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一陣春雨給連續的炎熱天氣按下暫停鍵,泥土散發的清香讓人神清氣爽。坐落在株洲市南郊鳳凰公園的山居學府株洲市外國語學校,在這樣的天氣裡越發充滿朝氣。校長饒婷的辦公室就在教學樓一樓,離校門不遠,能看著孩子們興致勃勃地走進校園,收穫滿滿地放學回家。這也是她每天感覺最幸福的事情。
「昨天才從北京領完獎回來,獎牌都還沒來得及拆封。」看著辦公桌上的獎牌,饒婷笑著說。今年4月,株洲市外國語學校被推選為2019中國民辦教育百佳學校,這是學校辦學質量得到全國教育界肯定的有力證明。接手校長職位兩年,語文教師出身的饒婷一直以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學生為目標。
對教育來說,何謂「中國靈魂、國際視野」?「是傳承,是育人,更是格局。」饒婷說。
傳承:教育中最質樸的「中國靈魂」
饒婷今年34歲,毫無疑問,這是一位年輕的校長。直到現在,她依然奮鬥在教學第一線,堅持給學生上課,去年才卸下班主任的職務。問及原因,饒婷說:「我從小就熱愛教師這個職業,喜歡跟孩子們在一起。」
饒婷從小對教師職業就有一種崇拜感。讀幼兒園時玩過家家的遊戲,她永遠選擇扮演老師。小學六年級時,饒婷遇到了第一個人生導師。「她叫楊向陽,長得年輕又漂亮,是我的語文老師。作為一名農村教師,她在全縣公開課賽課上拿過第一名,在當時簡直就是我的偶像。」饒婷滿臉幸福地回憶。楊老師上課非常有耐心,還經常讓她給其他同學補補課。有一次,楊老師對她說:「以你目前的能力,可以去教三年級的弟弟妹妹了。」這句話,對讀六年級的饒婷來說是一種莫大的鼓勵,且更加堅定了她要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的決心。
「一句話影響人的一生,這不正是教師職業的魅力所在嗎?」當年高考填報志願時,饒婷全部選擇了師範類學校,最終被湖南師範大學錄取,在2008年大學畢業後來到株洲市外國語學校任教。
在株洲市外國語學校,饒婷遇到了人生中第二個重要導師——劉漫華。劉漫華是當時的語文年級組長,也是全國勞模、全國優秀班主任。「我一直覺得能和『全國勞模』『全國優秀班主任』面談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所以當劉老師親切地站在面前,和我們講述著她輕傷不下火線的故事時,我就對自己說要成為她那樣的人。」說到這裡,饒婷的欽佩溢於言表。
教育本為一種傳承,師長影響了饒婷,然後,饒婷也在教育生涯中,慢慢影響著她的學生。
來到株洲市外國語學校,饒婷成為81班的班主任,教兩個班的語文。因為年紀相差不大,孩子們都叫她「饒姐」。當時,班上有個叫張明(化名)的學生,是年級裡出了名的「小霸王」。「剛進學校就打了四次架,英語從未及格過。但我發現他的理科思維很好,於是我耐心地開導他,鼓勵他好好學習理科。」張明沒有辜負「饒姐」的期待,後來一舉拿下中南六省生物競賽二等獎、全市奧數競賽一等獎、化學競賽一等獎。那年,她教初三,在她生日那天收到了全班學生寫給她的小紙條,上面全是大家最想對她說的話。而張明則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對她說:「饒老師,我可以叫您一聲『媽媽』嗎?」現在,張明只要放假依然會回來看「饒媽媽」,與她述說心事。
「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故事,這樣的故事要有來源,也要有延續。我在延續著我的故事,我的故事源自於我的師長。我的師長的故事呢?」饒婷若有所思,「我想,如此傳承,應是教育中最質樸的『中國靈魂』。」
三年後,這個從初一入學排名倒數的班級,一躍而成全校5A最多的佼佼者。如今,這批學生遍布全球30多個城市,有北大計算機系研究生在讀的,也有去美國留學的,他們還建立了一個81班全球蹭飯糰,歡迎「饒姐」隨時光顧。
育人:教師的視野決定學生的高度
和五六個學生一起,騎著自行車在三三一附近家訪,男生們還自告奮勇當起保鏢,陽光下充滿歡聲笑語……這是青年教師饒婷的育人場景。如今,每每回憶起來,把學生當朋友,真心實意地和學生一起成長,當是當時的她最大的收穫。
當然,育人的思考從未停止。
送走第一屆學生,饒婷升為年級語文備課組長,開始研究應該教什麼、怎麼教。她坦言:「教研真的能讓教學效果事半功倍。」一邊探索,一邊實踐,她帶的第二屆學生畢業時成績名列株洲市第一。
帶第三屆學生時,饒婷開始身兼數職,這也讓她的思維更加開闊。「教師的視野決定了學生的高度。所以我開始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自我管理能力。」饒婷說。
在她看來,德育理應與智育並重。於是,她把所有的主題班會全部交給學生策劃,她只在會前會後指導;每逢周末,她要麼帶上學生和家長參加湘江毅行,要麼組織爬山比賽、桌球比賽;一到寒暑假,就帶著學生去內蒙古大草原,去德國友好學校參觀。「要麼讀書,要麼旅行,身體和心靈總有一個在路上。我希望他們能成為真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
這一系列舉動,讓其他班級的學生羨慕不已,卻讓自己班級的很多家長不理解。為了打消家長們的疑慮,饒婷組織了一場家長會,給大家上了一堂親子閱讀課。「那次我講的是龍應臺的《目送》,我對他們說,如果相信自己的孩子,就應該學會放手。」饒婷說。親子閱讀課一堅持就是三年,饒婷要求家長和學生每兩周共讀一本書,並分別寫下心得體會。這樣的互動不僅拉近了親子關係,也讓很多家長逐漸理解了饒婷的教學方式。
2017年中考,這個班48個學生有41人拿了5A,一人前往新加坡公費留學,一人前往美國公費留學,成為當時「株洲最牛班」。
「我們總說育人,但到底育什麼樣的人、怎樣育人呢?」饒婷說,「相信孩子,理解孩子,引導孩子,回歸教育本該有的樣子。你打開了視野,孩子便看到了更美的風景。」
格局:以「為中國發聲」為信念
這兩年,作為校長的饒婷,更多地在思考如何將「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育人目標在教育教學及管理過程中落到實處。她多次和團隊研討,並在教師中收集建議,最終確定「立足國語,強化雙語,多元發展」為實現育人目標的核心。
「毫無疑問,『中國靈魂』,當是首位。」饒婷說。
於是,學校在德育上,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將忠、孝、仁、義、禮、智、信貫徹到學生生活中;在智育上,注重語文學科,將語文擴充到國學層面,從閱讀、詩教、演講三方面全面培養學生。「入學三年,學生課堂閱讀量要達到540萬字;開口能吟詩,提筆能作詩;每節語文課的前五分鐘,讓學生演講,鍛鍊口才。」饒婷說,雖說是外國語學校,但這裡也是全國語文名師工作坊所在地、株洲市語文學科培訓基地,可見學校對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
「在新時代,我們希望的是,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國際化的中國人,每個人都應有在國際上為中國發聲的信念。」饒婷篤定地說。
在教學上,學校採取「2+1」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每個學生至少掌握兩門外語,選修一門技能。「除了英語是必修課,孩子們還要從德語、日語、韓語、西班牙語中選擇一門學習。」饒婷說,德語課開設得較早,選擇德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比較多。目前,學校已經和德國友好學校開展了幾屆中德交換生活動,每次交流完畢,中國孩子都感嘆於德國人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德國孩子則沉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
2018年,株洲市外國語學校開始實行英語20至30人的小班制教學,進行教學改革,讓學生有了更多開口說英語的機會。「改革前,我們和一個學校聯考,平均分高出對方10分。近一個學期後,我們再次聯考,平均分高出對方26分,效果可以說是立竿見影。」改革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學校現在有30多名英語教師,但饒婷回答得很乾脆:「我願意。」在她看來,能豐滿學生的羽翼,辦有口皆碑的學校,這樣的投資是值得的。
作為一名細膩的女校長,饒婷還非常注重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她為學生編制雙語繪本,內容涉及如何保護身體的秘密、如何面對父母離婚等敏感問題。「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我們不能因為羞於啟齒而忽視孩子們的身心問題。」饒婷說。
踏實地熱愛教學,誠實地熱愛教育,真實地熱愛孩子……所有的人、事、物,都凝練進一句「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孩子」。——這是一位年輕女校長的教育情懷,更是一所外國語學校校長的教育格局。
與饒婷校長面對面焦點問答:主動把握,每個人都有做交換生的機會
Q:學校有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請問您最初創辦這些社團的目的是什麼?
——王依梅
A:學校的「2+1」人才培養模式中的「1」就是要大家選擇一項自己喜歡的興趣愛好去發展,而創辦社團是為了給大家更多選擇。目前學校有40多個社團,可以滿足大部分同學的需求,培養你們的個性。
Q:教學樓旁邊有一個廢棄的天氣站,請問校長打算如何處理?會翻新還是改造成一個花園?
——譚亞飛
A:你提的問題就是我目前在想的問題。我想借鑑恭王府裡的蓺蔬圃,把這塊空地改造成小菜園,讓每個班負責一塊。大家可以觀察體驗植物的生長,我們的steam課程中的垂直農場也能在這裡進行,我想大家一定會非常感興趣。
Q:學校有很多出國做交換生的機會,我們要怎樣才能獲得這樣的機會呢?
——尹瑞熙
A:開展交換生活動前,學校會組織海選、筆試、面試、家庭考查,再選出合適的同學。想要獲得這樣的機會,我們就要主動去把握,積極參與海選。另外,英語基礎要好,言談舉止要大方自信。在國外,你代表的不僅僅是株外人的形象,還代表了中國形象。
Q:我們和多個國家學校建立了姊妹學校關係,也開展了一系列交換生活動,這些對我們中學生有些什麼意義?
——蔡可歆
A:國際交流是我們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學生的有效手段。我們把國際交流當作教學活動,讓同學在這個活動中有所收穫。它不僅打開了你們的視野,也讓你們更加自信。這些感受、體驗都將成為你人生的經驗。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Q:我們本身就有很多課要學習,學校還開設了很多特色課程,感覺有些忙不過來。請問為什麼要開設這些特色課程?
——張強
A:我們學習的目的是什麼?是成績?是分數?都不是。我覺得成長比分數更重要。多樣化的課程讓我們的教育過程更加生動,也讓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在各種各樣的課程體驗過程中,我們可以培養大家的綜合素質,這是培養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現代人的一種方式。當然,如果有同學覺得吃力,也可以不選擇或少選一點,我們把選擇權交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