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物慾橫飛的年代;
在這個高速發展的年代;
如果我們擁有800萬,會捐嗎?
就在8月3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哈爾濱工業大學劉永坦院士和馮秉瑞教授伉儷將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800萬元獎金全部捐出,設立永瑞基金,用於哈工大電子與信息學科人才培養。
劉永坦院士
院士是某些國家所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一般為終身榮譽。在中國,院士通常是指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
男,漢族,1936年12月1日出生於江蘇南京,祖籍湖北武漢,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與信號處理技術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
劉永坦在雷達系統與信號處理技術領域有著一定層次的造詣,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1月,研製新體制對海探測雷達,突破11項關鍵技術,解決了在強海雜波、電臺幹擾及大氣噪聲背景下信號處理和目標檢測問題,並建成了中國第一個新體制雷達站。
劉永坦&馮秉瑞科學伉儷
1953年,劉永坦以南京高考狀元的身份,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機系。那年全國高等院校向蘇聯學習,全面實行教育體制改革,哈爾濱工業大學由於特定的歷史淵源,成為全國高校的標杆,所以當年的高考錄取分數線高於北大、清華。
這一年,馮秉瑞也在成都以高考狀元的優異成績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兩人都未滿17周歲。他們彼此鼓勵,相互吸引,從愛慕到相知、相戀。
一生只幹一件事,這是一種情懷,是鍥而不捨的精神,是擔當!
我們應該向這對科學伉儷致敬!在榮譽和金錢面前,他們選擇被認可,把取得的成果視為無價之寶,把成果歸還祖國,歸還參與者,這種愛國人士,我們應該永遠牢記在心,並學習他們報效祖國的忠誠之心!
他們才是國家真正的國寶,值得我們小心翼翼的保護,值得我們用心關懷,值得我們學習紀念,他們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笑,而是千秋萬業的根基,是祖國強大的基礎,是他們讓我們生活越來越優越,是他們讓我們真正的幸福。
陳懋章(1936.02.10- )。航空發動機專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1979~1981年作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訪問學者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從事湍流研究。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
賁德(1938.4.4- )雷達專家。吉林省九臺市人。1962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曾任信息產業部電子14所副所長,現任14所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科技委副主任。長期從事雷達系統的研究與設計工作。
才鴻年(1940.1.29- )金屬材料專家。北京市人。1966年於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總裝備部先進材料專業組組長。長期從事軍用新材料的研究工作。主持了焊後不回火薄裝甲鋼和我國第一代複合裝甲的研究工作,發明了我國第一代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薄裝甲鋼,為我國複合裝甲材料與結構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主持了火炮身管自緊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參加了自緊身管疲勞壽命的研究,先後創立了火炮身管液壓自緊技術和高效液壓自緊技術,使炮管強度提高60%-100%,並成倍提高疲勞壽命;組織了軍用新材料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研究和先進材料技術預先研究「十五」、「十一五」計劃指南、關鍵技術報告的編寫工作。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火炮系統」獲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焊後不回火薄裝甲鋼」獲1982年國家發明二等獎。
安繼剛(1938.1.18- )核技術及應用專家。生於上海市,原籍天津市武清區。195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實驗核物理專業。現任清華大學核能與新能源技術研究院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長。曾任中國核學會同位素分會及核電子學與核探測器分會副主任委員。開創國內充氣電離室領域,為反應堆及軍/民用輻射儀表發展做貢獻。
陳厚群,1932年5月3日出生於江蘇無錫,男,漢族,水工結構抗震專家。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於莫斯科動力學院。曾任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水利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理事長、國際大壩委員會地震專業委員會副主席。現任國家地震安全性評定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地震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專家組組長、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蔡道基(1935.6.1- )環境毒理學(農藥環境毒理學)專家。
巴德年(1938.10.27- )免疫學專家。
陳清泉,1937年1月14日出生於印度尼西亞的馬吉朗市,男,原籍福建省漳州市。電機,電力驅動、電動汽車和智慧能源系統專家。
看看這些國寶,無人問津,默默在改變這世界的院士,科學家們,在各行各業都在為人類進步做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我是原來的裝修坑王,他們說名字太坑了,我就改「宅情宅意」了,公眾號也是這個名字,大家可以看看。
感謝各位,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