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科技採訪報導 記者 李文瑤】能夠將Logo的表現形式做到極致的,恐怕谷歌算是一家了。極簡的搜索頁面上Google的標識總是變換著不同的樣式,動漫、插畫、遊戲都能成為表現形式,每次搜索都是一次全新的體驗。
Google Doodle就是這一項目的名稱,十五六個人的小組負責了全年的設計。作為項目的負責人,Ryan Germick認為能夠通過科技的力量將藝術創作表達出來,為用戶帶來樂趣是Doodle存在的價值。「Doodle for fun」他喜歡這樣來形容小組的使命。
藝術家的技術工作
事實上,Ryan本身是學插畫和創業寫作出身,為了學習印度的標誌畫,曾一個人跑到印度拜師學藝。這樣一個著迷於藝術的人,很難想像他在谷歌這樣的IT公司工作,他應該是屬於那種瘋狂的純粹的做藝術的地方,至少給人的某些感覺是這樣的。但他選擇了谷歌,這樣一個涉及眾多業務領域的IT公司,但有一點和谷歌的企業精神很相像:自由開放。
Ryan這樣來形容自己的大腦:一半是科技,一半是藝術。在他看來,能夠將藝術和科技進行完美的結合,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無論是繪畫、拍照、雕塑等藝術創作,將科技的因子注入其中,都能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同時,在谷歌這樣的IT公司,能為他的工作帶來更多的資源,比如硬體、比如軟體、又比如各類文化衝撞,這也是與純粹的進行藝術創作不同的地方。
Google Doodle負責人Ryan Germick
在Doodle團隊中,有10人是插畫師,2人是製作人,4人是工程師,藝術家與技術人員就這樣搭配在了一起,也就是這些人將谷歌的Logo通過技術的力量做出了藝術的表達。
但是Doodle的作品並不像藝術一樣是隨意的創作出來的,而是經過科學的流程,進行製作與篩選,即使一個十分簡單的Doodle也需要至少十個清晰的步驟才能完成,包括創意提出、創意通過、概念草圖、團隊評估、構圖創作、專家評審、成稿、團隊審核、交互製作、最終完成。
Ryan表示,能夠激發靈感的素材實在太多,但對於整個團隊來說,如何在有限的時間、資源中選擇能夠給用戶帶來快樂的最合適的題材才是關鍵。有許多好的創意被否決,並不是在藝術層面不好,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完成,或者是技術還無法完全實現創意中的效果。這些被否決的創意仍然有著存在的價值,只是被延後,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創作而已。
這樣與科技相結合的作品,還屬於藝術品嗎?Ryan對此並不十分看重,在他看來,這些作品都是小組精心製作完成,最終的目的是能夠為用戶帶來快樂。「我的任務就是給大家帶來樂趣,一些新的項目可能會產生新的問題需要解決或者給我們帶來新的機會,使我們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創意空間,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是非常有意思的,至於大家把我定義成什麼我無所謂。」Ryan如此瀟灑的表示。
用技術的方法來展現
早在1998年穀歌成立之前,其創始人拉裡和謝爾蓋就設計了第一個Doodle,以此表示兩人要外出參加內華達沙漠舉辦的火人節。這是一個十分簡單的單線條任務圖畫,卻開啟了Doodle小組的設計裡程。
在技術的發展與支持下,Doodle的表現形式越來越豐富,藝術家們的創意得到了更好的體現。初期的Doodle形象設計非常簡單,後來這種簡單的Doodle在設計上變得越來越複雜,有些設計甚至將Google的形象引入作品中,很難發覺。作品的設計也更加具有靈活性,Doodle小組發現Google的變形不僅可以是一個形象或者是插圖,任何的其他的形式都可以,甚至是遊戲的方式。
2010年,Google第一枚交互性Doodle誕生,是為了紀念艾薩克·牛頓367年誕辰而創作。用戶可以點擊蘋果,蘋果就會依照萬有引力而落地。這是第一個藝術與科技融合的作品。此後,Google Doodle團隊迎來了更多工程師,用技術讓Doodle更具互動和交互性,讓它變得更加有趣。
後來陸續出現了很多交互性的Doodle。2010年5月推出了紀念吃豆人遊戲發布30周年的Doodle,這款擁有256關的交互小遊戲,至今每天吸引很多用戶訪問和體驗,甚至獲得了金氏世界紀錄,是世界上玩的次數最多最便宜的一種遊戲。但根據數據統計,它使辦公室的生產力下降了1.25億小時,但Ryan不無自豪的覺得,這是Doodle的作品給用戶增加了1.25億小時的樂趣。
2012年5月,為紀念電子音樂之父羅伯特·穆格誕辰78周年,Google推出了一個利用HTML 5技術製作而成的Doodle,可以彈奏、記錄和播放的合成器,用戶可以用它創作自己想要的音樂,並和朋友分享。谷歌Logo不再僅僅是一幅圖畫、一個標誌,而成為了簡單的音樂創作工具,同時具有簡單的社交功能。
此外,除了常見的繪畫等藝術方式,生活中各種有趣的事物也能成為Doodle最終的作品。2012年4月,世界地球日,組員們種上Google字母形狀的花朵,每5分鐘拍一次照,連續兩個星期,記錄了它們從發芽、生長到開放的全過程,然後通過剪輯為用戶們呈現了一個獨特的Doodle。
甚至在2011年的萬聖節,Doodle設計團隊搬來6個真正的超級大南瓜親自下手來雕刻、切割,再將發光裝置裝入大南瓜裡,完成作品。在製作這一Doodle過程中,也有人採用了萬聖節的打扮,搞怪頻出,還引發了很多Googler的圍觀。組員們耗費了8個小時來製作這一採用間隔技術拍攝出的視頻。
目前Doodle團隊已為世界各地的谷歌首頁創作了超過2000個塗鴉。而僅2014年,谷歌就推出了400個,其中有將近100個動畫式和20個交互式的Doodle。
文化上的兼容並包 讓用戶更加快樂
相較於其他的搜尋引擎來說,谷歌一直在嘗試通過各種方式為用戶帶來更加快樂的體驗。在Ryan看來,Doodle有著必然存在的原因。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機器卻永遠無法替代人性和幽默等情感類的體驗。用戶在使用工具的同時,仍然需要互動交流,以便得到更多的使用樂趣。同時,谷歌作為一個公司,還要不斷的加強公司的價值和文化。「如果你持續的有這樣有樂趣的事情,對人類的未來也會貢獻一點力量,我們人類的未來也會變得更加有趣和愉悅,我們總體的目標是使人們過得更加幸福。」Ryan如此表示。
因此,谷歌Doodle在內容方面具有很大的包容性,既有人文關懷又有文化融合。而在遇到具有爭議性的選題時,Ryan表示會優先考慮是否能為用戶帶來樂趣,同時也會在公司內容尋找相關人士進行諮詢,這便又體現了谷歌包容性的好處。「我們並不是簡單的一個logo,而是有人性的設計在裡面,總會通過這種設計表達出個人的想法和人的一些意見,所以可能有的時候也會引起一些爭議或者是討論,這也是一點風險。」Ryan毫不避諱的表示。
據了解,在中國市場方面,谷歌已經與上海電影廠,中央美院等機構院校進行過合作,共同推出具有中國特色的Doodle內容。
2012年1月,為紀念中國動畫創始人萬籟鳴、萬古蟾兄弟112周年誕辰,Google推出了「大鬧天宮」的動畫。孫悟空、蟠桃、風火輪、帶尾巴的廟宇、如意金箍棒等可元素隨著滑鼠的點擊還有驚喜,也勾起了無數用戶對童年的回憶。
2013年6月,《本草綱目》創作者李時珍495周年誕辰,Google推出中國傳統水墨色彩的Doodle,紀念這位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點擊圖中的植物,還能出現菊、枸杞、忍冬、何首烏、百合等名稱,讓用戶更加了解中華文化。
Ryan表示,今後Doodle小組也會將更多的中國元素帶入到Doodle的創作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