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我朋友圈絕大多數從事科普工作的人,基本上都懂一點天文學。有些直接就是拿過天文學的博士學位,或者從事過與天文學搭界的職業。比如,孫正凡、李淼、李進忠等等。

據了解,高校天文學專業畢業後,工作不是太很好找。這大抵是事實。據朋友介紹,天文學專業的學生如果拿不到博士學位,根本不可能混進圈子。即使拿到博士文憑,也不見得大學畢業後就能如願進國家天文臺。進天文臺工作,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但是每年一共就招聘這麼多人,名額寥寥無幾,九層五以上的畢業生都進不了。為了就業,一些天文學博士還去考教師資格證書,選擇日後去中小學做教師,也就脫離了對口專業。也有人選擇進入IT業、金融業。據了解,教師、IT、金融,是天文學專業學生三大流向。
即使進入了國家天文臺,你就會發現,做一名職業天文學家並不那麼輕鬆,工作環境遠離市區,天天守候在計算機前運算數據,孤寂感十足。而且,在天文臺工作並不能提供一份很好的薪水,比從事IT業、金融業的同學,收入要低一大截。

但那又如何呢?這些都不能阻擋我們對天文學的喜愛。
作為一位百度天文吧的元宿,牧夫論壇的老人,我這些年與很多熱愛天文的朋友相知、相遇、相熟,目睹他們慢慢地成長起來。有些朋友,我剛剛認識他們的時候,他們還是年幼的初中生,後來參加天文奧賽獲獎,又考取了大學,再後來散布在各行各業。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記得自己是一位「天愛」。一位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後來在央企工作的朋友對我說,他家中的赤道儀已經很久沒有時間去擺弄了,但是無論有多忙、多累,他都會堅持每天擦拭一遍,就如同自己的老朋友一樣。
作為一位百度天文吧的元老,牧夫論壇的老人,我這些年與很多熱愛天文的朋友相知、相遇、相熟,目睹他們慢慢地成長起來。有些朋友,我剛剛認識他們的時候,他們還是初中生,後來又考取了大學,再後來散布在各行各業。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記得自己是一位「天愛」。一位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後來在央企工作的朋友對我說,他家中的赤道儀已經很久沒有時間去擺弄了,但是無論有多忙、多累,他都會堅持每天擦拭一遍,就如同自己的老朋友一樣。

每當我們仰望天空的時候,我們會暫時忘記塵世的牽掛。在之前,我們只不過是一顆叫做地球的小石頭上自尋煩惱的猴子。銀河高懸、靜謐神奇的宙宇,仿佛才是我們的家。在一瞬間,我們的思維就跨越了幾億光年。在地球上,有人類國度之間不可遏制的自相殘殺,我把它們稱之為「熵增」。還有一些為了個人利益而故意造成出來的隔膜、對立、仇恨,每日都在上演。什麼挺轉基因與反轉基因之間的爭論、育仁瑜伽對我的起訴,在我來看,不過是滄海一粟中某些小人兒之間的玩耍。宇宙如此之大,豈能在乎微塵中的微塵?宇宙到了最後,連時間都會靜止,所有的恆星將不復存在,黑洞蒸發殆盡,一切將陷入永恆的死寂之中。過往之種種,存在的種種,也都是轉瞬之過客。既然是如此之微不足道,我們又何必在意地球上的白雲蒼狗?
我們學習天文學知識,熱愛天文學,其實只不過是純粹的興趣驅使。它不能幫助我們獲得名利,但是可以讓我們不執迷於名利。人是名利動物,但如果僅僅只有名利,就是無趣的人。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