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 張黎 國家林草局近日發布《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下稱《通知》),要求各地相關單位積極引導包括竹鼠、果子狸、豪豬、狍等有關養殖戶於2020年12月底前停止養殖活動。
政策來了,聚焦野生動物分類管理,還有哪些注意事項?
45種野生動物被禁止以食用為目的養殖
在這份《通知》中,對竹鼠、果子狸、豪豬、王錦蛇、草兔、東北兔、蒙古兔等45種野生動物,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引導養殖戶停止養殖活動,並按有關規定完成處置工作。確需適量保留種源用於科學研究等非食用性目的的,要充分論證工作方案的可行性,並嚴格履行相關手續。
對刺蝟、豬獾、豚鼠、海狸鼠、藍孔雀、中華蟾蜍、眼鏡蛇等19種野生動物,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但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各地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分類制定管理措施和養殖技術規範,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嚴格落實防疫檢疫相關要求。
有專家指出,此次由主管部門明確對禁食的野生動物分成兩大類管理,是對此前全國人大出臺的禁食野生動物決定的細化,將更好地指導地方政府引導養殖產業良性地轉產轉型。
缺乏檢驗檢疫,監管存在空白
以竹鼠為例,近兩年,通過網紅博主「華農兄弟」的小視頻,越來越多的人認識了竹鼠這種憨胖可愛的動物,「竹鼠被吃掉的100個理由」成為熱門話題,竹鼠的新吃法也屢見不鮮。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禁食野生動物」的呼聲強烈。1月21日,三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對竹鼠、獾等可能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野生動物,在其飼養繁育場所實施封控隔離,嚴禁對外擴散,禁止轉運販賣」。2月24日,全國禁食野生動物決定通過,竹鼠作為「三有」保護動物亦在本次禁食行列。
野生動物引發傳染病的公共衛生問題,屬於特殊領域,記者了解到,目前農業部門制定的檢疫標準都是針對家養動物,絕大部分野生動物只能按照最接近的家養動物作檢疫,很多野生動物類群比如竹鼠,則沒有檢疫標準可參考。同樣以蛇為例,林業部門並沒有檢驗檢疫的職能,所以在實踐中存在空白,也就存在不確定的風險。
從公共安全的角度出發,業內專家呼籲,應嚴格區分野生動物、人工繁育動物與家禽家畜區別,嚴禁野生動物食用與不法利用,嚴格監管人工繁育動物的利用,並加快動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進程。
補償工作啟動,減少風險隱患
竹鼠不讓養了,養殖戶們怎麼辦?記者從國家林草局網站獲悉,截至8月26日,共有25個省(區、市)出臺了省級處置辦法,19個省(區、市)制定了省級補償方案,其中,安徽、湖北、湖南、重慶、新疆5省(區、市)動物處置率達到90%,廣東省已完成97.09%的在養野生動物補償工作。
早在今年5月,湖南省政府就發布文件,提出全面禁止食用陸生野生動物,對依規退出的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主體給予一定補償,並公布了養殖戶退出補償及動物處置方案。這是地方首次明確給出補償範圍、補償標準和補償資金安排。
湖南的方案中,明確了3種對存欄動物的處置方式,並要求在今年7月15日前處置完成。放歸自然的,選擇遠離居民點、生境良好的野生動物自然分布區和歷史分布區進行放歸自然,放歸數量要控制在科學核算的生境容量內,確保不造成生態危害;對具有科研、藥用和醫用、展示等價值的,依法依規轉作他用;無害化處理則採取深埋法、焚燒法等方式處置,可委託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中心進行處置,最大程度減少風險隱患。
考慮陸生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成本、養殖設施投入、養殖模式等因素,湖南省給出了第一批14種野生動物的補償標準。例如,竹鼠每公斤補償75元,豪豬每頭補償630元,果子狸每隻補償600元,小麂每頭補償2457元。
在廣西,依法持有《陸生野生動物人工馴養繁殖許可證》的養殖場(戶),竹鼠每隻補償180元,果子狸每隻1000元。
當然也有專家提醒,針對此次國家林草局發布的《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於允許非食用性目的養殖的第二類19種野生動物,相關部門也應該謹防借藥用、展示等名義用於食用的養殖行為,「這需要通過加強執法監督去堵住這個可能的『洗白』漏洞,下一步,《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也應該更加明確如何規範管理野生動物的非食用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