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答主們的從社交,從自我認同,從個人閱歷等等方面來剖析這個問題,覺得很有意思。同時,我也想試著從一個不同的角度來解答這個問題:會不會那些牴觸拍照的人只是更願意全心地享受當下,而那些事無巨細都喜歡拍照記錄的人,則只是單純地想留下可以往後用來回味的憑據呢?
著名心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曾提出過我們每個人在思考自己和他人時,都會使用到兩個自我的這樣一個觀點。他將這兩種自我分別命名為記憶自我(remembering self)與體驗自我(experiencing self)。
顧名思義,體驗自我注重於每一個片刻的體驗,活在當下,洞察當下。它雖然也有回味過去的功能,但基本上,它是只屬於當下的。Daniel 在他的演講中舉出的一個經典的、關於體驗自我的例子是,當醫生問病人:「我現在按你這個部位的時候疼嗎?」 這便是在問體驗自我的感受。
相對的,記憶自我負責的是記錄生活,它著重於對一個事件,或是一段期間的生活的回憶和整體評價,而不是每時每刻的體驗。同樣是醫生和病人的例子,會啟用到記憶自我的問法會是:「你最近一周感覺如何?」 。
值得注意的是,體驗自我和記憶自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並且,它們對於我們對「幸福」的定義和評價也有著完全不同的影響。舉個例子,假如你聽了一場優美絕倫的演奏會,在前 55 分鐘它都給你帶來了完美的視聽體驗。
因此,對你的體驗自我來說,每一個瞬間都是美妙的,令人享受的。但是,假如在演奏的最後 5 分鐘,會場的音響出了故障,幾分鐘內整個大廳都被尖銳刺耳的雜音充斥著,那麼大概很多人在事後回憶起來這場演奏會,會給出這樣的評價:最後幾分鐘毀掉了整場美好的體驗。
事實上,你之前愉悅的體驗真的被毀掉了嗎?答案是當然沒有。前 55 分鐘每一個瞬間,我們的體驗自我都是實實在在享受到了的。而在事後回味時之所以會給出那樣的評價,就要「歸功」於我們的記憶自我了。
因為,每一個當下都是轉瞬即逝的,即便我們的體驗自我盡情享受了每一個瞬間,最後我們也很難記得片刻的感受。Daniel 提到,從心理的角度上來說,我們每個「片刻」大約是 3 秒,而人生中有 6 億多個這樣的片刻。由此想來,它們的消失也就不令人咋舌了。而我們負責回憶,以及對一段回憶作出評價的記憶自我,則會嚴重地受到這段回憶中的一些極端事件和開頭結尾的影響。
接下來,回到問題本身:是什麼原因導致一些人牴觸拍照,而另一些人無論吃飯旅行聚會都一定要時時舉著攝像頭呢?我認為,或許只是前者更注重於體驗,而後者更注重於記憶罷了,因為這兩者實際上是無法完美兼顧的。
以我自身經驗為例,我曾經有段時間沉迷於給好看的食物拍照,在開動之前一定要等菜品全部上桌,最後擺盤五分鐘,找角度五分鐘,可能拍出一張滿意的還要五分鐘。
最後,我在終於得到幾張自己看得過去的照片的同時,也完美地錯過了品嘗眼前美食的最佳時機。甚至有時已經開始吃了,我的腦子裡依然想著要給這些照片加什麼樣的濾鏡。
當然,這個例子或許有些誇張,但我想表達的其實就是:如果你想將眼前的美好以某種形式保留在回憶裡,那麼你當下的體驗就必然會有所折扣。不過,即使我們每個人對這兩種自我的重視度是不同的,能在它們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的人,就會是最快樂的(Kahneman, 2011)。
最後,Daniel 曾經問過他的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一個他認為可以完美體現這兩種自我之間衝突的問題:如果你即將開始一段旅程,那是個美麗的地方,你知道自己會在那度過一段愉快的時光。
但是,旅程回來,你在那裡拍下的所有照片、影像都會被立即銷毀,同時你還必須吞下一顆讓你遺忘這段旅程的藥。若是如此,你還會選擇去嗎?
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的答案。
以上。
「知乎機構帳號」是機構用戶專用的知乎帳號,與知乎社區內原有的個人帳號獨立並行,其使用者為有正規資質的組織機構,包括但不限於科研院所、公益組織、政府機關、媒體、企業等。這不僅是知乎對機構的「身份認證」,更是涵蓋了內容流通機制、帳號規範等全套帳號體系。和個人帳號一樣,機構帳號開通不需要任何費用,同時也受社區規範的監督管理,並要遵守相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