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帶著約2公斤珍貴「月壤」的「嫦娥五號」返回器即將結束太空之旅,在內蒙古中部草原的四子王旗著陸場著陸。而在著陸場萬裡之外的印度洋上,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所屬的遠望3號船已經抵達測控任務海域,正靜待「嫦娥五號」回家,為其保駕護航。
「嫦娥五號」返回時採用俗稱「打水漂」軌道的「地月自由返回軌道」著陸技術。返回器在遠離著陸區的位置再入大氣層,由於接近了第二宇宙速度,不僅會因高速飛行與大氣摩擦進入黑障,而且在黑障區會在稠密大氣的阻滯下彈跳起來,被上層大氣「彈」回太空,隨後再次進入大氣層正常著陸。遠望3號船需要完成返回器初次再入大氣層「黑障」附近的遙測、外測、光學測量任務。
在採訪中隨船出海的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技術部副主任房新兵形象地解釋道:「此次任務就像在河面上打水漂一樣,高速飛行的石塊會在水的浮力作用下彈起再落下。在黑障區裡的這一跳至關重要,如果跳不起來,返回器會摔得粉碎,如果跳過了,『嫦娥』可能會逃離大氣層,無法二次進入。」
按照任務計劃,部署在印度洋預定海域的遠望3號船,需要在黑暗中牽著「嫦娥」「放風箏」,為返回器穿越黑障區、實施關鍵一「跳」牽線搭橋,因此遠望3號船在任務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任務中的技術難題外,海上測控是在天線轉動、船舶晃動、目標移動的動態環境下進行的,受限條件較陸地更多、風險更大。設置船載測控天線仰角要兼顧雷達反射信號強度和天線跟蹤能力,必須綜合考量和分析比對,選擇合適的測量船位和跟蹤角度。而針對這些問題,遠望3號船也早有準備!
「再入回收段,目標距離近、天線運動速度快,對『黑障區』信號起伏、海區風阻和船體搖動等擾動因素較為極端,還要綜合考慮三套測控設備遮擋角,對方案設計和捕獲跟蹤要求都極高。」遠望3號船副船長劉曉祥如此說道。
面對任務壓力,抵達任務海區後的遠望3號船已經對全船設備進行了全面檢查和維護,並對任務海域的流速、流向、風向、風力等環境進行調查,為驗證測控方案、預案的準確性,各項模擬演練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
目前,遠望3號船船舶動力、測控、通信等系統工作正常,性能穩定,參試人員的身體、心理也處於最佳狀態,全體船員表示有能力、有信心完成好此次海上測控任務。
(央廣軍事·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