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物】李華文山東省濟南市人,著名攝影家。1965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由濟南陸軍學院轉業至地方工作,先後供職於山東省教育廳、山東省新聞出版局、山東省文化廳,長期從事文化教育工作。山東藝術攝影學會創始人,曾任山東藝術攝影學會會長,山東省藝術攝影學會名譽主席。
黑虎泉泉群位於濟南老城東南隅,沿南護城河岸邊或河中,共有泉池16處。其中,黑虎泉、琵琶泉、瑪瑙泉、白石泉、九女泉5處屬於「新七十二名泉」之列。其它泉還有金虎泉、南珍珠泉、豆芽泉、五蓮泉、任泉、胤嗣泉、匯波泉、對波泉、一虎泉(一稱繆家泉)、古鑑泉和壽康泉。
泉群周邊,河水清流,棹歌聲聲,兩岸夾樹,一片蔥綠,亭廊水榭,沿河而建,遊人駐足觀景,別有一番情趣。
黑虎泉泉群東北河岸,是環城公園中的冬景園。這裡,青翠的雪松昂首挺立,株株臘梅綻蕾吐芳,最宜遊人踏雪賞梅;冬景園往南就是春景園,冬去春來,楊柳吐絮,春花爛漫,紫藤盤旋婆娑,繁花似錦;過春景園就是夏景園。這裡榴花似火、紫薇生輝、綠楊高聳、翠竹成林,岸邊水榭正是品茗消暑的好去處。辭別夏景園再往南,就到了秋景園。每到秋高氣爽的季節,這兒便是一片楓葉如丹,秋菊鬥豔。
黑虎泉
黑虎泉因其「水擊巨石,聲如虎嘯」而得名。原泉上崖畔建有水神廟,稱黑虎廟。該泉水勢浩大,澄澈可鑑鬚眉,轟然噴湧,澎湃萬狀,飄者若雪,斷者若霧,綴者如旒,掛者如簾,巨流從三個獸口中噴薄而出。
琵琶泉
該泉因水聲淙淙,猶若琵琶奏鳴之聲而得名「琵琶泉」。泉水由池底湧出,漫溢二級臺階,跌宕而下,落入護城河中,狀若琴弦,與河水相擊,聲如琴音。站在泉東高聳如虹的琵琶橋上,可俯瞰「琴弦」,可聆聽「琴聲」,以體會唐代詩人白居易《琵琶行》(816年作)詩中琵琶女彈奏琵琶時的意境。
瑪瑙泉
瑪瑙泉因水自池底湧起串串水泡,經陽光照射,五彩繽紛,猶如瑪瑙一般而得名。該泉泉水清澈見底,泉底有水草搖曳。冬夏兩季盛水期,水勢洪大,水色碧綠。泉水溢滿後,從北池壁高於護城河河水的6個方形洞孔中洩入河中。
白石泉
1794年春末,時值濟南大旱,時任山東布政使江蘭主持疏浚護城河工程。河工挖掘河道時,忽有泉水湧出,因泉周有粼粼白石出沒於水面,恰似朵朵白雲,泉水味甘如醴,既能灌溉農田,又能汲取飲用,於是人們將它命名為「白石泉」。
九女泉
舊時,該泉北側濟南古城東南角城牆上建有魁星閣一座,相傳魁星為九天仙女變化而來,所以魁星樓又被稱為「九女樓」。樓下的這處泉水自然被稱為「九女泉」了。故事傳,每到夜晚有九位白衣仙女來此沐浴,天明即飄然而去。
五蓮泉
五蓮泉在南護城河中段河中,北岸連南珍珠泉,因池內五大泉源相擁,簇簇水泡升至水面破裂,形如五朵盛開的蓮花而得名。泉池以自然石駁岸,參差錯落,堆砌成島。整個景觀由亭臺、廊、榭組成,景致別有韻味,當地百姓曾呼此泉為玻璃泉。
匯波泉
匯波泉在南護城河南岸,沿池四周,山石聚散而置,東、南、西皆為土坡,土坡以山石疊砌形成崖,泉水在山腳下涓涓流淌,匯為細流,注入潭池,故而得名匯波泉。假山之上,建有飛挑亭一座,名曰「伴月」。在此賞月聽泉,極蘊雅趣。
豆芽泉
昔日,半邊街、司裡街、所裡街等附近居民常用此泉泉水生發豆芽,生出的豆芽莖粗飽滿,口感細嫩,遂名之為豆芽泉。當年,南護城河一帶,豆芽作坊多達七八家,皆以此泉泉水泡生豆芽,豆芽生出後,肩挑籃挎至濟南老城裡沿街叫賣。
一虎泉
該泉因泉水從一石刻虎頭中流出得名為一虎泉。此地曾為清光緒壬辰科進士、臨清直隸州知州繆潤紱的私人花園,故又稱此泉為繆家泉。1982年濟南市地名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印的《山東省濟南市地名志(徵求意見稿)》因諧音訛為「苗家泉」。
胤嗣泉
胤嗣泉,其名始見於清代《城南諸泉記》等文獻。胤嗣,後代之意。因此泉在張仙廟之下,而張仙又是廣佑子嗣的道教神仙,從而得名。泉上為半邊街,1972年修建環城公園前曾有張氏大家族沿街而居,張仙廟即為張氏祖先在此修建,祈望「胤嗣有賢聖之君」(《後漢書·杜周傳》)。
任泉
任泉,泉址在護城河北岸下,南與五蓮泉相對。「任」有無拘無束、任意隨意之義,形容該泉泉水自由自在的樣子。該泉為湧狀泉,泉池為不規則形,北側石壁上刻有「任泉」泉名,四周有石欄圍繞。該泉泉水清澈甘冽,霏霏不絕。
對波泉
對波泉,位於南護城河北岸,與南岸匯波泉一河相對,故而取名對波泉。泉池旁側,建有小亭一座,名為對波亭,1985年修建,因泉得名。泉旁,立有對波泉簡介碑刻一通。遊人坐在青柱綠瓦的亭內,披覽沿河景色,實乃愜意之事。
金虎泉
金虎泉名列金代《名泉碑》,為「七十二名泉」之一,泉址位於南護城河南側河中。泉源處由塊石堆壘,形狀奇特,似虎非虎,因而得名金虎泉。泉畔古有庭園一處,名曰適園。濟南解放前,此園荒廢,泉與岸分離,遂至河中。
壽康泉
因傳用此泉水可望延年益壽而得名。清道光《濟南金石志》載,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仲冬,當地老者王瑞等人曾立碑之「壽康泉」三個大字,並記文二行。泉眼眾多,出露形態為串珠裝上湧,常年不竭。現位於南護城河南岸,古鑑泉西,銀座購物廣場北側
古鑑泉
位於南護城河南岸,南門大橋西南隅,因泉水淨明如鏡而得名。金《名泉碑》、清《七十二泉記》收錄。元《齊乘》稱在「舜泉南」。明崇禎《歷城縣誌》載「今考在南門外橋西,池如太極,而水更空明可鑑」。2001年移今址重建,並立「古鑑泉」石刻;2010年加以重修,並在泉旁立「舜田門遺址」碑刻。今池為不規則性,假山石駁岸,出露形態為湧狀,常年不竭。
護城河沿岸
溯水而行,無論你身處南護城河岸哪個位置,都能體會到這座城市與泉水和諧共生的宜人感受;繁華都市間的田園水境,也有你愜意的身姿和矯健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