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博物館恢復開放13天 已接待觀眾近萬人

2020-12-05 澎湃新聞

山東博物館恢復開放13天 已接待觀眾近萬人

2020-04-14 16: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4月13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省文化和旅遊行業應對疫情影響恢復開放相關情況。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出席並介紹山東博物館恢復開放情況。

根據國家及省相關要求,按照省文化和旅遊廳統一安排,山東博物館於3月31日恢復開放。

制訂工作預案,進行模擬演練

根據疫情防控需要,結合山東博物館實際,制訂了《山東博物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手冊》《山東博物館防控工作方案》《山東博物館防控應急預案》《山東博物館消殺工作方案》等方案預案,並進行多次模擬演練和訓練,確保遇到突發事件,能夠快速反應、正確應對。

加強衛生防疫,啟動智能監測

成立消殺防疫工作小組和督查小組,購置充足的衛生防疫物資以及全自動洗地機、電動噴霧機等設備,每日對全館進行全面徹底消殺,包括電梯按鍵、門把手、水龍頭、樓梯扶手等高頻接觸物體,全力保障博物館環境安全。

為有效避免因測溫造成的排隊等候問題,特購置了1套非接觸式熱成像人體測溫快速臨時布控系統和1套非接觸式熱成像人體測溫通道體溫篩查系統,可完成人員身份信息與體溫檢測數據綁定,對體溫異常、未戴帶口罩者進行抓拍、報警,為快速、大面積安全排查奠定技術基礎。

實行預約制度,嚴格流量控制

採取網上實名預約、總量控制、分時分流等措施,同時安排智能語音講解、數字導覽等方式,避免人員瞬間聚集。開闢網上預約「綠色通道」,利用「文旅綠碼」系統,全面支持官網、公眾號、小程序等「多入口」進行實名預約;老年人及特殊人群,無法進行線上預約的,可憑身份證或「健康碼」經健康管理員掃描登記後入館參觀;開放初期,每日觀眾限流3000人,12點前後各1500人。

▲掃描二維碼提前預約

加強線上服務,打造數字展廳

積極打造山東博物館數字展廳,實現13個實體展覽的數位化展示,讓觀眾足不出戶,雲遊博物館。微信公眾號推出12期「海岱微講堂」,為觀眾講述「齊魯瑰寶的那些事兒」。「文博公開課」將文物修復室搬到了網際網路上,閱讀量達135萬。推出五期「雲博物館」系列直播看展活動,咪咕端觀看人數累計184萬,單場全平臺觀看量突破1000萬人次。

目前,符合開放條件的展廳已全部向觀眾免費開放,受疫情影響停滯的各類展覽工作陸續恢復,《絲路華章——新疆精品文物展》《陳梗橋書法展》等延期撤展,《六合同風——秦文化大展》《瓷·韻——館藏明清官窯瓷器展》《大明華裳——明代服飾文化展》等全新力作將於近期與觀眾見面。截至4月12日,山東博物館已恢復開放13天,觀眾接待量最多為1798人/天,總人數9818人,平均每日接待觀眾755人,安全運行無事故。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上海8天長假共接待遊客883萬人次!這些景區最受歡迎
    詳見下文 150多家主要旅遊景區(點)共接待遊客860萬人次 據統計,假日八天,滬150多家主要旅遊景區(點)共接待遊客860萬人次,同比增長4%。納入假日重點監測統計的8家紅色主題類景區(點)累計接待遊客17.25萬人次,同比增長24.13%。
  • 上海自然博物館、科技館等科普場館今起恢復開放
    3月13日,上海自然博物館內,首位遊客正在認真觀展。(《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宋傑|攝)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等科普場館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開館前已對場館進行全面清洗消毒。
  • 孔子博物館正式恢復開放
    孔子博物館正式恢復開放 2020年03月31日20:49  來源:濟寧新聞客戶端  作者:蔡珂珂 胡士忠 相旺
  •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明天恢復開放
    圖說:今天下午,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發布恢復開館公告 科技館供圖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亞寧)明天上午,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恢復對外開放。在嚴格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兩館客流將實行嚴格的限流措施,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均調整為原定的30%。
  • 春暖花開,感受藝術的魅力 上海又一批美術館和博物館開放
    圖說:上海各美術館及博物館逐步恢復開放近期,上海民營博物館美術館根據自身情況相繼復工,各類藝術機構開始以預約的形式與觀眾見面。昨日,徐匯西岸濱江聚集了許多出遊的觀眾。龍美術館門口的草地上櫻花開放,展覽吸引著不少宅家許久的觀眾。
  • 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招募「小小講解志願者」
    記者今日從山東博物館獲悉,作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現面向社會招募小小講解志願者。  歷經兩年多的精心策劃和布展,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於2014年11月16日正式拉開帷幕,本次展覽是目前國內舉辦的規模最大的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專題展,自開展以來,日接待觀眾量最多達1.6萬人。
  • 《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在山東博物館開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2月12日訊 (記者 馬文文) 新春伊始,由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山東省文物局)主辦,山東博物館承辦的《海洋之心——有孔蟲科普展》於2019年2月12日下午正式開展。展覽籌備期間,鄭院士和她的團隊與山東博物館業務人員對有孔蟲標本種類的選擇與鑑定、陳列大綱的編寫和展示方式進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討,既保證了展覽的學術性,又增強了科普效果。
  • ...設施開放單位接待公眾逾5萬人 保障公眾知情權化解「鄰避效應」
    湖北環保設施開放單位接待公眾逾5萬人 保障公眾知情權化解「鄰避效應」 2019-12-24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免費向社會開放
    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展現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這一生物界的壯麗史詩(齊魯網記者 白少光 攝)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展現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這一生物界的壯麗史詩(齊魯網記者 白少光 攝)山東博物館「非洲野生動物大遷徙展
  • 孔子博物館3月31日恢復開放 入館先過兩道「防疫牆」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3月31日訊 (記者 郝亞松 通訊員 陳曙光 張豔) 3月31日,在經歷了67天的閉館之後,孔子博物館再次開放。早晨9:00,場館大門準時打開,遊客們經過體溫檢測後陸續進入院內。開放首日遊客進館走到館區入口門禁處,還有兩道「防疫牆」,遊客們首先經過電子掃碼,完成檢票的同時填寫個人健康情況,然後進入第二道「防疫牆」——智能多光譜測溫儀。「這防控措施也太智能了,不用手寫個人信息,也不用手動測體溫,全程連間接接觸都沒有,這防疫工作真是用心了!」
  • 2019年Q4全國旅行社接待入境遊客487.77萬人次
    24個地區審核完成率超過90%,其中安徽、山東、湖南、重慶、貴州、甘肅的審核完成率達到100%。 二、入境、國內和出境旅遊三大市場情況 (一)入境旅遊 2019年第四季度全國旅行社入境旅遊外聯339.61萬人次、1486.96萬人天,接待487.77萬人次、1724.81萬人天。
  • 水立方海洋館恢復參觀,北京超六成等級景區已恢復開放
    本報記者 和冠欣 攝 本報訊(記者孫杰)昨天,北京國資公司所屬雙奧場館——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對公眾恢復旅遊參觀。根據計劃,國家遊泳中心將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前提下,於6月2日至4日進行場館試運營,6月5日實現正式運營。
  • 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明起恢復對外開放
    人民網上海3月12日電(葛俊俊)記者今日從上海市科委獲悉,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自2020年3月1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相關公告如下:1、開放時間為9:00-17:00(16:00停止入館),每周一閉館(除國定假日外)。
  • 山東省博物館聯盟成立 將加快培育博物館文旅融合品牌
    會議決定由山東博物館館長鄭同修擔任山東省博物館聯盟主任委員,表決通過了副主任委員、秘書長、副秘書長名單和《山東省博物館聯盟章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會上,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王磊介紹說,截至目前,山東省已備案各級各類博物館592家,數量是全國第一,其中537家博物館實現免費開放,佔總數量的90%,博物館社會公益屬性進一步彰顯。
  • 極地海洋公園、海底世界、奧帆博物館……青島一大批景區恢復開放...
    年卡、季卡延期政策  青島海昌極地海洋公園自2020.4.20起室內場館暫停開放至2020.5.11恢復開放,總計閉園時長21天。  為保障會員基本權益,截止4.20(不含)未到期的年卡、季卡,將從年卡、季卡到期日期起統一順延21天有效時長,以感謝會員朋友們一直以來對青島海昌極地海洋公園的關注及支持。
  • 北京天文館今日恢復開放,每日預約限額1600人
    今天是北京天文館恢復開放的首日,早晨8點半,距開館時間還有半小時,天文館東門口已經有觀眾在排隊等待安檢、測溫、驗碼,並取票入館了。「打小兒就喜歡看星星,今天還是第一次來天文館!」頭一位入館的觀眾海女士興奮地說。
  • 深圳市天文臺公眾開放日累計觀眾8000人次
    原標題:公眾開放日累計觀眾8000人次    深圳市天文臺承辦的日食跨赤道聯合觀測活動設置了三個觀測點   幾年來,深圳市天文臺先後組織了雙子座流星雨觀賞、土星衝日觀賞、月全食觀賞、金星凌日觀測、天文攝影圖片展、太陽的奧秘科普展等多次大型天文科普活動,觀眾累計超15萬人次。深圳市天文臺也先後被評為「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中國天文學會普及委員會科普活動觀測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並掛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深圳工作站」。
  • 世界最大鋸翅天蛾亮相都江堰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羅向明)5月18日,我國首個蛾類專題科普展在都江堰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啟幕,包括目前發現的世界最大鋸翅天蛾等一批珍稀奇特的蛾類標本首次亮相。 據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介紹,該館昆蟲科考隊員近日在四川青城山考察時,發現一隻鋸翅天蛾的個體大小超過此前記載的世界記錄。天蛾科是我國常見的一類大型蛾子,文獻記載,鋸翅天蛾翅展一般是12釐米-15釐米。過去的最大記錄是15.6釐米,而此次青城山科考發現的個體翅展達17.5釐米。 鋸翅天蛾分布於印度北部、泰國北部及越南北部、中國華南及華東、韓國。
  • 山晚早新聞丨諾貝爾和平獎揭曉;國慶假日山西接待國內遊客基本恢復...
    經實地督促,河北、山東、河南等地已對違法違規設置的限高設施和檢查卡點進行拆除。2021年考研報名今天開始10月10日至10月31日,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進入正式報名階段,考生可在每天9:00—22:00,登錄「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網上報名平臺」進行網上報名。
  • 上海科技館和自然博物館恢復開放
    3月13日,遊客在上海科技館內參觀關於地殼活動的展區。當日,上海科技館、上海自然博物館恢復對外開放。兩家場館在全面消毒的基礎上,實行瞬時承載量和單日最大承載量均調整為平日30%的限流措施,保障疫情防控和遊客參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