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北京大學學生「演講十佳」大賽始於1998年的百年校慶。作為對建校百年的獻禮,也作為北大演講傳統復甦的一種形式,「演講十佳」大賽自誕生之始就受到學校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廣大同學的熱情支持。十年間,「演講十佳」大賽已經成為北大文化生活中無比燦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校園中一項規模宏大、影響深遠的學生活動,成為全校同學踴躍展現才華的舞臺。
第九屆學生「演講十佳」大賽正值改革開放30周年、北京2008年奧運會帕運會舉辦、北大110周年校慶之際,故選定「08後的80後」為主題。鼓勵同學結合時代背景,對以「80後」為代表的當代中國青年的現狀和發展進行思考;或從其它角度著手,進行多方位思考,拓展思維想像空間,充分發揮自身創新能力。本屆比賽共有來自北京大學本部、醫學部、深圳研究生院和應用文理學院的100多名選手參賽,經過初賽、複賽兩輪的角逐,17名北大的演講頂尖高手會師總決賽,並決出了本屆「演講十佳」。本次大賽的一大特點是眾多演講精英風格迥異,他們在比賽中或各抒己見,或慷慨激揚,或幽默睿智,或深情動人,或見解獨到,讓人耳目一新。同時,演講話題覆蓋面也頗為廣泛,演講內容極具深度,從校園生活到社會現象,從改革開放到08年的風風雨雨,每位選手都從不同的角度詮釋自己對「08後的80後」的不同理解,體現了北大學子對自身、時代、社會的思考和縱覽天下的廣闊視野。
選編的17篇稿件是參加總決賽的17名選手的決賽演講稿。作為北大演講精英的代表,他們的稿件集中體現了北大學子深刻的思想和活躍的思維,代表了80後北大學子在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之際對時代、對自身的深刻思考和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感。
撕掉標籤,我們能!
馬克思主義學院08碩 王凜然
標籤是什麼?標籤是某家超市還擺放在櫃檯上的三鹿液態奶;標籤是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身後的布希臉龐;標籤還可以是一個叫80後的詞彙。
這樣的一類標籤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它會讓那個超市門可羅雀,無人敢進;它會讓歐巴馬欣喜異常,麥凱恩敗選;它還可以讓人聯想到叛逆、另類、自私、唯我。不幸的是上世紀80年代出生的一群年輕人便被貼上了這樣的一個標籤:80後。
80後是一個標籤,是第一次以一個名詞概括一代人的標籤。從百度新聞上搜索80後,你會看到:80後男生戀愛失敗殺死女友、80後張某某秀寶馬惹人罵、「80後女寫手」曬裸照轟動一時、80後竟然不識雷鋒只識霆鋒……從這些洋洋灑灑的新聞可以總結,在眾多媒體眼中80後就是網絡MM、宅男宅女、垮掉的一代、草莓一族。看似光鮮,卻無法擔當大任。
很明顯,任何一名80後都想撕掉貼在我們身上的80後的標籤。福柯說,話語就是權利。可是在還沒有掌握話語權的年輕一代,面對這樣的標籤卻只能默默的承受。
誰也不曾料到,2008的中國經受了那麼多的考驗;誰也不曾料到,2008的80後給了國人如此多的欣喜。在災區汶川,80後奮不顧身英勇救人;在倫敦巴黎,80後團結一心捍衛祖國;在奧運場館,有80後志願服務、默默奉獻。
於是媒體開始集體驚訝。北京青年報不就刊登了一篇文章,說80後「一夜長大集體頓悟」嗎?真的是這樣,2008是哈利波特手中的魔術棒,讓草莓們「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80開」了?
不!當然不是這樣。其實08年前後,我們還是我們。三十年前的今天,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了。80後出生的一代人,作為改革開放的見證者,我們看著小龍人機器貓大風車,我們也看著家中的電視是如何從黑白到彩色變成液晶;我們觀看了一屆屆奧運的比賽,也見證了亞特蘭大、雪梨雅典到北京義勇軍進行曲的一路凱歌行進;我們看著港片港劇,看到五星紅旗升起在香港維多利亞港,解放軍的車隊開進澳門;我們激動的看到了一個中國人遨遊在太空的身影、看到了奧運的聖火第一次點亮了北京的夜空……作為改革開放的同齡人,我們和這個偉大的國度偉大的時代一同成長。所以我們更懂得感恩,更知道愛國。巴黎、倫敦街道上前無數的紅旗表徵著我們對這個國家和民族前所未有的熱愛與自豪。
同時,當我們讀小學的時候,讀大學不要錢,當我們讀大學的時候,讀小學不要錢;我們還沒能工作的時候,工作是分配的; 我們可以工作的時候,撞得頭破血流才才能找到的工作;我們承擔著我們父輩前所未有的學業和競爭的壓力,但是我們從不埋怨,我們更勇於承受,敢於擔當!高燃、李想、戴志康這些80後的創業者代表著我們的激情和夢想。
所以,這樣一個懂感恩、很愛國、感擔當、勇承擔的群體怎麼會是草莓呢?我們的媒體請不要以每個時代都會出現的「芙蓉姐姐AND她的姐夫」就妖魔化一個代際的光榮。鄭淵潔在今年的博客上寫到:80後作為領導者領跑中國是遲早的事。我們能不負期待嗎?我們能撕掉標籤嗎?我相信,我們能!
當我看到北大物美超市85年出生的劉爽,為了給農村家中的弟弟掙讀大學的費用而來到北京打工,每天忙碌的身影時,我相信,我們能!
當我看見我表哥,83年出生的董峰,給我舅舅送上第一份工資買的禮物,舅舅幸福的微笑時,我相信,我們能!
當我看到我的北大同學,86年出生的張波,在親人不幸去世,仍然堅強的微笑的面對每一個老師和同學時,我相信,我們能!
當我看見今年80後甚至90後的我們考取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爸爸媽媽的欣喜和自豪時,我相信,我們能!
當我看見今年4月北大校園捐款箱獻血車前的長龍時,當我看見奧運會前北大團委收到的13740張奧賽志願者申請表時,當我看見由80後甚至90後點亮的北大圖書館和實驗室那徹夜不眠的燈火時,我相信,我們能!
編輯:雲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