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0年度「科技創新行動計劃」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擬資助項目清單日前公布。在700多個擬資助項目中,一個數量較少但資助力度更大的「小類別」引起了不少圈內人的關注。這個名為「原創探索」的類別只有37個項目入圍,每個項目資助金額達50萬元,是一般資助項目的2.5倍。
這是上海首次在基礎科研領域為「從0到1」的項目開闢單獨「賽道」。市科委基礎研究處處長宋揚表示,此舉是為了進一步鼓勵原創導向,激勵更多科研人員開闢新領域、提出新理論、發展新方法,取得重大開創性的原始創新成果。上海希望通過發掘並資助一批「開腦洞」的項目,在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實現「從無到有」的創新,進一步增強科技創新策源功能。
不怕「腦洞」太大,只看想法是否足夠「顛覆」
原創性重大技術突破需要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但「前瞻」的另一層意思,意味著在科學界尚未形成共識,這類項目在經費申請中往往難度更大,尤其在說服項目評審人方面。
上海交通大學科技發展研究院計劃項目辦公室主任王斌在項目申請與課題申報方面有著多年經驗。他坦言,當下原創課題大多是跨學科,但評審人往往來自單一學科,太前沿的課題專家也不一定能聽懂,而且方向越是前沿,難度也就越大,失敗的概率就越高。
王斌說,如果把創新之路量化成「1至100」,大家會更傾向於選擇那些「90至95」的創新,風險係數小,但也很可能錯過那些「從0到1」的創新。今年,市科委在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首次推出「原創探索」類別,相當於為「從0到1」的前沿課題開闢了一條專門「賽道」,不必去和「90至95」的項目同臺「競技」,命中率大為提高。
從評審結果看,入選「原創探索」類別的項目不怕「腦洞」太大,而是看想法有沒有足夠的顛覆性。比如,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劉珈泉試圖在DNA錯配修復領域提出一種全新的蛋白質行為模式:傳統觀念中認為錯配修復蛋白是由能量驅動的,但劉珈泉卻認為它們是一類分子開關。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軌副教授錢小石希望向聰明的植物學習,讓生硬的材料變得智能起來。他解釋說,向日葵無需複雜的電路就能跟著太陽轉,若能據此設計出一種自反饋材料,根據不同場景變換軟硬,將節省大量能耗。
開闢一條新「賽道」,培養一批新「選手」
開闢一條新「賽道」,必然會引來一批新「選手」。在「原創探索類」這條賽道上,37位入選者的平均年齡僅36.7歲,最年輕的只有29歲。
憑藉「仿生向日葵」的突發奇想入圍上海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5後錢小石有些意外,因為「它太前沿了,全球範圍內做這個方向的人也非常少」。此前在發表論文時,因為方向太過前沿,即便是見多識廣的國際期刊審稿人也猶豫不決,他為此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說服審稿人,論文才最終得以發表。50萬元的資助經費是錢小石在校外申領到的「第一桶金」,有了這筆啟動資金,他不僅能組建實驗室,還能聘用一位研究員,讓這個想法走得更遠。
根據規定,每個單位只能推薦一個項目申報原創探索類別,但它在上海科研圈掀起的漣漪絕不只是「一張門票」,從中可以看到基礎研究的蓬勃發展勢頭。
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科研處處長胡光晶表示,當看到「原創探索」這個項目類別時,他們就覺得應該把更多機會給予年輕人。事實上,從單位內的申報情況來看,報名者大多是80後、90後。劉珈泉的項目就是從五六個項目中遴選出來的。之所以選擇他,除了理念先進外,還因為該研究結合了生物學、物理學和成像技術,不僅對研究本身很有意義,還能與其他項目布局有機結合。而錢小石的「突圍」之路更加不易,他是從30多位報名者中「優中選優」挑選出來的。
順應導向,促進基礎研究「破題」
今年3月,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印發《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多方面鼓勵和支持科學家啃硬骨頭,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促進一批「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湧現。《方案》提出,在經費支持上,強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原創導向,著重關注研究的原始創新性。市科委在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上新設「原創探索類」項目,正是順應了這一趨勢和導向。
無法量化、沒有參照物,一直是原創項目評選的難題。如何能保證科研經費既「用在刀刃上」,又「選出好苗子」,還需多方探索。為此,市科委開啟了兩輪評審模式——第一輪由申報人參與答辯,第二輪則把申報單位請到了評審現場。
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高紹榮是此次生物醫學組的評委,他發現上海的科研「後浪」們思維活躍、基礎紮實,這讓他對上海創新的未來頗為看好。「有一兩個項目非常令人驚喜,從來沒有人這樣想過。」他堅信,只要往這個領域深挖下去,會有大的突破。他同時建議,對於原創類項目的資助可以更集中一些,資助力度可以更大一些。
宋揚表示,為了促進更多原創成果湧現,市科委會長期跟蹤入圍項目,進一步優化申報流程,讓更多「領跑」創意在「破土」的那一刻就被捕捉到。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