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壯麗徵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川報觀察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導,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導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導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跟隨老記者傅耕再訪神秘的三星堆,重溫當年發掘之轟動,尋覓今日之新貌。
【我們的70年·舊聞新識】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回望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發掘,
從1929年露出冰山一角,
到1986年發現祭祀坑,
再到各種精美文物出土……
燦爛神秘的古蜀文明,逐漸揭開面紗。
1929年 偶然發現揭開了三星堆的面紗
三星堆遺址的發現,始於1929年,當地農民燕道誠於用鋤頭挖坑,偶然發現了一坑玉石器。出土有包括石璧、玉璋、玉琮、玉圭、玉圈、玉釧、玉珠、玉斧、石矛等400餘件玉石器。
1934年春,成都華西大學博物館葛維漢、林名均在燕氏宅旁溝底進行考古發掘。
1986年 三星堆遺址兩坑出土文物1700餘件
1986年,又是一鋤頭。一個工人燒磚取土,竟一下挖出了玉器,地下的寶庫終於等到了面見世人的機會。
重器先後面世,先是一個木芯包黃金的手杖,然後是金、銅、玉、象牙等材質的文物400多件。
數天之後,考古人員終於看到了青銅器。滿坑滿谷的青銅器,形狀怪異、前所未見的青銅器。
此後,三星堆出土文物青銅神樹和玉邊璋納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在發掘工作尚在進行的1986年8月31日,《四川日報》在頭版以《廣漢三星堆遺址新的重大發現證明-—商周時期蜀地已有青銅文化》為題,報導了三星堆祭祀坑的重大考古成果。
此後,《四川日報》連續多年對三星堆考古發現、三星堆博物館的落成開放等進行報導。《舉世矚目三星堆》就是其中一篇。
從祭祀坑的「碎片片」
到世界青銅文明的明珠
7月,廣漢三星堆附近的農田一片青綠。當年工人在田間燒磚取土時偶然發現的兩大祭祀坑遺址,如今已經被打造成一個初具規模的開放性公園。
站在人來人往的公園裡,傅耕連連感嘆,「變化太大了!」他指著宣傳欄上的發掘照片說,「我們1988年過來的時候,周圍全是光壩壩,工地裡的那些玉璋,看上去就是碎片片。」
從1986年三星堆兩大祭祀坑出土至今,33年間,變化的不僅是發掘現場的環境,還有對三星堆文明的認識。傅耕表示,「那時候只感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考古發現,沒想到30年後,三星堆已經成為世界青銅文明的明珠。」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 記者 何海洋 攝
一鋤頭挖出世界寶庫
「當年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的確相當轟動。」傅耕說,當時就有學者認為這將重新定位古蜀文明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
不僅如此,三星堆所創造的青銅文明,更是舉世矚目。三星堆青銅大立人像,至今仍是同一時期出土的全世界最大的青銅人造像;青銅神樹,則是同一時期全世界體量最大的青銅器。
它們的體量巨大和無以倫比的想像力,讓英國《獨立報》在1987年如此評價:三星堆青銅雕像的發現「比有名的中國兵馬俑更要非同凡響」「它們的發現可能會使人們對東方藝術重新評價」。
兩大祭祀坑的發掘,是在1986年的7月。磚廠工人先是挖土發現玉刀,讓一直駐在三星堆考古現場的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緊急展開了一號祭祀坑的發掘,並在此出土了金杖、青銅人頭像、青銅尊以及象牙等大量文物。
三星堆一號坑 資料圖
沒想到在發掘進入尾聲時,磚廠工人又在距離一號祭祀坑幾步之遙的地方,一鋤頭挖出了二號祭祀坑,打開一座更大的寶庫。這裡不僅出土了青銅神樹、太陽輪形器、青銅面具等青銅器,還在最底部發現了6000多枚海貝。
三星堆二號坑 資料圖
三星堆的發現,震驚了全世界。「祭祀坑出土兩年間,國家文物局就接到了十多個國家發來的文物展覽邀請。在中國赴國外展出的文物中,三星堆文物和秦始皇兵馬俑擁有同樣的吸引力。」傅耕說,三星堆的巨大關注度,也吸引了《四川日報》記者多次前往三星堆實地採訪,持續報導。
2019年3月,「三星堆:人與神的世界——四川古蜀文明特展」在義大利首都羅馬開展。記者 吳曉玲 攝
三星堆遺址的保護和博物館的修建也得到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
1988年,三星堆遺址直接被批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場的十多座磚窯全部關閉。
1997年,三星堆博物館也在遺址區的東北角應運而生,成為當年最熱的四川人文景點之一。
世界文明的價值不斷凸顯
三星堆博物館展廳裡,遊客熙來攘往。暑假帶著孩子前來參觀的山東遊客張瑤讚嘆,「三星堆的文物太神奇,太有藝術震憾力了!」
這也是三星堆剛剛出土時大多數公眾對它的印象。相比之下,學術界更加興奮。
在祭祀坑發掘以後,三星堆開始了持續不斷的對古蜀王國的探索。尤其最近幾年,三星堆古城的城牆已經漸漸合圍,找到了疑似宮殿的大型房屋基址。種種跡象表明,三星堆不僅繁榮於夏商時期,在更早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是寶墩古城以外,成都平原又一中心聚落。
更多的出土文物,也在佐證著古蜀文明的開放、包容和創新。三星堆博物館副館長朱亞蓉說,「三星堆的文物,完全可以證明古代四川人沒有盆地意識!」這裡出土的青銅尊和中原的相似,應該受到了中原青銅文化的影響;一號祭祀坑出土的金杖被學者們認為是魚鳧王的權杖,這種權杖文化在更早時期的古埃及和古希臘曾經存在;6000多枚海貝,肯定不是產自四川,說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古蜀人就曾與周邊進行著文化和經貿往來……
在去年10月成都舉行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與會的國內外學者言及以三星堆為代表的古蜀文明,盛讚為「中華文明的寶庫,世界青銅文明的明珠」。他們認為,三星堆祭祀坑的發現,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對於以中國中原地區為中心的東亞青銅文明體系的認識。
「三星堆的價值已經得到學術界的公認。」朱亞蓉說,不過在學術研究和展陳提升等方面還有太多空間,尤其是對三星堆的祭祀區、宮殿區、王陵區等聚落形態和重要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她表示,「未來的三星堆,將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力爭打造成世界級的旅遊目的地。」
據介紹,三星堆博物館大規模的展陳提升即將在年內進行,博物館新館也正在進行規劃設計。未來,三星堆還將推動建設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一系列的考古發掘、學術研究、文物保護利用等相關動作將相繼啟動,為三星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創造條件。
三星堆考古的腳步,從未停止;
三星堆傳奇的書寫,還在繼續……
img.xiumi.us/xmi/ua/9O8N/i/375d55241a37c2a65cc4f76bc6ddbb9a-sz_149383.jpg?x-oss-process=style/xmorient");">
記者吳曉玲
以三星堆為代表的考古發掘,用不可辯駁的考古實物,證明了古蜀文明曾經燦爛輝煌。然而古蜀文明還有太多未解之謎,等待著考古學家追尋答案。
今年4月,四川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三星堆未來將大力推進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建設,建設遺址博物館新館,並對遺址進行全面調查、勘探和重點發掘。與此同時,還將開展考古和文物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建設三星堆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區。
種種舉措,將有助於正確認識古蜀文明,同時也有利於以三星堆、金沙為代表的古蜀文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擴大知名度、增強文化自信。
26分鐘前
川寶,傅耕,陳顯丹,冉宏林等
陳顯丹(三星堆祭祀坑發掘領隊之一):在三星堆考古發現之前,國內學術界一直認為西南地區在春秋戰國以前只有少數民族部落。三星堆的發現,把古蜀的歷史向前推了1700年至2000年。
最近十幾年,三星堆的考古發掘不斷取得新的成果,我很期待今年4月四川印發《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以後,即將啟動的對三星堆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希望更全面、更紮實的考古和研究工作,能夠讓三星堆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更加清晰。
冉宏林(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副站長):作為三星堆考古發掘的親歷者,我深感責任重大。三星堆遺址的全面調查、勘探和重點發掘已經寫進了《意見》,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批准,新一輪的考古發掘也將於今年10月啟動。
良渚遺址成功申遺,是浙江幾代考古人持續發掘和研究的結果。三星堆眾多秘密的解開,以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還需要我們考古人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