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使用空調的時候,最關心的,肯定是關於空調耗電量、空調電費這方面的話題吧?
近幾年,很多商家會宣傳自己的空調「一晚低至一度電」,讓大家花更多的錢,購買一級能效的空調,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一晚低至一度電,是真的嗎?究竟空調的耗電量怎麼計算呢?一級能效的是不是更好呢?
能效比與能效等級
空調的能效等級代表什麼?在解釋這個問題前,先要說清楚一個概念:能效比。
能效比,就是能源轉換的效率,能效比數值高,證明能源的轉換效率高,更省能源。電器消耗的能源是電,花更少的電,做更多的功,能效比就高。通俗點比喻,一個去打工,拿少量的薪水,做更多的工作,這個人就省錢,性價比高。
能效等級,是國家針對不同電器的能效比數值大小來劃分的等級,能效比越高,能效等級就越低,代表電器越節省能源。通俗點比喻,還是上面的那個打工的人,性價比高,達到某個標準,所以被評為「一級打工仔」,其它性價比差一些的,依據標準,分別被評為二級打工仔、三級打工仔。
空調的能效等級
不同的電器,在計算能效比、劃分能效等級方面,有著不同的的標準。比如說電熱水器看24小時固有能耗係數和熱水輸出率,燃氣熱水器看額定熱負荷和熱水效率。
雖然標準不同,但相同的是,能效等級低,代表電器更加節能,更省能源。
空調的能效等級和能效比,主要是看空調的製冷量和耗電功率這兩個參數(消耗電源來實現製冷)。然而,空調的能效等級標準有兩種:EER能效等級、APF能效等級,分別對應定頻和變頻兩種空調。
傳統的定頻空調,採用的是EER能效等級,因為定頻空調的耗電功率是固定的,不會改變,消耗多少電就制多少冷,能效比計算方式為製冷量÷額定功率,按照能效比的數值,被劃分為不同的能效等級。
如今的變頻空調,採用的是APF能效等級,由於加入了變頻器,空調的壓縮機工作頻率不再固定,而是能夠改變頻率運行,所花的電量跟實際製冷量有多種變化,所以變頻空調在能效比上會比定頻空調更高,普遍比定頻空調更省電。
當然,變頻空調所對應的能效等級標準也更高,定頻空調的一級能效比,只等於變頻空調的三級能效比。
空調耗電量怎麼算?
正因為空調分為定頻空調和變頻空調兩種,它們的能效比計算方法和能效等級標準不一樣,所以在耗電量的計算上也有區別。
傳統的定頻空調,運行功率是固定的,所以額定功率就是它的實際耗電量,比如說額定功率為1000W的空調,它的壓縮機每運行1小時,就要用上1度電。
變頻空調的話,上面也說過,它能夠改變頻率運行,壓縮機的功率不再固定,所以無論是耗電量還是製冷量都不再固定,會有一定的區間(不同情況下,耗電量和製冷量不同):
這時候,要計算變頻空調的耗電量,就不能看額定功率了,主要看的是季節平均耗電量,在空調的銘牌上會有展示,比如說製冷季節綜合耗電量為536kW.h,代表這臺變頻空調每運行1小時,耗電量為0.536度。
但大家要明白一點,製冷季節綜合耗電量,我們人工是無法計算的,需要通過電腦計算,不同品牌,計算方式不一樣,計算時的工況也不一樣,所以往往有很大的貓膩。
一晚低至一度電是真的嗎?
我們在買空調的時候,聽過最多的商家宣傳語肯定要數「一晚低至一度電」了。但實際情況是,定頻空調做不到,哪怕是能夠改變頻率,能夠降低功率運行的變頻空調,也不可能做到一晚一度電。
正如我上面說的,變頻空調的綜合耗電量計算方式很複雜,所謂的一晚一度電,是基於「特定工況」,至於這個特定工況是什麼,商家不說,我們不知道,而且我們日常生活中也達不到這個工況。
比如說,在5㎡的空間裡開啟1.5匹的變頻空調,室外溫度30℃,溫度調節為26℃,空間密閉性非常好,哪怕綜合季節耗電量是500W,長期在低頻狀態下,空調的耗電功率只有幾十瓦,哪怕開上24小時,也不用一度電。
買空調選什麼能效等級好?
無可否認,在製冷量相同的前提下,一級能效的空調更省電更節能,所以我們在選購空調時,為了節省電費,優先選擇一級能效的更好一些。
以1.5匹(製冷量3486W)的定頻空調為例,三種能效等級(能效比3.6/3.4/3.2),它們的額定功率分別是968W、1025W、1089W,壓縮機每運行一小時,一級能效只比三級能效的省下0.121度電。
再以1.5匹(製冷量3486W)的變頻空調為例,三種能效等級(能效比4.5/4/3.5),綜合耗電量分別約為350W、450W、520W,空調每運行一小時,一級能效的只比三級能效的省下0.17度電。
但是,大家不能忽略一點:同樣的參數下,一級能效的要比二級能效、三級能效的更貴,價格至少要相差幾百元,相當於好幾百度電的電費,換算下來,一級能效要用上好幾千個小時,才能體現出它的省電優勢。
所以,買空調,其實沒有必要執著於能效等級,從長遠來看,有條件的話,而且空調經常開著,固然是一級能效的更好(意味著很快就能「回本」)。但如果預算不足,或者平時開空調時間比較短的,買二級能效和三級能效的更好,也沒有大家想像中費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