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俠五義》到《七俠五義》,小議公案小說的發展
相信看過俠義小說的人肯定看過《七俠五義》,而《七俠五義》是改編自清代古典名著《三俠五義》的小說,廣泛流傳於世。而七俠五義這部小說的體裁是公案小說和俠義小說合二為一。
而《三俠五義》正是公案小說的代表之一,公案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它主要描寫的是清官審案子,為民伸冤,由宋話本公案類演義而成,盛行於明清。公案小說的代表有《龍圖公案》、《三俠五義》、《施公案》、《海公案》等等。
而俠義小說是以俠客,義士的故事為題材,講述的主要是俠客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為國為民的事跡,它的主要代表作品有《三俠五義》、《續俠義傳》、《小五義》等等,可是這類小說隨著封建道德意識在社會中不斷深化,這一類故事的反抗色彩越來越淡薄,英雄人物越來越受正統道德觀念乃至官方力量的支配。
從上面的講述我們可以發現,公案小說和俠義小說是兩種體裁,各自發展,互不相干。直到清朝的時候,兩種體裁才開始合流,一起發展。俠義小說與公案小說的完美合流在《三俠五義》,此後引導了這一時期小說的創作,而在當時懲暴護民、伸張正義的清官與扶危濟困的俠客的憧憬和嚮往,成為民眾的重要心態,而正是因為這種心態,俠義公案小說則將這種心態納入封建綱常名教所允許的範圍之內。
將俠義和公案合為一體的小說較早是《七俠五義》,而這部名著也是最具有代表性而且影響最大和最廣的。而《七俠五義》這部小說全書一百二十回,在光緒十五年作序刊行,這本書主要是以包拯為視角寫的。可是後來近代學者俞樾認為《三俠五義》第一回"狸貓換太子"事,"殊涉不經",遂"援據史傳,訂正俗說",於是重撰第一回。可是對於俞樾的修訂工作,對《七俠五義》的評價,有兩種不同意見:一是:認為俞樾的修訂起了不小的作用。二是:認為俞樾的改本《七俠五義》不如原本《三俠五義》。
但其實這本書給人們帶來了很深的社會影響,可謂也算一本好書。對於這類經典好書我們應該更推薦大家去閱讀,讓大家去了解書中那個時代的歷史以及當時社會人們的心願和渴望。藝術源自生活,高於生活。任何文學創作的都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都是基於但是的歷史環境與作者的人生體驗。讀書與讀歷史都會讓我們更加清楚自己的人生路該如何避免彎路。感謝各位讀者花費自己寶貴的時間觀看小編的作品,希望能夠給大家一點積極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