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顆隕石降落在蘇丹上空,在廣闊乾旱的努比亞沙漠中爆炸成碎片。
這顆隕石被稱作Almahata Sitta,取名自附近一個火車站。研究人員共收集到600片多隕石碎片。
在這顆隕石撞擊地球之前,科學家已經成功地預測了這次撞擊,包括時間和地點。這也是首次實現撞擊預測。
這些碎片來自一顆名為 2008 TC3的小行星。科學家一直在對其碎片進行研究並於近日發表了相關成果。
研究表明,2008 TC3來自一個巨大的、富含水分的母體小行星。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獲得了一份50毫克的碎片樣本。在經過拋光處理後,研究人員用紅外顯微鏡檢查了其成分。
通過光譜分析,研究人員有了意外發現。在一片名為AhS 202的碎片中發現了一種極其罕見的水合晶體,稱為透閃石(amphibole)。
透閃石是由白雲石和石英混合沉積後形成的變質巖,晶體常呈輻射狀或柱狀排列。這種礦物需要長時間的高溫高壓作用才能形成,而且通常認為,在碳質球粒隕石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這意味著,小行星2008TC3很可能曾經屬於一個更大的天體,該天體的大小實際上與穀神星(Ceres)屬於同一級別。
穀神星原本是運行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一顆小行星,直徑約950公裡。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穀神星重新定義為矮行星。它也是是太陽系中最小、也是唯一位於小行星帶的矮行星。
有意思的是,2017年,NASA的「黎明」號探測器探測到在穀神星北半球一個叫做「Ernutet」的隕石坑內部及周圍存在的有機物質。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解釋說:「大多數碳質球粒隕石母體被認為直徑小於100公裡,因此不足以產生AhS 202中礦物所需的壓力和溫度條件。」
對此,研究人員稱「AhS 202的原始母體可能是一個未知天體,大小可能於穀神星類似(直徑可能達640-1800公裡)。」
雖然這顆神秘的巨大小行星被認為已經不復存在,但它曾經存在於太陽系的事實表明,儘管在其他回收的隕石碎片中沒有發現這些大型富水天體的證據,但太陽系中可能還存在更多類似的小行星,並且已經消失。
就像小行星龍谷(Ryugu)和本努(Bennu)揭示了一些不同於大多數已知隕石的成分一樣,2008 TC3的許多碎片也證明了太空巖石中還有比目前的假說所能解釋的更多東西。
宇宙生命論認為,地球的生命就是起源自天外隕石。
此前,《科學》子刊《進化》刊登了一則消息,稱科學家首次發現了「生命種子隕石「。
科學家對兩顆墜落在摩洛哥和美國的隕石分析發現,這兩顆隕石不僅都含有液態水,而且還包含生命所需的有機化合物,這些有機成分包括:形成蛋白質所需的胺基酸、碳氫化合物、氧、氮等。
最重要的是,經過檢測,這些隕石中的液態水竟然有45億年之久。
這項最新研究也表明在太陽系存在富含水分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或許就是地球生命的起源所在。
這項發現發表在《自然》子刊《天文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