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國,很多國人都會感到自豪,這個亞洲板塊上巨大的雄獅,猶如冉冉升起的巨星,讓人為之著迷。「中國」二字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也許很多人會迷惑,「中國」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中國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叫中國?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關於「中國」的描述是在一個青銅禮器上,這個青銅器來源於西周,上面刻著:「餘其宅茲中國」,大概的意思是「我要住在天下最中央的地方」。
「中國」在古代指的並不是國家,而是中原地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出現在北方,最早出現的城市也是在北方,而經濟發展更是北方遠早起步於南方,在非常遙遠的後來,南方經濟才逐漸持平、並反超北方。
看如今的發展,南方地區經濟已經遠勝於北方,那麼為何古代最先出現大規模聚集的城市是北方而不是南方?這和地理環境有關。
古代北方更適合人生存,黃河作為中國的母親河孕育了中國的文明,且北方地勢較為平坦,便於人們溝通,南方氣候炎熱,植被茂密叢生,物種豐盛,到處都是猛獸。古時候管如今江漢平原上的密集的湖泊為「雲夢澤」,在他們眼裡這是一個神秘而危險的地方。
看古代地圖,較為靠南的國家就是地處長江流域的楚國了,楚國人常被其他國家的人叫做「南蠻」。在他們看來楚國人尚武、兇殘、好戰,並且沒有什麼文化,不懂禮樂。楚國雖然軍事力量強大,可是楚國並沒有想著繼續往南方發展,反而一個個想著攻佔中原地區,即古「中國」。
隨著人口增長、經濟發展、以及戰爭影響,越來越多的人移民到南方,一直到中國首個統一的多民族王朝即秦的建立,這時的疆域已經擴展到現今廣州所在地方了。歷史再往後發展,「中國」這個詞的含義也被擴大,但是在漢以後就基本確定這個詞代表正統王朝了。後來到清朝,晚清政府無能且軟弱,與外國締結條約時也多用「中國」這個詞。
有趣的是名字中含有「中國」二字的還不止中國,除了中國以外,還有「其他中國」。
眾所周知,中國歷代王朝都是宗主國的身份,與周邊小國都建立了朝貢關係,其中就有很多仰慕中華文明的鄰國,一些國家還偷偷給自己取了個「小中國」的名字,比如越南。
維基百科顯示,越南阮朝時期,其朝廷在國內有時候也會大言不慚地自稱「中國」。還有釋迦牟尼出生的地方在印度恆河平原一帶,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很多佛徒也將此地稱為「中國」。
不過歷史就是歷史,上述的情況早已不見,但是,現今還有一個外國在使用「中國」二字,那就是日本的「中國地方」。
日本與中國之間的交流往來歷史悠久,秦始皇曾派人去尋找長生不老藥,而據說尋找不老藥的人發現了日本島,並長久地定居下來,這就是日本歷史的由來。
此事的真實性現在也不好考證了,但是日本與中國在古代關係密切、交流頻繁是事實,較為著名的事件就是鑑真東渡。鑑真和尚是我國德高望重的高僧,屢次受邀前往日本,他歷經千辛萬苦六次東渡日本,把中國的佛教、建築、雕塑和醫藥學等知識介紹到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日本「中國地方」面積約3.2萬平方公裡,與海南島差不多大小,人口740萬左右(2006年的數據)。「中國地方」由日本山陽道地區和山陰道地區組成,包含了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五個縣。
實際上日本「中國地方」與中國毫無關聯,它指的是日本某個地區。比如中國就有華東、華北、華南等地區,日本也有關東、中部、東北等地方,而「中國地方」指的就是日本國內的某個地區,非要和中國扯上關係的話,大概就是距離中國比較近吧。
二戰結束後,日本為了與新中國相區別,就將此地稱為「山陽山陰地區」,不過日本國內將其稱「中國地方」的人還是很多。
東亞文化圈是一個很神奇的圈子,日本文化、韓國文化、越南文化都受到了中國文化的影響,因為地理位置相近,東亞文化圈也主要以漢字、中國式律令、道家儒家文化為主。給東亞各國的文化思想、語言文字等都有深刻的影響。
不論歷史怎麼變遷,世人提起中國「想到」的就是地圖上那一隻仰頭高鳴的雄雞,就是這一片擁有14億人口的土地,這是中國人的驕傲和名片。隨著祖國的繁榮昌盛,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不論是在文化、還是科技領域,中國的影響力都會更盛昨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