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中求生:如果說2020年不太真實,末日小說又有多真實?

2020-12-05 界面新聞

記者 | 董子琪編輯 | 黃月1

地鐵裡的廣告寫著「把2020一點一點拼回來,是我們重新開始的力量」,人們在社交網絡上傳遞著「重啟2020年」的願望。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被提醒,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

以下幾部出版於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作品,想像了末日來臨之前與之後的世界。面對地震、瘟疫與饑荒,人類的正常生活一去不復返,普通人要如何在權力上位者的謊言中求得生存?在生死存亡之際,當法律和制度失效,社會有可能不陷入混亂嗎?災難如何剝奪了人類的現在和未來?

在這不太真實的一年中,讓我們在災難小說中尋找生存的可能與微妙的啟示。

官方應對:保密、謊言與信息不對稱

初版於1973年的《日本沉沒》講述了日本島嶼即將沉沒的災難故事,小說的部分重點在於展現政府應對危機的模式,首先讓政府感到困難的是此前制定的長期短期計劃破產——運輸高速化七年計劃、通信器材五年計劃、農業結構調整十五年計劃等等,「日本制定了名目繁多的長期計劃,在狹窄的國土上層層疊疊地擬定出建設規劃或城市、地區和產業地帶的再布局規劃」——這些計劃在和平安穩的年代可以有條不紊地推進,而在災難頻發的時代只能意味著一次次落空。更致命的是,對於經常遭遇自然災害的日本來說,這種情況看起來似乎尋常。無論是官員還是民眾,都習慣從災難中鍛鍊出樂觀主義精神,仿佛每一次災難都能讓日本面貌煥然一新似的。作者頗具諷刺地寫道,「儘管沒有任何一個人是有意識地要利用災難,可結果大家都利用了災難。」

《日本沉沒》小松左京 著 高曉鋼 譯譯林出版社 2020年7月在《日本沉沒》的故事中,海底科學家田中博士第一時間已經檢測到了危險的苗頭,如何對官僚機構反映問題並敦促解決方案卻是個難題。最先預知災難的科學家對於官僚制度有著最強烈的不滿,他稱官員根本不懂什麼叫信任:嘴上說要集思廣益,實際根本就不具備辨別事物的能力,要求的只是萬無一失、四平八穩——正因如此,也就缺乏遇見未來的能力。他對官僚結構的指責受到了同行的辯駁,平穩、不冒險、層級複雜的官僚制度自有其維護者。維護者認為,

「所謂政府,就是把運作一個被稱為國家、社會的巨大而龐雜的組織所承受的對一般人而言過於重大的責任巧妙地分解,使之讓多數人共同分攤的一個系統。因此,官僚對建立國家這樣一個組織的安定性而言,是再合適不過了。」

災難將至,為了避免陷入混亂,保密成了官僚機構處置災難過程中的一個大問題。該對外保密到什麼階段?「外」又需要分出哪些層級?這些問題科學家無法解決,而要依靠靈敏的政治嗅覺進行判斷:「就拿對外來說,對國內和國外,其意義完全不同。而且,即使在國內來說,對新聞報導的一般對象和對國會的在野黨、政府部門和財界,其意義也不是一樣的。」負責進行D計劃以應對日本沉沒的科學家被迫捲入了保密計劃,並由此產生出了一種厭惡的情緒,他原本就是因反對人際關係與鬥爭才選擇獻身自然科學,此時此刻卻處於政治漩渦核心逃脫不得。

正當學者為黑暗的保密計劃深感困惑之時,官員卻有意無意釋放出一些信號,諸如日本國民應當「走向世界」的言論在財政界與新聞界流傳,聲稱日本男子應當把國內事務交給老人和女性,自己飛往海外,成為世界水平的成年人。另一方面,首相對經濟規劃和通商產業大臣透露,日本已經過了擴大內需的階段,進入向國外擴張發展的關鍵時刻,一邊舉重若輕地引導局勢,同時又不使國民想得太多。這些虛假的樂觀信號,之後都將演變成沉沒的日本向世界各國尋求避難移民的求救信號。小說主角對災難迫在眉睫而國民一無所知感到愧疚,「那粉飾太平的溫暖景象的背後卻分明藏著死亡和毀滅的殺機。……大家快逃吧!小野寺想大聲地呼喊。」但事實上他並沒有喊出來。

在故事的後半段,作者向我們展現了日本國民對政府的「盲目信任」。他們與政府—指揮者之間的一體感遠遠超過鄉黨意識,在危機時刻也保持溫順、懂事的態度。這無疑也使政府、學者、民眾在面對危機時的高度信息不對稱顯得更加殘酷。在電影《釜山行》中,病毒全面爆發而政府選擇隱瞞真相,《日本沉沒》的陰謀味道雖然更弱,但也體現了掌握生存機制的強勢一方與完全不知情的弱勢一方的巨大差距。

民間混亂:「只剩白蟻和蟑螂在那裡你爭我奪」

與《日本沉沒》著重描寫官僚機構、學者專家在面對危機時的反應不同,史蒂芬·金再版於1990年的《末日逼近》的視角是完全民間式的:一場致命的瘟疫襲擊了美國,瘟疫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和致死率,一個鎮子的人幾乎死光。

故事中來自底層的人物——加油站的工人、未婚先孕的媽媽、被流氓襲擊的啞巴、被人遺忘的傻子——如果在《日本沉沒》中,無疑都是官員和科學家保密的對象。金不斷地書寫這些人身邊的離奇死亡——用頻發的、怪異的死亡景象來烘託恐怖氛圍,也正是金十分擅長的寫法。與《日本沉沒》不同,金的故事裡的小人物雖被蒙蔽,卻主動尋找真相。在受到一輛來歷不明的雪佛蘭汽車襲擊「投遞病毒」之後,加油站工人斯圖和同事都被以隔離和治病的名義帶離小鎮前往軍事基地。新聞說病毒的危險程度遠遠不如豬流感,政府衛生官員強調的對策似乎不痛不癢,新聞播音員的微笑仿佛也令人寬慰,而斯圖始終保持著一種幾乎出自本能的懷疑,最終從牢房一般的病房中逃跑,得以倖存。

《末日逼近》史蒂芬·金 著 向洪全 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6年史蒂芬·金筆下雖然開始也有政府機構企圖對民眾保密的情節,但這並不是書寫的重點,《末日逼近》的重點仍在於展現災難降臨後的世界,因此也被歸類為「後啟示錄」(post apocalypse)類型(《啟示錄》是《聖經新約》最後一卷,後《啟示錄》由此延伸出對末日的想像)。在他的虛構中,政府的崩潰是徹底的,「總統死了,國防部五角大樓出租了,參眾兩院離再也沒人辯論了,只剩白蟻和蟑螂在那裡你爭我奪。」在政府缺席的情況下,人們如何在混亂中重建秩序才是最重要的,疫病不僅打擊了人的身體或種族血脈,更對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造成衝擊:女性遭遇強暴的風險驟升,甚至被掠作性奴的可能。

不光史蒂芬·金的末日如此,麥卡錫·科邁克《長路》(2006)也有類似的想像。《長路》講述了一對父子在荒涼廢墟中艱難求生的故事,在這個世界中,政府消失了,秩序不復存在,人們分成好人和壞人——壞人食人,好人不食人——女性可能遭到強暴,男人則可能被擊斃,最後一同被吃掉,所以故事中的女人寧願拋棄兒子和丈夫選擇自殺。正如刊登於《文藝報》的《末日想像下的疫病世界——談病毒與「後啟示錄」電影》一文所言,在社會秩序不復存在之後,生存機制便簡化為弱肉強食。

在《末日逼近》中,人群受神秘力量感召,匯集起來以建立新的秩序。史蒂芬·金擅長將不同背景的人驅趕至一個密閉場所,並觀察其中的戲劇衝突,比如說短篇小說《迷霧》就發生於一家超市之中,選民代表、小學教師、軍人和普通人集中在一起,人群面對危機分化為「贖罪派」(高呼危機是人類咎由自取降下的罪)和「行動派」(主角最終帶領兒子走出迷霧)並產生衝突。

在以神秘力量聚集和分化人群的同時,金在小說中也啟用了一位不受學界待見的社會學家的視角,提前展望了在混亂中建立秩序的困難和結局。這位社會學家認為,人類集聚在一起的「社會性」是毀滅的禍根。假設有兩個社會群落,社群甲生活安逸自在,掌握髮電技術,沒有物資煩惱,並成立了一個財產共有的公社,可以長此以往地生活下去;而社會群落乙生活艱苦,缺乏電力資源,那麼社群乙就可能對社群甲發動戰爭。如果甲乙兩個社群同樣掌握技術,雙方就可能因為宗教、領土和意識形態發動核武器,就算沒有武器,人們也會以石頭和狼牙棒戰鬥。此處已然預見之後重建秩序的艱難。

03 未來消失:「時間裡沒有後來,現在就是後來」

正常的生活消失之後,人之為人的處境也斷裂了。《長路》裡末日降臨之後,主角遭受嚴重的精神創傷,他質問甚至咒罵上帝:

「你在嗎?他輕聲說,末日時刻,我見得到你嗎?你有脖子嗎?我可以掐你嗎?你有心嗎?你他媽的你有靈魂嗎?上帝啊,他低語著,上帝啊。」

人們不僅無法像過去一般便利地生活,對未來的計劃、對生活的冀盼也化為煙雲,雖然還活著,日子卻已經終結了——用《長路》裡的話來說就是,再也沒有待辦事項,也再也沒有後來,「時間裡沒有後來,現在就是後來。」

《長路》科馬克·麥卡錫 著 毛雅芬 譯理想國·九州出版社 2018年11月回到《日本沉沒》,頻發的地震造成日本交通網絡癱瘓、食物供給出現問題,人們不僅感到了食物短缺的慌張,更體會到了未來無可展望的悲哀。一個男子在聽說妻子用鑽戒換得七包泡麵之時陷入狂怒,他生氣的原因並不在於妻子不懂精打細算,而是往日「一代犧牲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的信仰破滅了。作為戰敗後辛苦累積財富的一代人,他犧牲大半生換來的財富,不用多久就會沉入海底;他無法想像未來的生活,年過半百又還有什麼拼搏的機會。

諸如《長路》和《末日逼近》等末日小說有著深厚的宗教背景,有人指出,正因中國缺少末日論的預言,故而缺少對發展主義的質詢以及對社會問題的反思,中國古典的末日故事——比如大禹治水——並沒有悲劇感,反而強化了中國人的拼搏精神。歷代志怪對大災難諸如沉船、瘟疫和地震的預言確實存在,但僅僅突出了宿命的色彩,而沒有呈現普通人在災難中的心態。欒保群曾梳理過「有鬼一船」「生魂帶索」的中國傳統災難故事類型,並強調了其中災難神秘莫測與宿命論的色彩。

但我們不能認為中國的類似作品沒有發展出此類疑思,畢淑敏寫於2012年的《花冠病毒》體現了強烈的存在危機意識:在與病毒的長期拉鋸戰中,人們如果不被病毒殺死,便很可能被孤獨憂鬱和頹廢折磨至死;在災難之中,受到威脅、遭到破壞的不僅是個體生命,社會秩序、公眾信任與人倫道德都將土崩瓦解,破壞已遠遠超出了醫學所能救助的範疇。小說也道破了科學與理性的不足,與池莉《霍亂之亂》強調科學/蒙昧的衝突不同,《花冠病毒》針對科學拯救人類這一觀點本身發出質疑,多次警醒讀者:病毒比人類的歷史悠久太多,病毒對人類的威脅不會隨科技發展而減弱,人類戰勝病毒的願望太過天真。

參考文獻:

葉昕昀,《「末日想像」下的疫病世界——談病毒與「後啟示錄」電影》,《文藝報》2020年3月

切爾西·海斯,麥朵 編譯,《流行病語境下,我們該如何講故事?》,《文藝報》2020年6月

相關焦點

  • 四本真實的末世小說,主角在黑暗中掙扎求生,緊迫感刺激感十足
    《真實末日遊戲》——作者:捕夢者簡評:主角的小米手機被植入了流氓的末日系統,穿越到各類平行世界完成系統任務拯救末日,核心矛盾是這些末日可能在現實中發生,幕後有黑手推動。作者的文筆不錯,氣氛營造不錯,末日渲染和氣氛鋪墊有驚悚副本的味道,石像末日和輻射末日的一些描寫有種異悚的感覺,情節轉場推動自然不突兀,小說整體框架看起來類似《召喚夢魘》拯救世界的路子,腦洞創意十足。本書主打一個個末世副本世界的探險,喜歡這個類型的可以看看。已完結,字數148萬。
  • 如果有天爆發喪屍病毒怎麼辦?網易這款遊戲真實再現末日場景
    記得有段時間喪屍片特別火爆,然後自己在吃飯的時候,晚上睡覺在床上躺著的時候,總會有些奇怪的念頭,如果這時候爆發喪屍病毒,我該怎麼辦。能第一時間想到的逃命手段就是跑,離人群越遠越好,那些喪屍大片中,病毒很多時候都是在人群中爆發的,你永遠不知道身邊誰會突然變成可怕的喪屍。
  • 講述末日來臨後的真實狀況,適者生存!
    其實多數寫得好的末世生存小說,都比較真實,因為這樣很容易引起讀者對於末世生活的渴望,畢竟現實生活中太過枯燥和無聊了。讀小說也是如此,沒有一點真實的感覺怎麼能給予讀者深刻印象?那下面就給大家推薦4本在末世中生存的網絡小說,給你講述末日來臨後的真實狀況!
  • 8部災難電影,其中三部真實事件改編,總有一部你喜歡!
    疫情期間少出門,既是保護自己也是保護他人,既然不出門,就來看幾部電影來消磨時光吧,小編今天為大家帶來8部災難電影,其中3部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你喜歡哪一部了?第一部:《龐貝末日》,真實事件改編,古羅馬時代,維蘇威火山爆發,導致龐貝古城消失近2000年,貫穿影片的是那一幕幕火山噴發,熔巖四濺的絢爛畫面。
  • 《日本沉沒2020》:天崩地裂後,普通人如何末日求生
    雖然評分及格,但很多人都表示,這次湯淺政明大失水準,《日本沉沒2020》並不是一部有誠意的作品。不過在音樂方面真沒的說,為10集的短動畫,湯淺政明和團隊一共製作了40多首原創音樂。每一集的插曲都很精彩,末日前的平靜生活,災難來臨時的天崩地裂,地震後的劫後餘生都有許多應景的插曲輔助。特別是第九集中的一段rap備受好評。當日本大部分都沉入海中,求生小隊仍然保持著樂觀的心態,對生的渴望支撐著他們,那段情不自禁、苦中作樂的rap確實鼓舞人心。
  • 一群「石頭人」背後的故事《龐貝末日》真實發生過的「末日」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於這座城的故事也慢慢被人們發現,並用各種推測、演繹出來,最後搬上了熒幕,成就了一部轟動一時的災難片《龐貝末日》。2003年,著名英國暢銷書作家羅伯特·哈裡斯推出了自己的長篇歷史小說《龐貝》。書中描繪的就是公元79年發生在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及摧毀龐貝城的突發事件和這場災難前後,不同階層,不同人的各種表現。
  • 10部超好看的災難電影,其中3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米洛為了尋找心愛的卡西婭與貴族鬥爭,帶領卡西婭逃離,此刻,已經昏天黑地,不時有火山的巖石墜落,在逃命的過程中,因為他們逃離的馬受驚,將他們先後甩下,卡西婭放走了馬,面對鋪天蓋地的火山灰,他們擁吻在了一起。很多年過後,人們在龐貝的遺址上發現了一對相擁的遺骸。
  • 五本好看的末世文推薦,末日廢土,變異進化,掙扎求生
    在光怪陸離的末日世界中,演繹出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在人類永無止境的貪婪欲望中沉淪自身,想體驗真正的黑暗與邪惡嗎?小說故事性不錯,格調偏灰暗。書中沒有種馬後宮、沒有打怪升級、沒有無敵的主角,只有著末日裡的一個個普通人掙扎求存的欲望。不過看完後,感覺有些壓抑。
  • 精選六部經典的災難末日電影,你想要的大場面這裡都有
    推薦幾部經典的災難末日電影,當災難降臨時,你會怎麼做?看完做幾部電影後,你會對生命有更好的理解。後天
  • 真實災難故事改編《末日崩塌》,對人類破壞環境具有警示意義!
    而最有效的宣傳方式就是讓人們能「身臨其境」地去切身感受,這樣才能有更深刻的印象。當然,也不可能讓人真的就去站在大自然的災難下去切身感受。因此,災難電影就成了宣傳的主題。近些年來,各大院線上映的大災難電影,每一部的上映,也都深深震撼著人們的內心。
  • 真實與殘酷,一款真實末日生存遊戲應有的樣子
    末日生存遊戲的通病,你還在玩這樣不真實的末日遊戲嗎?提起末日生存遊戲,大家想到的不外乎是,破舊荒涼的廢墟,一人一狗穿梭在廢墟中撿垃圾,收集跟儲藏破爛似乎就成為了在惡劣的環境下活下去的唯一方式。然而在末日生存遊戲中,僅僅只有一人一狗撿垃圾是不是太過單調,難道真實的末日只能通過撿垃圾才能生存嗎?如果是,那你可能玩了個「假」末日,而想要體驗真實的末日生存,那你應該去了解一下《明日之後》第三季,作為一款開放世界生存手遊,明日第三季才是更趨近於真實的末日生存遊戲。對標真實末日世界,明日可以做到這些。
  • 艱難的2020,「世界末日」說又雙叒來了???
    想想平日裡沉迷於恐怖片的自己,儘管嘴上喊著「好可怕」,拼命用手捂住眼睛,但到了高潮之處,還是會忍不住地把手掌偷偷露出一條縫,眯著眼睛偷瞥一眼,看看那個殺人狂到底有多可怕。 而世界末日,就像是人類幻想中的頂級恐怖片。
  • 《龐貝末日》曝殺戮片段 真實還原古羅馬場景
    網易娛樂8月13日報導 由《生化危機》系列導演保羅·安德森執導,基特·哈靈頓、艾米莉·布朗寧主演的3D史詩災難片《龐貝末日》將於8月15日登陸中國大銀幕。日前,片方曝光了一段表現古羅馬角鬥士「競技場殺戮」片段。真實還原的古羅馬競技場,行雲流水般的打鬥動作,讓觀眾提前感受了電影中刺激的角鬥。
  • 人類在災難面前是脆弱渺小的,災難需要警示推薦一些好看的災難片
    電影種類繁多,體裁多樣,而災難片很多人都喜歡看,觀看災難片它那緊張刺激感能讓人腎上腺素飆升,還有在災難中人類情感的表現讓人動容。災難片它以恐怖、驚慌、悽慘的情節刺激著人們的神經,讓欣賞的人們震撼,深入心靈。對於災難,2020年伊始不僅在中國爆發的新型冠狀病毒的陰影下,全球全球都發生了數件災難大事件,病毒爆發、禽流感、地震、火災等等。
  • 《末日逃生》災難場景目不暇接 彗星撞地球震撼人心
    作為今年引進的唯一一部災難動作力作,影片不僅呈現了彗星撞擊地球的震撼場面,還將末日來臨時人性真實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又不忘給觀眾溫暖和希望惹人淚目,被視為《後天》、《2012》、《全球風暴》之後又一災難片力作。
  • 預言2020年將有災難發生,並通過測謊儀的男孩,如今怎樣了
    曾經有一個自稱「火星」來的小男孩,預言2020年將有災難發生,並且還通過了測謊儀,如今他怎麼樣了?當時,很多人不太相信他說的話,因為他說出的知識,專家都無法肯定,更奇怪的是他還通過了測謊儀,但仍然對他的話深信不疑。
  • 預言2020年將有災難發生,並通過測謊儀的男孩,如今怎樣了
    曾經有一個自稱「火星」來的小男孩,預言2020年將有災難發生,並且還通過了測謊儀,如今他怎麼樣了?01這個男孩叫做波利斯卡,那時他自稱是來自火星只有7歲,小小的年紀懂得挺多,他說的火星知識頭頭是道,甚至有很多的知識與專家可以相提並論。
  • 《末日逃生》發布終極預告 彗星撞地球災難奇觀震撼人心
    作為今年引進的唯一一部災難動作力作,影片不僅呈現了彗星撞擊地球的震撼場面,還將末日來臨時人性真實一面展現得淋漓盡致,同時又不忘給觀眾溫暖和希望惹人淚目,被視為《後天》、《2012》、《全球風暴》之後又一災難片力作。
  • 史上最令人震撼的史詩級災難片,讓人不寒而慄!
    希望大家能從這幾部災難片中,看到生命的寶貴、感情的珍貴!《龐貝末日》《龐貝末日》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來,古羅馬時代維蘇威火山爆發,消失近兩千年。影片中有一位奴隸角鬥士愛上了一位貴族小姐,但可惜的是小姐已經有了婚約,雖然地位相差太多,雖然知道未來很難,但是他還是愛的義無反顧。
  • 再推5本好看的末世小說,評分超高,不一樣的套路,一樣的好看
    黑瞳王的末日科幻小說獨樹一幟,其中以本書最為驚險刺激,腦洞也比較大,且劇情設定不只限於地球,推薦看看。2.《我的女友是喪屍》 by 黑暗荔枝 / 科幻當災難真的爆發了,凌默才知道末日電影中所描繪的那種喪屍,其實和現實中的一點都不一樣……原本到了末世最該幹的事情就是求生,但從凌默將自己的女友從廢棄的公交車裡撿回來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軌跡就已經朝著完全不受控制的方向狂奔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