裝置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

畢竟,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持續不斷功能的核電站,而不是抽風一樣隔三差五給一次巨大能量的裝置。於是,實現對核聚變反應的控制,成為了所有科學家面臨、需要攜手攻克的最重要難關。

2006年的時候,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正式籤署,我國和美國、歐盟、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加入其中。我國的託卡馬克裝置,叫做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簡稱EAST。

令人欣喜的是,在這個方面,我國走在了世界的前列。2017年,EAST實現了長達101.2秒的穩態長脈衝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這也是全世界範圍內第一次實現超過100秒的穩態運行。

不過,我們也要意識到,這個時間長度,也並不是終點。只有一直穩定運行下去,才可能真正實現核聚變發電。為此,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問題,需要科學家們解決。我們說了,EAST是超導託卡馬克,也就是說要利用超導體。而目前人類發現的超導體,都需要在極低溫才會出現。裝置外只比絕對零度高几個攝氏度,內部又要達到一億攝氏度,這個溫度差的控制也是極大的挑戰。

據中科院萬元熙院士介紹,我國計劃的第一個原型聚變工程堆的時間點,大約是2050年。也就是說,這還需要30年的時間。看起來,這是一個愚公移山的項目。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為了人類發展事業而奮鬥的人們,才是人類真正的英雄。

當然,託卡馬克也未必就是可控核聚變反應的唯一解。條條大道通羅馬,也許未來的某一天,就會有新的裝置可以完美地解決這個問題。而且,即使是在現在,科學家也不止有這一個方案。目前來說,還有一種仿星器裝置,雖然還不像託卡馬克這麼被寄予厚望,但也不能排除它未來逆襲的可能。

總之,人類對於新能源的探索已經刻不容緩。早日實現清潔能源的全面利用,就可以早一天拯救地球於水火之中,也是人類自救的重要一步。

相關焦點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重大突破!問題來了,中國有幾個人造太陽?
    我有一個~ 美麗的願望~ 長大以後能——前幾天,一則跟中國「人造太陽」有關的消息又刷爆了朋友圈,根據央視新聞報導,我國大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 1 億攝氏度運行近 10 秒。
  • 「人造太陽」技術是什麼?太陽也能被製造出來嗎?
    如果我們能製造出"太陽",用它巨大的能量為人類服務,那是否能解決未來的能源問題呢?因此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人造太陽」技術,所以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人造太陽」技術吧!你知道太陽和許多其他的恆星為什麼會不斷發光並釋放能量嗎?
  • 大突破!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今天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實現一億度運行,中國大科學裝置重大突破
    小時候的夢想,長大了要種太陽,我國的「人造太陽」日前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據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2日報導,中科院等離子體所今天發布消息,我國大科學裝置「人造太陽」日前取得重大突破!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核聚變實驗裝置再獲重大突破 蔡敏/新華網 2016-11-03 08:12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已突破「人造太陽」關鍵技術
    舉報   據中科院的合肥物質研究院公開表明,他們院的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已經成功地給法國機構的超導託卡馬克裝置做出了所需要的關鍵部件偏濾器
  • 我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
    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近期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多項重大突破,獲得的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朝著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邁出了關鍵一步。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據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報導,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核聚變被視為人類解決能源問題的終極方案,而要引發核聚變,需要上億度的超高溫度,但要利用它,則需要長期穩定運行。
  • 核聚變技術重大突破!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關鍵裝置建成!中國推動世界核聚變加速
    編輯 | 國際能源網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重大突破!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時間:2020-12-05 23:0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核聚變領域獲重大突破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 ...託卡馬克|超導託卡馬克|人造太陽|聚變|east|iter|法國|阿齊莫...
    人們把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稱為「人造太陽」。ITER是當今世界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大科學工程計劃。歐盟、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韓國和印度在內的34個國家和組織參與了這個計劃。參與方共同出資,在法國南部的卡特拉舍建造世界上第一個核聚變實驗堆,全面驗證聚變能源開發利用的科學可行性和工程可行性,這是人類受控熱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
  • 我國「人造太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本報訊記者朱學蕊報導:12月4日,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核聚變堆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HL-2M裝置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 中國核聚變最新進展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核聚變發展重大突破!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首次放電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核集團獲悉,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2020年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中國核聚變發展取得重大突破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
    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建成並首次放電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7日訊 據國資委網站消息,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