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情感豐富且淚腺豐盈的動物,曾幾何時,我們被悲傷悽離的故事感動得熱淚盈眶,曾幾何時,我們被大自然與生命所爆發出的能量催生深深的敬畏。而這一篇《羚羊飛渡》同時包含以上兩種姿態,更加震撼人心。
《羚羊飛渡》又名《生命橋》,連續多年被選入語文課本,在老師的精心傳授下,感染了無數學子,成為很多人童年歲月裡一抹幽藍色的回憶。讀完之後,有多少人曾振臂高呼:羚羊的愛太偉大了!然而你是否思考過故事的真實程度?
這個故事記述的是一群被狩獵隊逼入絕境的斑羚群體,為了贏得種群不滅的機會,用犧牲老的一半拯救年輕一半的方法,最終跨越崖澗,完成了保存群體火種的任務。
相信大家都和小解一樣,當初看得是熱血沸騰,心中升起了對生命無比熱烈的敬畏,不禁慨嘆: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震撼的壯舉,活在這充滿感動的大自然,活在這珍貴的人間,真是幸福啊。
然而,跳出故事之外,斑羚犧牲自己拯救種群的行為,是絕無可能發生在現實世界之中的。人類特別擅長給動物加戲來感動自己,這篇文章的作者沈石溪尤其擅長此道。
沈石溪的創作大多以動物小說為主,被譽為「中國動物小說大王」,已出版作品五百多萬字,他被選入課本的故事不僅有《羚羊飛渡》,還有《幫大象拔刺》、《保姆蟒》、《會做生意的狐狸》等都成為教材被廣泛學習。
光聽這些名字就知道,他寫的是帶有明顯人類感情色彩的小說,而非記敘性文字。我們再通過自然學的角度去理解斑羚跳崖這件事。
沈石溪筆下的羚羊是指主要分布於西雙版納的長尾斑羚,個頭不大,體長約一米,外形與山羊類似,叫聲也似羊,由於雌雄個體頭頂均長有犀利的角,所以如果在野外發現它們,並不容易區分性別。這和沈石溪所描述的斑羚出入比較大。
「斑羚群漸漸安靜下來,所有的眼光集中在一隻身材特別高大、毛色深棕油光水滑的公斑羚身上,似乎在等候這隻公斑羚拿出使整個種群能免遭滅絕的好辦法來。毫無疑問,這隻公斑羚是這群斑羚的頭羊。」
「隨著鐮刀頭羊的那聲吼叫,整個斑羚群迅速分成兩拔;老年斑羚為一拔,年輕斑羚為一拔。在老年斑羚隊伍裡,有公斑羚,也有母斑羚。」
「就在這時,我看見,從那撥老斑羚裡走出一隻公斑羚來。」
等等諸如此類的描寫有很多。雖然這是小說題材的故事,但卻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構建的情節,這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另一個不妥之處,是上面引用的第一段話裡的這隻「公斑羚頭羊」。
斑羚的最大特性就是性情孤獨,喜歡單獨活動,沒有集體觀念,並不會聚集成大群,老幼也不會混雜相居,一般數隻最多十多隻一起活動,而長尾斑羚數量更少。因此,也就不會出現文中開頭所說的:「在獵狗的幫助下,把七八十隻斑羚逼到戛洛山的傷心崖上。」
既然無法形成大群,那麼那隻號令群羚的頭羊自然也就是虛構的了,斑羚群體中根本不存在頭羊。不過,斑羚極擅長跳躍,常常遊走於懸崖峭壁之間,這與沈石溪所言一致。
而且,斑羚緩衝力的特別強,即便從十餘米的高空躍下也能安然無恙。這賦予了斑羚敏銳的警覺性,一旦發現危險,拔腿就跑。至於在窮途末路之時能夠舍己為他,那是不可能的,斑羚沒有如此強的組織性和紀律性。
總體來說,《羚羊飛渡》有一定的事實性,但大多數都是過度擬人化,是作者一廂情願的虛構。不過,這並不妨礙我們繼續喜歡它,繼續從它精緻的文字裡汲取足以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家不是一個重複事實的職業,而是一個需要合理化搭建想像平臺的思想家,寫下的文字能夠給予讀者深刻的思考與感悟。《羚羊飛渡》所引發的就是對生命與奉獻的探索,是擴建我們內心世界的一把工具,是非常有精神價值的一篇文章。
雖然得知真相後,似乎有一種喝過毒雞湯的感覺,但作者所虛構的美好,仍在孜孜不倦地激勵著我們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