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多家英國媒體報導,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昨日去世,享年76歲。1942年1月8日,霍金出生於英國牛津,系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物理學家,現代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著有《時間簡史》等著作。
霍金:生平
童年時的霍金
史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出生當天正好是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伽利萊逝世300年忌日。
父親法蘭克是畢業於牛津大學的熱帶病專家,母親伊莎貝爾1930年於牛津研究哲學、政治和經濟。
12歲的霍金
1942年1月,納粹德軍幾乎夜夜不停地轟炸英國倫敦。這迫使霍金一家搬離海格特的家園遷到牛津避難。他們在霍金誕生後又回到了倫敦。
中學階段,霍金就開始展露才智,被同學們稱為「愛因斯坦」。他在15時學習到宇宙正在膨脹,並認為這概念不正確。在數學老師的指導下,他利用時鐘零件、舊電話交換機與其它回收零件,和老師一起製成了一個簡單電腦。
牛津遊艇俱樂部合照(圖中拿手帕的為霍金)。
1959年,年僅17歲的霍金進入牛津大學,主修物理。在進入大學最初18個月,他覺得無聊與寂寞,學校功課「簡單到令人發笑的程度」。物理導師羅柏特·柏爾曼後來稱讚霍金是他所教導的學生中最具有聰明才智的一位,「他只需要知道某個問題有答案,不需要查看其他人怎樣解答,他都可以給出答案」。
霍金在牛津大學讀書的最後一年患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症。在那時,他發現自己動作越來越笨拙,時常不知緣由地摔跤,划船也變得力不從心。有一次,他還從樓梯上摔下來並且頭先著地,造成暫時的記憶力輕微喪失。
當時的理論物理學有兩個尖端研究領域,一個是宇宙學,另一個是粒子物理學。霍金覺得宇宙學比較具有挑戰性,涉及到很多深邃奧妙的大問題在英國最具盛名的宇宙學者是劍橋大學教授弗雷德·霍伊爾。1962年,霍金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堂。
在劍橋大學的第一年,21歲的霍金被診斷出患有漸凍症,只剩兩年可活。霍金的情緒因此變得很抑鬱,雖然醫生建議他繼續學業,他覺得繼續攻讀博士已不具任何意義。但由於病情的惡化逐漸趨緩,雖然他走路時需要倚靠拐杖,他的講話也幾乎難以聽懂,但醫生對他只能再活兩年的預測並未成真。
1963年的新年派對裡,霍金遇到了正準備進入倫敦大學的潔恩·懷爾德,她被霍金的風趣幽默與獨立性格所吸引。那時,霍金的身體已出現了漸凍症的症狀,1964年10月,霍金與潔恩結婚,霍金後來感言,這改變了他的人生,給予他生活的動機。潔恩覺得,她要尋找她存在的目的,她猜想這目的應是照顧霍金。潔恩後來為霍金生育了三個孩子。
1995年,霍金與第二任妻子伊萊恩在教堂的婚禮,2004年初,媒體報導,霍金遭到第二任妻子虐打,這消息立刻轟動全世界。為此,霍金在醫院病床上發表聲明,指稱這消息失實。同年3月,英國警方正式向霍金詢問了解相關情況,並向先前照顧霍金的護士查問並且索取資料,但由於霍金不願意提出控訴,警方最終只好結束案件。2006年,霍金與潔恩合好,重新與兒孫們共享天倫之樂。
1965年,23歲時他取得了博士學位留在劍橋大學進行研究工作。
1973年,霍金與艾利斯合著《時空的大尺度結構》,次年霍金髮表論文《黑洞爆炸》,被稱為「物理學史上最美麗的論文之一!」最令人佩服的是,霍金的計算大部分是在他的腦袋內部完成。
1974年,加州理工學院聘請他為謝爾曼·費爾柴爾德傑出訪問教授,除了優渥的薪資、住房、車子、孩童教育以外,他還獲得了一輛電輪椅與所有醫療需要。同年,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年齡才32歲,是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霍金於1975年返回劍橋大學擔任大學教授,1977年,升任為引力物理學講座教授。翌年,獲得愛因斯坦獎與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是劍橋大學授予物理學者的一個最高榮譽職位。1979年,霍金成為第十七位盧卡斯教授。
1988年,《時間簡史》出版,霍金因此獲得了極大的社會關注,圖為1998年霍金和時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在白宮「千年之夜」觀看電影《星際迷航:下一代》中的一幕。
2006年,被稱為繼愛因斯坦以來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霍金參觀天壇,並在人民大會堂用語音合成器以《宇宙的起源》為題公開演講。
2007年4月,霍金在大西洋上空的飛機中體驗失重飛行,並安全返回地面。
2009年8月12日,美國總統貝拉克·歐巴馬頒予霍金總統自由勳章。圖為美國總統歐巴馬與霍金、霍金女兒露希在白宮藍室暢談的留影紀念。
2014年倫敦當地時間12月9日,霍金參加電影《萬物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首映禮。
霍金曾在《辛普森家庭》系列動畫片中的一集為自己的卡通角色配音,他也曾在《飛出個未來》、《星際迷航》與情景喜劇影集《生活大爆炸》客串演出。
2016年4月,霍金聯合網際網路投資人尤裡宣布啟動一個1億美元項目(攝星計劃):建造一個雷射推進的微型星際飛行器,預計最快用20年抵達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系統——半人馬座阿爾法星。
當地時間2018年3月14日凌晨3時46分報導,英國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去世。
霍金:著 作
霍金:預言
霍金預言一:「外星人」在看著你
在2015年倫敦皇家科學學會尋找外星生命跡象的啟動儀式上,霍金就說過:「在無限的茫茫宇宙中,一定存在著其它形式的生命。」
他說:「或許外星生命會正盯著我們看呢。」「不管最終地外智慧生命到底存在還是不存在,現在該是有人正式投入進來。這個問題,我們必須要弄個明白。」
據介紹,這個項目將動用部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更遠地深入宇宙中去捕捉任何無線電波和雷射信號。
霍金預言二:千年內人類須移民外星 否則「滅絕」
霍金在美國洛杉磯發表演講時稱,他認為,未來1000年內,基本可以確定的是地球會因某場大災難而毀滅,如核戰爭或者溫室效應。因此,他強調人類必須移居其它星球。美國航空航天局局長格裡芬也表示,單獨一顆行星上的物種,是不可能永久生存下來的。
在太陽系中,火星是除地球之外可供人類居住的最佳選擇。但火星載人探測要幾十年之後才能實施,探測一次往返要450天。
霍金表示:「人類滅絕是可能發生的,但卻不是不可避免的,我是個樂觀主義者,我相信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最終可以帶人類衝出太陽系,到達宇宙中更遙遠的地方。」
霍金預言三:智能機器是真正人類「終結者」
霍金多次表示,「徹底開發人工智慧可能導致人類滅亡」。
按照霍金的說法,人工智慧科技在初級發展階段的確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但是,機器將可能以不斷加快的速度重新設計自己。而人類則受制於生物進化速度,無法與其競爭,最終被超越。科學界把這種人工智慧超越人類智慧的轉折點命名為「奇點」。
事實上,美國Space X執行長、大名鼎鼎的「鋼鐵俠」原型設計者埃隆?馬斯克,微軟創始人兼慈善家比爾?蓋茨,也都警告過要注意人工智慧的「危害」。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科學家、谷歌、IBM和微軟等企業員工及與人工智慧領域有關的投資者,也聯名發出公開信,表達同樣的憂慮。
霍金預言四:「黑洞」不存在?只有「灰洞」?
在一篇《黑洞的信息保存與氣象預報》的論文中,霍金指出黑洞其實是「不存在」的,不過「灰洞的確存在」,再次震驚物理學界。
霍金1976年提出著名的「霍金輻射」理論,即黑洞在形成中質量減少的同時,還不斷在以能量形式向外界發出輻射。但一旦黑洞濃縮並蒸發消失後,其中所有信息就隨之消失,與量子力學認定該類物質信息永不會完全消失的理論相矛盾。這就是所謂的「黑洞悖論」。
30多年來,霍金試圖以各種推測來解釋這一矛盾觀點。現在看來,他給了一個更具說服力的答案。霍金承認,自己最初有關黑洞邊界「視界」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光線其實是可以穿越視界的。他稱,黑洞從來都不會完全關閉自身,物質和能量在被黑洞困住一段時間以後,又會被重新釋放到宇宙中。
霍金:貢獻
1、1970年:奇性定理
霍金70年代研究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他發現在很一般的條件下,空間和時間一定存在奇點,時空似乎被無限彎曲。不過當時還不清楚奇點是否真實存在。倫敦伯克貝克學院的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證實,奇點確實會在黑洞中形成。後來,彭羅斯和霍金將同樣的想法應用到整個宇宙中,並表明愛因斯坦的理論預測我們在遙遠過去的奇點,這就是宇宙大爆炸。霍金與彭羅斯一起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2、1971-1972年:黑洞定理
黑洞有自己的一套定理,反映更熟悉的熱力學定理。霍金提出第二定理,其中規定,黑洞的總表面面積永遠不會變小,至少在目前的古典物理學方面。又稱霍金的黑洞面積定理,這為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謎題。該定理暗示黑洞是熱的,否定了古典物理學所認為的黑洞不輻射熱量的說法。霍金還證明了黑洞「無毛」定理:無論什麼樣的黑洞,其最終性質僅由三個物理量(質量、角動量、電荷)惟一確定。即當黑洞形成之後,只剩下這三個不能變為電磁輻射的守恆量,其他一切信息(「毛髮」)都喪失了,黑洞幾乎沒有形成它的物質所具有的任何複雜性質,對前身物質的形狀或成分都沒有記憶。
3、1974-1975年:黑洞如何消失
物理學家曾經認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逃脫黑洞。霍金根據量子理論認為,黑洞應該能夠放出熱量,並最終消失。這個過程對於正常的黑洞來說是緩慢的。與太陽同等質量的黑洞將花費更長的時間蒸發。但質量較小的黑洞蒸發得更快,它們在臨近生命的末期將以驚人的速度釋放熱量。在最後的十分之一秒,黑洞可能爆發與一百萬個百萬噸級的氫彈爆炸相同的能量。
4、1982年:星系如何出現
宇宙學一個流行的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後不久經歷了一個快速通脹期。霍金是其中一位首次證明量子如何漲落的科學家。量子漲落,即物質分布的微小變化,在快速通脹期可能會加速宇宙中星系的傳播。開始有一些微小差別的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聚集在一起,成長為現在所看到的宇宙結構。
5、1983年:宇宙波函數
霍金將他的大部分時間花費在試圖建立一個引力量子理論。但在1983年與芝加哥大學的吉姆哈特(Jim Hartle)合作時,他開始將歐幾裡德量子引力的觀點應用在黑洞理論方面,他們共同提出,「宇宙波函數」從理論上講,可以用來計算所看到的宇宙特性。
下面這個4分鐘的視頻帶您看明白:霍金做出了哪些學術貢獻?
世界各地沉痛悼念
人工智慧專家、前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當天在個人Twitter上發布悼念推文稱:霍金曾經說,我不懼怕死亡,但我並不著急去死亡,因為我首先有太多事情想要完成。霍金教授,願你安息,並希望我們所有人都像他那樣活出生命最大的潛能。
天使投資人薛蠻子:偉大的天才隕落!他的智慧照亮了無數人生!嗚呼!
京東CMO徐雷:霍金的去世如果讓更多人學習了解他的理論比單純的朋友圈感慨更有價值,僅僅知道人名而不知道貢獻就感慨,也是這個時代的標誌性特點。
藍港互動CEO王峰:昨天夜裡,看百度百科,歷史的今天,愛因斯坦出生了。還想著說些什麼,今天,一個愛因斯坦後的偉大人物,離開了。讓我們對這位當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和未來學家致敬!
紫牛基金創始合伙人張泉靈:昨天轉翻白眼,今天緬懷霍金。說明腳踏實地和仰望星空都是人性的基本需求。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願這位創造奇蹟無數的偉大物理學家,能繼續在他腦洞中的世界暢遊。
《宇宙的裂縫》作者張曉峰:歷史賦予某些人一些使命,這是時代的光芒!精神的力量才是真正的宇宙黑洞,它可以讓一切都為之消融!
易凱資本CEO王冉:在我的生命裡,只有一次站在一個小書店的角落從頭到尾一口氣讀完過一本書。那是讀大二的時候,那本書叫《時間簡史》。今天,是全人類的損失。
柔宇科技CEO劉自鴻:世界總是這麼神奇。最偉大的兩位物理學家,一位3-14去世(霍金),一位3-14出生(愛因斯坦)。They both live for eternity.
車和家CEO李想:神用自己的智慧交換了霍金的肢體能力。
美國航空航天局在推特上發文稱,霍金是一位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和科學大使。他的理論打開了充滿了無限可能的宇宙的大門,令我們和全世界得以探索。「正如你2014年對國際空間站的太空人所說的那樣,希望你在零重力中如超人一般繼續飛翔」。
加拿大前太空人克裡斯·哈德菲爾德(Chris Hadfield)表示,天才是如此美好和稀少。史蒂芬·霍金教授,再見了。你激勵了我們所有人。
美國太空人斯科特·凱利(Scott Kelly)說,霍金離世是全人類的損失。
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之父、2016年圖領獎獲得者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Lee)在推特上寫道,「我們失去了一顆非常的頭腦和一個絕妙的靈魂」。
微軟公司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在推特上寫道,我們今日失去了一位偉人。對科學做出驚人貢獻的史蒂芬·霍金將被永遠銘記。他使得普羅大眾更容易接近複雜的理論和概念。儘管他面臨障礙,但其對清楚認識宇宙的無限追求將被銘記。願他安息,他的遺產和才華將會繼續流傳。
天體物理學家及科學傳播者奈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在推特上稱,「他的離世為其後留下了一個知識的真空,但並非是完全空空蕩蕩的。可以將它視為一種能貫穿時空節奏的真空能量,並可以蔑視測量。史蒂芬·霍金,1942年至2018年,願你安息。」
美國著名物理學者克勞斯(Lawrence M. Krauss)14日在推特上寫道:「一顆巨星剛走出宇宙。我們失去了出色的一個人。霍金勇敢地與宇宙奮鬥76年,教導我們重要的人生道理,人之為人值得慶賀之處。我會懷念他。」印度總理莫迪14日在推特上發文悼念霍金。莫迪的推文寫道,霍金教授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和學者。他的決心和韌性激勵了全世界的民眾。他的離世讓人痛苦不已。霍金教授富有開創性的工作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願他安息。
在電影《萬能理論》(The Theory of Everything)中,飾演霍金而獲得2015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的的英國演員埃迪·雷德梅恩(Eddie Redmayne),在其個人臉書主頁悼念霍金稱,「如此出色的頭腦,太早離逝了。」(Such a brilliant Mind. Lost Too Young.)
「生活是不公平的,不管你的境遇如何,
你只能全力以赴。」
昨天
他終於脫去了肉體凡胎,
奔赴嚮往已久的星空。
結 語
霍金無疑是偉大的,我們作為普通人,評價他的權利都沒有,只有頂禮膜拜的權利。
普通人評判偉人,或是卓越的科學家,政治家,可以,但那只是茶餘飯後,和熟人朋友侃侃,可以當做一種娛樂活動,就當開開玩笑。切莫當真!知識儲備,認識深度,眼界廣度,我們和他們天壤之別,實際上根本無法評判他們,他們的很多地方在我們的認知之外,當然可以幻想,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套他們,然後就像上面說的,把它當做一種娛樂活動而已。認識到這點,在看到一些人唾沫橫飛,態度嚴肅,十分自信地在那兒指點江山時,我只能覺得可笑(如果他說的時候不是這種神態,而只是玩味,那就沒什麼了)。
學術界不是比慘王節目組,學術成就,就是學術成就。
請記住霍金送給我們的一句話,堪稱經典之舉:
「記住要仰望星空,不要低頭看腳下。
無論生活如何艱難,請保持一顆好奇心。
你總會找到自己的路和屬於你的成功。」
——史蒂芬·霍金
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From:綜合網絡資料
Author:龔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