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了,期末了,期末了,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又到一年期末時,期末考試你準備好了嗎?小編橙子為大家準備了初中物理期末考試必備考點、應試方法,分三期發布,希望可以幫你的初中物理拿到滿分。歡迎大家分享收藏,學習提高,加油哦~
初中物理期末考試必備考點——簡答(一)
1.在遊泳池邊向池底看去,感覺池水並不深,下水後才知道不是這麼回事,試分析:為什麼池水深度看起來比實際的淺?
答:光從一種介質斜射入另一種介質時要發生折射,人從空氣看河底,實際看到的是河底的虛像,虛像的位置比實際河底的位置淺。
2.通常皮鞋的表面有許多毛孔,不是很光滑。當有灰塵附著在表面時,皮鞋就失去光澤,塗上鞋油仔細用布擦一擦,皮鞋就變得又亮又好看了,為什麼?
答:因為皮鞋的表面不光滑有灰塵,光射向鞋面後發生漫反射,這樣皮鞋就失去了光澤,塗上鞋油後,鞋油的微小顆粒能填充到鞋的毛孔中,用布仔細擦試,使鞋油塗抹得更均勻,鞋面就變得十分光滑,光射向鞋面後會發生鏡面反射,皮鞋看起來就更光亮更好看了。
3.當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開水時,你會發現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請你用初中物理知識解釋這種現象。
答: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開水時,開水蒸發產生水蒸氣。高溫水蒸氣遇到溫度較低的玻璃內壁就液化成小水珠,並附在玻璃內壁上,所以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
4.仔細觀察,你會發現燒開水時,在最靠近壺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現「白氣」想一想,為什麼?
答:那是因為靠近壺嘴的地方溫度高,從壺嘴出來的是水蒸氣,而水蒸氣是肉眼看不到的。而那些看得到的"白氣"是水蒸氣遇冷而液化了,成了液態的小水珠,所以看得見。
5.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葉子呈針狀有什麼作用?
答: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針狀葉子減小了表面積,可防止體內水分蒸發過快,有利於仙人掌在沙漠中的生存.
6.煨燉食物時,有經驗的人總是先用大火將食物燒開,然後改用小火,試說明其中的道理。
答:先用大火可以將水迅速燒開,達到相對最高的溫度沸點,繼續加熱水的溫度不變,但是要保持水持續沸騰,要持續加熱,調小火,是為了維持水沸騰,讓水溫保持最高,及可以使食物熟得快,也可以節能。
7.醫生給病人檢查時,常把一把小鏡子在酒精燈上燒一燒,然後再放入病人的口腔,為什麼?
答:這樣做的目的是提高小鏡子的溫度,避免口腔中的水蒸氣在鏡面上遇冷而液化成小水珠附著在鏡面上,使平面鏡成像模糊.
8.舞臺上經常用噴灑乾冰(固體二氧化碳)的方法製造白霧以渲染氣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嗎?
答:乾冰是固態二氧化碳,在空氣中乾冰升華使周圍的環境溫度降低,使其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就形成了白霧。
9.農諺說「霜前冷,雪後寒」,你認為這一說法有道理嗎?為什麼?
答:霜是空氣中的水蒸汽凝華形成的,凝華放熱,所以形成之前天氣很冷,這樣才滿足降霜的條件。雪是水凝固形成的,凝固放熱,所以正下雪時,感覺不是太冷,而雪熔化或升華都要吸熱,所以雪後感覺更冷。
10.水稻是喜溫作物,在每年的三四月份育秧時,為了防止霜凍,傍晚常常在秧田裡灌灌滿水為什麼?
答:由於水的比熱容大,水溫降低一定值時,會放出很多熱量,這樣就保證了環境的溫度不至於降低的太低,以防止稻苗凍傷。
11.夏天遊泳後從遊泳池中走出,風一吹感到很涼,為什麼?
答:從遊泳池出來時身體上有殘留水分,有風吹過時,會加快水分的蒸發,而水的蒸發需要吸熱,便從人體表面吸收大量的熱量,於是人的體表溫度降低,人就會覺得涼。
12.用打氣筒給自行車打氣,打完後摸一摸打氣筒的外壁,發現外壁發熱了,為什麼?
答:打氣時,活塞壓縮氣體做功,使氣體的內能增大,溫度升高,通過熱傳遞也使氣筒外壁變熱。另一方面活塞筒壁上下摩擦,機械能轉化為內能,使氣筒外壁變熱。
13.多年來,南寧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種植花草樹木,提高綠地覆蓋率,修建人工湖,擴大水域面積,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環境,讓全市民享受到了「綠城」帶來的實惠。請你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分析說明綠化城市、修建人工湖對改善居住環境所帶來的好處(至少說兩點)。
答:1.花草樹木對聲音有一定的吸收作用,起到減弱噪音的作用
2.人工湖,水的比熱容較大,吸收或放出熱量時溫度度數變化較小,即溫差小,有恆溫作用。
14.小剛家電熱毯的電阻線斷了,他爸爸將電阻線接上後繼續使用,在使用過程中發現接頭處又被燒斷了。請你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釋接頭處燒斷的原因?
答:電熱毯接頭處的接觸電阻很大,根據焦耳定律Q=IRt,在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時,電阻越大,發熱量越大,因此通電一段時間後,那裡聚集了太多的熱量導致溫度太高,所以燒壞。
15.請你解釋一下,為什麼接在電路中的電爐子的電爐絲熱得發紅,而與其串聯在一起的導線卻不怎麼熱?
答:電爐絲和銅導線串聯,串聯電流處處相等,而電爐絲的電阻遠大於銅導線的電阻,根據Q=IRt,可知在相同時間內,電爐絲的發熱遠大於銅導線
初中物理期末考試必備考點——聲與光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通常情況下,聲音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其次是液體,氣體。
3、樂音三要素:①音調(聲音的高低)②響度(聲音的大小)③音色(辨別不同的發聲體)
4、超聲波的速度比電磁波的速度慢得多(聲速和光速)
5、光能在真空中傳播,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6、光是電磁波,電磁波能在真空中傳播。
7、真空中光速:c =3×108m/s =3×105km/s(電磁波的速度也是這個)。
8、反射定律描述中要先說反射再說入射(平面鏡成像也說"像與物┅"的順序)。
9、鏡面反射和漫反射中的每一條光線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10、光的反射現象(人照鏡子、水中倒影)。
11、平面鏡成像特點:像和物關於鏡對稱(左右對調,上下一致)。
12、平面鏡成像實驗玻璃板應與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13、人遠離平面鏡而去,人在鏡中的像變小(錯,不變)。
14、光的折射現象(筷子在水中部分彎折、水底看起來比實際的淺、海市蜃樓、凸透鏡成像)。15、在光的反射現象和折射現象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16、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
17、能成在光屏上的像都是實像,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實像倒立,虛像正立。
18、凸透鏡成像試驗前要調共軸:燭焰中心、透鏡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19、凸透鏡一倍焦距是成實像和虛像的分界點,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縮小像的分界點。
20、凸透鏡成實像時,物如果換到像的位置,像也換到物的位置。
初中物理期末考試必備考點——運動和力
1、物質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參照物而言的。
2、相對於參照物,物體的位置改變了,即物體運動了。
3、參照物的選取是任意的,被研究的物體不能選作參照物。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體同時也是受力物體。
5、力的作用效果有兩個:①使物體發生形變。②使物體的運動狀態發生改變。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
7、重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下的,浮力的方向總是豎直向上的。
8、重力是由於地球對物體的吸引而產生的。
9、一切物體所受重力的施力物體都是地球。
10、兩個力的合力可能大於其中一個力,可能小於其中一個力,可能等於其中一個力。
11、二力平衡的條件(四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
12、用力推車但沒推動,是因為推力小於阻力(錯,推力等於阻力)。
13、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兩個因素:①接觸面間的壓力大小。②接觸面的粗糙程度。
14、慣性現象:(車突然啟動人向後仰、跳遠時助跑、運動員衝過終點不能立刻停下來)。
15、物體慣性的大小隻由物體的質量決定(氣體也有慣性)
16、司機系安全帶,是為了防止慣性(錯,防止慣性帶來的危害)。
17、判斷物體運動狀態是否改變的兩種方法: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其中一個改變,或都改變,運動狀態改變。②如果物體不是處於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運動狀態改變。
18、物體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時可能靜止也可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初中物理期末考試應試方法——學習物理概念的方法
物理概念和術語是學習物理學的基礎,只有熟練掌握才能抓住問題的實質和關鍵。
1.分類法
對所學概念進行分類,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初中物理學的概念可分為四小類:
①概念的物理量是幾個物理量的積,例如:功、熱量;
②概念是幾個物理量的比值,如:速度、密度、壓強、功率、效率;
③概念反應物質的屬性,例如:密度、比熱、燃燒值、熔點、沸點、電阻率、摩擦係數等;
④概念沒有定義式,只是描述性的,如力、沸點、溫度。
2.對比法
對於反映兩個互為可逆的物理量可用這種方法進行學習,例如:
熔解與凝固、汽化與液化、升華與凝華、有用功與額外功。
3.比較法
對於概念中有相同字眼的相似相關概念利用相比較學習的方法可以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建立內在聯繫。例如「重力」與「壓力」、「壓力與壓強」、「功與功率」、「功率與效率」「虛像與實像」、「放大與變大」等。
4.歸類法
把相關聯的概念進行分組比較便於形成知識系統。例如:
①力、重力、壓力、浮力、平衡力、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②速度、效率、功率、壓強。
③槓桿、支點、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力的作用線。
④熔解、液化、蒸發、沸騰、汽化、液化、升華、凝華。
⑤串聯、並聯、混聯。
⑥通路、短路、斷路。
⑦能、機械能、功能、勢能。
5.要點法
抓住概念中關鍵字眼進行學習,例如「重力」由於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豎直向上的力叫重力,這個概念中「地球的吸引」「豎直向下」就是關鍵字眼,值得反覆回味和理解。
初中物理期末考試應試方法——情景分類——構建物理模型
這種方法在計算題中應用得較多,對於某些概念的計算,它出現的具體情景很多,這時有必要針對不同情景的題目進行分類比較,找出每一種情景的一般規律。
例如求「機械效率」的題型中,可以分類四種物理模型:
1.「桶裝沙」子模型
當然,這裡的「桶」只是一個代表,它可以是用來裝物體的任何東西以及附加的某些工具,如繩子(常忽略不計)。而「沙子」代表為達到目的必須要拉動的物體,在這個情景中,對「桶」所做的功是額外功,對「沙子」所做的功是有用功,它們所用的力不同,而桶和沙子所經過的路程必然是相同的,所以求解機械效率的公式可以簡化為:
2.「槓桿」模型
在拉動物體時,有時要利用槓桿,此時拉動物體所做的功是有用功,實際施加在槓桿上的力所做的功是總功,簡化問題的關鍵在於:這兩個力相應的做功距離之比等於這兩個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之比,也等於它們沿著杆到支點的距離之比。如圖所示:
3.「滑輪」模型
這類題型的簡化關鍵在於找出動滑輪上繩子的段數,因為它決定了公式中H與S的倍數關係,假設動滑輪上有n段繩子,
(1)若滑輪是豎放的,G為掛鈎上被拉物體的重量。
(2)若滑輪是橫放的,f表示掛鈎上物理需要克服的摩擦力,F表示繩子自由端實際所用的力,那麼公式就可以簡化為:
4. 「斜面」模型:
這種模型求機械效率比較簡單,可以直接套公式:
這些模型歸納,都需要自己在做題的過程中歸納總結、比較,才能達到相應的效果。
其它可以用構建模型方法的知識點還有很多,比如密度的測量,可以構建成兩種常見的模型:「不規則形狀固體的密度」和「液體的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