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姜慧梓)2019年7月31日,北京申辦冬奧成功4周年。在此節點,國家遊泳中心冰場可轉換結構施工完成。「水立方」變身「冰立方」再下一城,年底將在此進行冰壺比賽。
變身中的「水立方」。圖/北京市國資委 姚叢屾攝
昨日,隨著最後一塊預製混凝土板安裝完畢,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冰場可轉換結構施工順利完成。按照計劃,預計今年10月完成場地FOP區體育照明、場地及製冰系統、空調系統改造,在年底將進行冰壺比賽。
據了解,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標誌性場館,承擔主要的水上比賽項目。為適應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比賽需求,水立方被改造成「冰立方」,屆時將在比賽期間承接冰壺和輪椅冰壺比賽項目。
在遊泳場地進行冰壺比賽,被稱為「前無古人的創舉」。據了解,從「水立方」變身「冰立方」並非破除重建,而是在保有「水立方」水上功能的基礎上新增冰上功能,即在比賽大廳中部通過搭建可轉換結構及安裝可拆裝製冰系統,形成具有4條標準賽道的冰壺場地。
為實現這一轉換,「水立方」研發了可拆卸的支撐體系,為冬奧會歷史上首例。國家遊泳中心總經理楊奇勇介紹,支撐冰面的可轉換鋼結構是由2600根3米高、2米長的薄壁H形特製鋼材搭建而成,每根梁柱裝有柱腳,每個連接點裝有可拆卸高強度螺絲,確保鋼架緊固結實。
鋼架上方鋪設了1500塊1米見方、厚度100毫米的預製混凝土板,「在預製混凝土板安裝過程中,工人需要使用卡尺進行精密微調,水立方冰水轉換結構的總誤差將控制在毫米級」,楊奇勇介紹,預製混凝土板的上方就是防水層和製冰管道層,管道層上方再鋪冰,最終形成冬奧會冰壺比賽所需要的,要求最為嚴格的冰面。
「製冰設備和冰層拆除後,冰場即可還原為泳池,未來『水立方』將同時擁有水上功能和冰上功能」,楊奇勇介紹,按照計劃,未來春夏秋三個季節「水立方」將用於水上活動,冬天則用於冰上活動。
2018年12月17日,北京,相約2022冰雪文化節,冰立方歡樂冰場搭建完成,少年冰球愛好者來此訓練。圖/視覺中國
事實上,後奧運時代的大型奧運場館運營一直是難題。北京國資公司承擔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冰壺比賽場館改造、國家體育場開閉幕式服務保障等任務。在場館的賽後運營方面,其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就進行了一些嘗試,實現了鳥巢、水立方的穩定運營和持續繁榮,找到了反覆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方法,這也是中國為世界破解特大型奧運場館賽後運營難題提供的「中國經驗」。
新京報記者 姜慧梓
編輯 於音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