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星期天的當天,在我所在小鎮的文化廣場上,都會停著一輛獻血車,基本上每個星期都來。可一天下來,獻血的人卻寥寥無幾。為什麼曾經人們都踴躍參加的獻血活動現在卻門庭冷落了呢?背後的原因讓人深思…
對於社會上的這種獻血活動,我並沒有參與過。記得上一次獻血,還是在學生時代。後來進入社會,對這方面的公益活動沒有太多的關注。只是偶爾在網絡上看過幾篇報導,什麼「愛滋村」「獻血後感染愛滋」「獻血背後的暴利」等等之類的,導致很多民眾對於獻血行為望而卻步。
有天閒來無事,路過廣場,看見獻血活動無人問津,就抱著過去了解了解的心態跟接待登記的「醫生」聊了一會,後來才知道他們並不是醫生,或者說不能稱為醫生。以下是我了解到的一些信息。
獻血前

獻血者需填寫表登記。獻血的前幾天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可飲酒,服用藥物,少吃或者不要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等。

登記過後,採血人員會先採取一小部分血液用於化驗,確保獻血者的血液不會攜帶任何傳染病毒,時間大約十幾分鐘的樣子。驗血合格之後,血站會告知你血液合格,可以獻血。這才可以真正的獻血。如果不合格,不好意思,你就需要自己去醫院檢查檢查了。
這之前有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那就是:所有有關獻血的工作人員,獻血器材,只能是當地血站的工作人員和採血設備。任何醫院、單位、個人都無權開展獻血抽血之類的公益活動。(有償獻血也是血站負責)獻血前,獻血者可以查看工作人員的工作證。他們只能屬於當地血站的工作人員,這個獻血者務必要重視。
血站是每個市縣醫院血液供應的源頭,一般每個市都會設有一個血站,他們負責全市所有醫院的血液供應和調配。所以,只有血站才有權利開展與之相關的各類活動。

獻血期間
正常人(一般指年滿十八周歲,體重100以上)的身體裡的血液與自身體重成正比例關係,一般身體的血液佔自身體重的7%-8%,比如一個體重60kg的人,他身體裡的血液有4.2-4.8kg。正因為如此我國獻血法才規定成年男性獻血者體重不能低於50kg,成年女性獻血者體重不能低於45kg。就是因為人體的血液與自身體重成正比例關係。體重過輕的人獻血以後,他們獻出的血量佔體重的比例就會相應的增加,獻血以後可能會出現頭暈、乏力等不適的症狀,對獻血者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所以體重不達標的人不能夠獻血,就是因為身體的血液與自身體重成正比例關係。

(註:未成年人需在監護人的監護下才可以獻血)
獻血過程(以400cc為例)大約只需要5—6分鐘,整個過程中並沒有太多不適感(暈血者除外)。之後會給獻血者籤發獻血證和領取一些紀念物品。全程大約需要30分鐘。獻血後不要劇烈運動,不要飲酒,注意休息即可。
獻血後須知
我國獻血法規定,健康公民獻血時間不應短於6個月,一個人可以在6個月左右的時間獻血一次,因為獻血時一般獻血量在300-400ml之間,人體就會損失部分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同時也會損失部分血漿,其中有水分、白蛋白、球蛋白、各種凝血因子以及各種電解質。一般水分、白細胞、電解質、血小板的恢復時間較快,在1個月左右的時間可以恢復到獻血前的水平。但是紅細胞恢復時間最慢,往往需要3-4個月的時間才能恢復到獻血前的水平。為了保證血液的質量,也為了保證公民健康,我國規定6個月左右的時間才可以獻血一次。(註:深圳為3個月)

獻血帶來的權益

人有旦夕禍福,有備而無患。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無償獻血者及其配偶和直系親屬享有如下用血權利:無償獻血的公民,本人有享受免費用血的權利。無償獻血者(不包括自身儲血)累計獻血量在800毫升以下的,按獻血量的三倍免費用血;累計獻血量在800毫升(含800毫升)以上的,終身免費用血。無償獻血者的配偶和直系親屬(指父母、子女)需要臨床用血的,可以按獻血者實際獻血量等量免費用血。
(但現實生活中卻因手續繁雜也飽受民眾指責。搶救生命本就是跟死神賽跑,繁雜的手續讓民眾對其大失所望,最後人們開始懷疑,是否自己的愛心被他人利用?這也是導致了現今獻血活動冷落的原因之一)
科學研究表明,獻血對心腦血管系統有良好的遠期影響。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體力活動的減少,血稠的病人越來越多。血稠的結果就是脂肪一層一層地附著在血管壁上,最後形成動脈硬化,血管彈性降低,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經常獻血減少了體內部分黏稠的血液,再通過正常的飲水填充血容量,血液自然可以得到稀釋,血脂會隨著下降。血液的黏稠度降低之後,血液的流速加快,供氧量加大,人會感到輕鬆,頭腦清醒,能夠有效地降低動脈硬化、血栓和腦血管意外以及心肌梗塞等病症的發生。第二、可以預防緩解高粘血症。獻血可以使血液的黏稠度明顯的降低,加快血液流速,腦血流量提升,從而達到緩解和預防高黏血症的目的。
最後,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讓大家對無償獻血有一個更加全面地了解,讓人多的人參與到這個利人利己的活動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