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鬼畜信息流,估計視覺都疲勞了吧?來秀一波智商:10個邏輯推理案例,「破案」6個算是智商正常。下面列舉了10個邏輯推理案例,以滿分100分來算,每破一個邏輯推理案例算10分,60分及格,能拿60分算是智商很厲害了,滿10個估計是個天才,看看你的智商是否能達到正常水平……
邏輯推理案例1
黑兔、灰兔和白兔三隻兔子在賽跑。黑兔說:「我跑得不是最快的,但比白兔快。」請問:誰跑得最快?誰跑得最慢?
答案:灰兔最快,白兔最慢。
推理:這裡總共就3隻兔子,不管是誰,肯定是有一個最快,一個最慢,中間的那個就是不快不慢。既然黑兔都自己說了「我不是最快,但比白兔快」,那麼說明黑兔肯定不是最快的,但又比白兔快,說明黑兔就是中間的那個「不快不慢」,那麼還可以根據「「中間的那個比白兔快」」進一步推演出:白兔肯定就是最慢的那一個。那麼剩下的灰兔肯定就是最快的了。
邏輯推理案例2
3個小朋友比年齡大小。先來看下面的3個事實:
1、小明比小紅大3歲;
2、小華比小明小1歲;
3、小華比小紅大2歲。
請問:在這3個人當中,誰年紀最大?誰年紀最小?
答案:小明最大,小紅最小。
推理:推理之前可以把這3人的年紀從大到小,做一個排列,分別為第一、第二、第三,後面方便推理。小明比小紅大3歲,有2種可能,小明第一且小紅第二,或者是小明第二且小紅第三。小華比小明小1歲,有3種可能,小華第三且小明第二,或者小華第三且小明第一,又或者小華第二,小明第一。小華比小紅大2歲,也有2種可能,小華第一且小紅第二,小華第二且小紅第三。
可能情況比較複雜了,需要結合多個條件來推理才能「破案」。結合第一個和第二個事實:小明比小紅大3歲,小華比小明小1歲,推出小明肯定比小紅和小華都大,這裡就3個人,所以首先推出小明肯定是最大的那個,再看這個「大3歲」和「小1歲」來看,小紅與小明之間的年齡差距是3歲,換句話說的意思就是小紅比小明小3歲,而小華和小明的年齡差距就是1歲,也就是說小華比小明小1歲。很顯然,小華肯定比小紅早出生,也就是說小華比小紅大,而且肯定是小華比小紅大2歲。剛好滿足第三個條件「小華比小紅大2歲」,說明推理正確。那麼答案出來了:小明最大,小紅最小。
邏輯推理案例3
4個小朋友比體重,既定的事實就是:甲比乙重,乙比丙輕,丙比甲重,丁最重。請問:如果按照體重從大到小,應該怎麼排列?
答案:丁>丙>甲>乙。
推理:推理之前,先做一個假設,就是按照體重從大到小,來做一個排列,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方便後面的推理。題目都說啦,丁最重,肯定就是第一啦。題目說「乙比丙輕」,是不是也可以換一種意思——「丙比乙重」——對吧,沒毛病吧?那麼就有了,我們來把題目的「甲比乙重,乙比丙輕,丙比甲重」換成「甲比乙重,丙比乙重,丙比甲重」,換個順序再來列舉一下:
丁最重;丙比乙重;甲比乙重;丙比甲重。很顯然:丁>丙>甲>乙。最後,來檢查一下答案是否正確。按號入座檢驗一下以上4個條件,有沒有矛盾,結果發現沒有矛盾,都說得通,說明推理正確。
邏輯推理案例4
有三個小朋友,他們的姓氏都不一樣,他們當中有人姓張,有人姓黃,有人姓李。根據下面4個事實,來推斷一下他們各自都姓什麼?
甲不姓張;姓黃的不是丙;甲和乙正在聽姓李的小朋友唱歌;甲乙丙三人都沒有聽自己唱歌的習慣。請問:甲姓什麼?乙姓什麼?丙姓什麼?
答案:甲姓黃,乙姓張,丙姓李。
推理:突破點就在第三條,「甲和乙正在聽姓李的小朋友唱歌」,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換言之就是:甲和乙肯定都不姓李,因為姓氏就3個,張、黃、李,而且甲和乙正在聽別人唱歌,再加上「甲乙丙三人都沒有聽自己唱歌的習慣」,說明什麼?說明甲和乙肯定是在聽別人(丙)在唱歌,因為這裡就3個人,然後根據「聽姓李的小朋友唱歌」得出唱歌的這個人肯定就是姓李啦,再結合上面的推論得出:丙肯定姓李。好,繼續推理……丙姓李,已經對號入座了,剩下的就是張和黃這2個姓氏沒有對號入座。根據「甲不姓張」可以推斷出甲只能姓黃了,剩下的就是乙肯定就是姓張了。
答案出來了:甲姓黃,乙姓張,丙姓李。
最後再來檢查一下是否跟條件有矛盾,對比一看,沒矛盾,說明推理正確。
邏輯推理案例5
甲、乙、丙三人跑步比賽。有3個事實:
得第一名的不是甲;得第二名的不是丙;乙看見甲和丙都在自己的前面到達了終點。請問:誰拿了第一?誰拿了第二?誰拿了第三?
答案:丙第一名,甲第二名,乙第三名。
推理:這個案例跟前面的推理案例有點類似,首先我們找出突破口,就是第三句話「乙看見甲和丙都在自己的前面到達了終點」,這裡就3個人,既然甲和丙都在乙的前面,說明乙肯定是最後一個,第三名。那麼剩下的就是第一名和第二名了,意思就是甲和丙他們2人當中肯定有人第一,而另外一個就是第二了,也就是說:第一和第二,只能是甲和丙他們2人來對號入座了。既然都說了「得第一名的不是甲」,言外之意就是甲不是第一名,那麼甲只有一種可能,他只能是第二名。最後,剩下的第一名就是丙了。答案出來了:丙第一名,甲第二名,乙第三名。
檢驗一下答案是否滿足給出的條件,看看有沒有矛盾?結果都符合條件,說明推理正確。
邏輯推理案例6
下面來點有難度的了,你準備好了嗎?
A、B、C三個運動員在一次奧運會上都拿了獎牌。他們各自參加的運動項目是:籃球、排球、足球。現在我們得到的調查事實就是:
A的身高都比所有參賽的排球運動員高;此次奧運會的所有足球運動員都比C和所有籃球運動員都矮。請問下:A是什麼運動員?B是什麼運動員?C是什麼運動員?
答案:A是籃球運動員;B是足球運動員;C是排球運動員。
推理:這個有點難度了,畢竟條件有點少,而且要分析的因素比較多,是6個。還是那句話,找突破口。我們來看看第二句話「此次奧運會的所有足球運動員都比C和所有籃球運動員都矮」,說明什麼?慢慢來分析和推理,既然足球運動員比C矮,那麼可以肯定的是:C就絕對不是足球運動員啦,因為沒有人誰說自己比自己矮,這樣的說法,對不對?那麼C有可能是籃球運動員,又或者是C有可能是排球運動員。再看看第一句「A的身高都比所有參賽的排球運動員高」,可以推理出:A肯定不是排球運動員,因為不可能說自己比自己高的,那麼說明A有可能是籃球運動員,或者A有可能是足球運動員。但是,題目開頭所提到的「……他們各自參加的運動……」的這個「各自」的邏輯規律,「各自」的意思是一一對號入座,不重疊也不囉嗦重複,所以很顯然得出C肯定也不是籃球運動員。「此次奧運會的所有足球運動員都比C和所有籃球運動員都矮」這個條件出現了「足球」和「籃球」,唯獨沒有「排球」出現,那麼C只能是排球運動員了。
根據我們來整理一下,排列一下:
A有可能是籃球運動員,或者A有可能是足球運動員C不可能是籃球運動員,C只能是排球運動員根據推理出來的2個事實,可以做2種假設:
假設1:假設A就是籃球運動員的話,而C已經不可能是籃球運動員了,C只能是排球運動員,那麼剩下的就是B應該是足球運動員。排列一下,方便比較:
A是籃球運動員;B是足球運動員;C是排球運動員。檢查一下是否有矛盾,或者證據是否充足?根據「此次奧運會的所有足球運動員都比C和所有籃球運動員都矮」只能得出,足球運動員比籃球運動員矮,足球運動員也有可能比籃球運動員矮,足球運動員也有可能比排球運動員高。根據假設,言外之意的意思是,B可能比A矮,B比C矮。還可以換一種意思,A比B高,A比足球運動員高。但是,題目的第一個條件是「A的身高都比所有參賽的排球運動員高」,沒有提到「A比足球運動員高」,還是不能100%確定這個假設是否成立。繼續分析,言外之意就是,足球運動員應該是最矮的,也就是說B是最矮的,然後就是A比C高,剩下的就是B比C矮,最後得出高矮的順序就是:A>C>B。檢查一下有沒有矛盾?
「此次奧運會的所有足球運動員都比C和所有籃球運動員都矮」,對上了。
「A的身高都比所有參賽的排球運動員高」,也對上了。
所以,這個答案應該是正確的,但只能說是應該正確,具體是不是100%的正確,還要分析另外1種假設是否成立。
假設2:假設A是足球運動員的話,再加上C是排球運動員,那麼剩下的B就只能是籃球運動員了,下面排列一下:
A是足球運動員B是籃球運動員C是排球運動員根據假設1說的事實條件,檢查一下是否證據充足?根據「此次奧運會的所有足球運動員都比C和所有籃球運動員都矮」,說明什麼?說明A比C矮,A比B矮。換句說法就是「A比B和C都矮」,又或者是「A比籃球運動員和排球運動員都矮」,那麼就可以得出A是最矮的,這跟題目的條件「A的身高都比所有參賽的排球運動員高」(換句話的意思是A比C高)有矛盾,既然A是最矮的,怎麼可能還有A比排球運動員高呢?A比C高和A比B和C都矮,有矛盾,所以這個假設不成立。
最終的結論就是:假設1成立。
A是籃球運動員;B是足球運動員;C是排球運動員。PS:好累啊,從未做過如此詳細的推理分析,大家慢慢仔細思考一下,免得頭被繞得有點暈
邏輯推理案例7
爸爸買了3個皮球,2個紅的,1個黃的。哥哥和妹妹都想要這些皮球,爸爸叫他們背對著背坐著,爸爸給哥哥塞了個紅的,給妹妹塞了個黃的,把剩下的一個球藏在爸爸自己的背後。爸爸讓他們猜藏在爸爸背後的球是什麼顏色,誰猜對了,就把球給誰。
請問:誰一定會猜中?
答案:妹妹一定會猜中。
推理:這道題很簡單,想像一下這個場景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哥哥和妹妹是背對著背坐著,那麼可以肯定的是哥哥和妹妹只能知道自己手中拿著的那個球的顏色,誰手裡拿著的球都無法一眼看到。那麼問題來了,雖然只能看到自己手裡的顏色,但還是能判斷出爸爸藏起來的那個球到底是什麼顏色。關鍵突破點就在於「爸爸買了3個皮球,2個紅的,1個黃的」,哥哥拿了個紅的,那麼剩下的球要麼紅色,要麼黃色,但是到底是爸爸拿了什麼顏色和妹妹拿了什麼顏色,哥哥只能賭運氣,不能馬上「一定會猜中」。妹妹就不同了,妹妹已經看到自己手裡拿的就是黃色,那麼剩下的兩個球都是紅色,不管是哥哥還是爸爸他們兩個人手裡拿的球肯定就只有是紅色了。所以答案出來了:妹妹一定會猜中。
邏輯推理案例8
張明是張海的弟弟,張江是張河的哥哥,張江是張明的父親。
請問:張河是張海什麼人?
答案:張河是張海的叔。
推理:找突破點,問題提到的是「張河」和「張海」,那就從這2個人作為切入點,開始分析。
「張明是張海的弟弟」,也可以說成是「張海是張明的哥哥」
「張江是張河的哥哥,張江是張明的父親」,那么爸爸的弟弟應該叫叔,也就是說,張明喊張河為叔,亦或是張河是張明的叔叔。
哥哥和弟弟是同輩,弟弟喊什麼,哥哥也跟著喊什麼,也就是說,張海也應該跟著弟弟張明喊張河為叔叔,也就是說張河也是張海的叔叔。
答案出來了:張河是張海的叔。
邏輯推理案例9
這個更加有難度了,有點燒腦。
4個小朋友在交作業的時候少交了一人的作業本,老師分別問了他們4人:
甲說:「沒交作業的人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乙說:「是丙沒有交」
丙說:「在甲和丁2人當中有1個人沒交作業」
丁說:「乙說的是真的」
經過證實,4人當中,有2人撒謊,有2人誠實。
請問:你知道是誰沒交作業嗎?
答案:丁沒交作業。
推理:這個有點燒腦了,不好好分析一番,是不可能知道答案的了。問題的突破口就在「4人當中,有2人撒謊,有2人誠實」,如果是按照排序來列舉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恐怕有點多,例如:(為了方便推演,下面「√」代表誠實,「×」代表撒謊)
第一種情況:
甲:√(誠實)
乙:×(撒謊)
丙:×(撒謊)
丁:√(誠實)
第二種情況:
甲:√(誠實)
乙:×(撒謊)
丙:√(誠實)
丁:×(撒謊)
第三種情況:
甲:√(誠實)
乙:√(誠實)
丙:×(撒謊)
丁:×(撒謊)
第四種情況:甲:×(撒謊)
乙:×(撒謊)
丙:√(誠實)
丁:√(誠實)
第五種情況:
甲:×(撒謊)
乙:√(誠實)
丙:√(誠實)
丁:×(撒謊)
第六種情況:
甲:×(撒謊)
乙:√(誠實)
丙:×(撒謊)
丁:√(誠實)
總共就6種情況,一一進行分析,然後找出沒有前後矛盾的,那個答案就肯定是正確的情況,對照每一種情況進行推理,最終肯定是能知道是誰沒交作業。有耐心的話,下面接著來推理……
第一種假設:
甲:√(誠實)「沒交作業的人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乙:×(撒謊)「是丙沒有交」
丙:×(撒謊)「在甲和丁2人當中有1個人沒交作業」
丁:√(誠實)「乙說的是真的」
推理:如果是乙撒謊的話,說明丙是有交作業的,那麼只能推出丙交作業了,沒有辦法知道是誰沒交作業。再看看丁說的話,在這裡假設丁是誠實的,然後我們看看丁說的話「乙說的是真的」,既然已經假設丁是誠實的話,那麼丁說的話肯定可信,而丁卻說「乙說的是真的」,換言之就是說乙沒有撒謊咯!但這個推理和這裡的假設乙是撒謊的,有矛盾,所以這種假設不成立,第一種情況不可能出現,下面不需要繼續分析下去了。
第二種假設:
甲:√(誠實)「沒交作業的人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乙:×(撒謊)「是丙沒有交」
丙:√(誠實)「在甲和丁2人當中有1個人沒交作業」
丁:×(撒謊)「乙說的是真的」
如果丁是撒謊的話,那麼可以肯定的是,乙也是在撒謊,那麼就可以推出「丙是有交作業的」。再看看甲說的話,「沒交作業的人在乙、丙、丁三人之中」,如果甲是誠實的話,那麼這個沒交作業的人肯定就在乙和丁之中,要麼是乙沒交作業,要麼是丁沒交作業,因為在前面根據乙和丁的分析已經得出丙是有交作業的,那麼就可以肯定100%地排除掉丙,剩下的只能是乙和丁2人其中一人沒交作業。再看看丙說的話「在甲和丁2人當中有1個人沒交作業」,這裡的假設是丙誠實的,那麼結合上面的推論,得出,「要麼是乙沒交作業,要麼是丁沒交作業」和「在甲和丁2人當中有1個人沒交作業」的交集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丁沒交作業。
那麼暫時的答案是:丁沒交作業。
但是,這只是第二種比較合乎邏輯的假設,還有另外4種情況的假設,還沒分析。所以要想確定這個假設到底是不是事實,還要看看另外的4種情況的假設是否也符合邏輯,不自相矛盾,才能確定「丁沒交作業」是不是就是真實的答案。
第三種假設:
甲:√(誠實)「沒交作業的人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乙:√(誠實)「是丙沒有交」
丙:×(撒謊)「在甲和丁2人當中有1個人沒交作業」
丁:×(撒謊)「乙說的是真的」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丁所說的話和乙所說的話都是互相聯繫的,所以我們只要先從乙、丁兩人說的話作為切入點去分析就會效率快很多。在這裡的假設是丁撒謊的,那麼意味著乙說的就是假話,而乙說的是「是丙沒有交」,那麼可以推出丙是有交作業的。然後我們再看看甲說的話,甲說「沒交作業的人在乙、丙、丁三人之中」,甲是一個誠實的人,那麼這個跟「丙是有交作業」自相矛盾,這個假設也排除,假設不成立。
第四種假設:
甲:×(撒謊)「沒交作業的人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乙:×(撒謊)「是丙沒有交」
丙:√(誠實)「在甲和丁2人當中有1個人沒交作業」
丁:√(誠實)「乙說的是真的」
在這裡假設丁是一個誠實的人,那麼丁所說的話肯定是可信,但問題是丁說「乙說的是真的」,也就意味著乙也應該是誠實的才對,但是這裡的假設是:乙不誠實,他撒謊——也是自相矛盾。所以,這個假設不成立。
第五種情況:
甲:×(撒謊)「沒交作業的人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乙:√(誠實)「是丙沒有交」
丙:√(誠實)「在甲和丁2人當中有1個人沒交作業」
丁:×(撒謊)「乙說的是真的」
丁撒著謊說「乙說的是真的」,就能證明乙說的就是假話,那麼就可以判斷出乙也撒謊。但是這裡的假設乙是誠實的,所以這就自相矛盾,假設不成立。
不知道大家發現了沒有,根據乙和丁說的話,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丁和乙所說的話都互相影響,乙和丁要麼同時撒謊,要麼同時誠實,也就是說,其實我們從一開始做推理的時候,只需要考慮到第二種情況和第六種情況就可以了,這樣效率比較高,其他的情況都可以排除。在這裡全部都列舉是為了告訴大家,推理最笨的辦法就是窮舉法,這樣做一定不會有錯,但是比較浪費時間。
第六種情況:
甲:×(撒謊)「沒交作業的人在乙、丙、丁三人之中」
乙:√(誠實)「是丙沒有交」
丙:×(撒謊)「在甲和丁2人當中有1個人沒交作業」
丁:√(誠實)「乙說的是真的」
從丁和乙的說話來看,可以肯定的是:這4個人當中,就只有丙沒有交作業。答案都已經出來啦!下面我們檢驗一下其他兩人所說的話,看看有沒有矛盾,或者不符合邏輯的地方。經比較,可以驗證丙撒謊這個事實是符合邏輯的,但是甲是撒著謊說的「沒交作業的人在乙、丙、丁三人之中」的言外之意就是,跟假設「就只有丙沒有交作業」自相矛盾,假設不成立。
綜上所述:除了第二種情況的假設是符合邏輯以外,其他的那5種假設都是違背邏輯的,也就是說,根據第二種符合邏輯的推理,得出最終的答案:丁沒交作業!
邏輯推理案例10
最後一道鍛鍊一下你的邏輯推理能力,順便檢測一下自己的智商,這道題應該難不倒大多數人。
甲乙丙丁四個人,一個是老師,一個是銷售員,一個是工人,一個是老闆。
請問:根據下面4句話來判斷,每個人的職業都是什麼?
甲和乙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甲比丙年齡大。甲和丁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教師每天步行上班」和「甲和乙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可以推出:騎車上班的肯定不是教師,也就是說甲和乙肯定不是教師,教師只能是丙丁。甲和乙可能是銷售員,可能是工人,可能是老闆,但是考慮到是鄰居,而且是「一起」,可以細細分析一下,銷售員能和工人一起嗎?銷售員和老闆能一起嗎?工人和老闆能一起嗎?而且還是一起騎車?其實三種可能都會有,但是銷售員和工人一起騎車的可能性會更大,更符合常規的現象(不排除老闆也騎車)。
也就是說,甲和乙一個是銷售員,一個是工人。如果甲和乙,要麼是銷售員,要麼是工人,那麼老闆肯定是在丙和丁裡面找了。「甲和丁業餘練武術」,這句話可以第一印象得出,應該甲和丁應該是銷售員和老闆的關係了。因為教師要備課,哪有時間業餘練武術?工人每天忙到累死,哪有心情練武術?剩下的只有銷售員和老闆了。甲和丁誰最有可能是老闆?根據前面的推理,極有可能丁就是老闆,那麼很容易推出甲肯定就是銷售員,那麼也可推出丙極有可能是教師,剩下的乙就只能是工人了。
初步分析完了之後,我們來驗證一下,看看符不符合邏輯?絕對的事實就是:
甲:銷售員
乙:工人
丙:教師
丁:老闆
對比一下題目的條件:
銷售員和工人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說得過去)銷售員比教師年齡大。(也勉強說得過去)銷售員和老闆業餘練武術。(說得過去)教師每天步行上班。但,總感覺有點怪怪的。因為4個條件,只能得出「甲和乙肯定不是教師,教師只能是丙丁」,其他的沒一個是靠譜的。
為了更加準確性,這裡列舉了8種情況:列舉的情況,有點多,但為了不要錯過任何一個比較接近真實答案的話,還是全部列舉出來,再進行分析,看看是否合乎邏輯。
第1種:
甲:工人
乙:老闆
丙:教師
丁:銷售員
工人和老闆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老闆怎麼可能跟工人是鄰居呢?)工人比教師年齡大。工人和銷售員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老闆怎麼可能跟工人是鄰居呢?還一起騎車去上班?正常來說,不符合邏輯。
第2種:
甲:工人
乙:銷售員
丙:教師
丁:老闆
工人和銷售員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工人比教師年齡大。工人和老闆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工人和老闆業餘練武術,都說業餘了,肯定是時間充足啦,工人哪裡有時間?教師的空閒時間應該是最多的。所以,不符合邏輯。
第3種:
甲:銷售員
乙:工人
丙:教師
丁:老闆
銷售員和工人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銷售員比教師年齡大。銷售員和老闆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銷售員也挺忙,每天想這拜訪客戶,哪有時間練武術,就算是練武術,也頂多是個陪練,但但不是「業餘」,不符合邏輯。
第4種:
甲:老闆
乙:工人
丙:教師
丁:銷售員
老闆和工人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老闆比教師年齡大。老闆和銷售員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老闆跟工人是鄰居,不可否認,但一起騎車去上班,有點說不通,去上班可以,一起騎車就不符合邏輯,老闆應該是坐車的吧?不符合邏輯。
第5種:
甲:老闆
乙:銷售員
丙:教師
丁:工人
老闆和銷售員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老闆比教師年齡大。老闆和工人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這個也不符合邏輯,老闆坐車的概率大過騎車去上班。
第6種:
甲:銷售員
乙:老闆
丙:教師
丁:工人
銷售員和老闆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銷售員比教師年齡大。銷售員和工人業餘練武術。教書每天步行上班。這個也不符合邏輯,老闆坐車的概率大過騎車去上班。
第7種:
甲:工人
乙:老闆
丙:銷售員
丁:教師
工人和老闆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工人比銷售員年齡大。工人和教師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這個也不符合邏輯,老闆坐車的概率大過騎車去上班。
第8種:
甲:工人
乙:銷售員
丙:老闆
丁:教師
工人和銷售員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工人比老闆年齡大。工人和教師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工人沒有時間「業餘」,不符合邏輯。
第9種:
甲:銷售員
乙:工人
丙:老闆
丁:教師
銷售員和工人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銷售員比老闆年齡大。銷售員和教師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銷售員比老闆年齡大,說不通,是先有老闆才有銷售員,老闆年齡比銷售員大才比較符合邏輯。
第10種:
甲:老闆
乙:工人
丙:銷售員
丁:教師
老闆和工人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老闆比銷售員年齡大。老闆和教師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這個也不符合邏輯,老闆坐車的概率大過騎車去上班。
第11種:
甲:老闆
乙:銷售員
丙:工人
丁:教師
老闆和銷售員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老闆比工人年齡大。老闆和教師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這個也不符合邏輯,老闆坐車的概率大過騎車去上班。
第12種:
甲:銷售員
乙:老闆
丙:工人
丁:教師
銷售員和老闆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銷售員比工人年齡大。銷售員和教師業餘練武術。教師每天步行上班。這個也不符合邏輯,老闆坐車的概率大過騎車去上班。
咋一看,都不太符合邏輯,但真正的答案只有一個,是不是頭都有點暈了。別急,一個一個來分析。根據前面的分析,教師肯定是丙丁的其中一個,不是丙就是丁。
假設丙是教師,那麼條件中只出現跟丙有關的一句話「甲比丙年齡大」,也就是說工人、老闆、銷售員比教師年齡大,沒毛病。前面三個可以看得出,這個甲不管是跟乙也好,跟丁也罷,都有關聯。那麼,那個職業的年齡會比教師的年齡大呢?工人?銷售員?還是老闆?答案是:都有可能,不確定!
而且,年齡大的人可能是工人嗎?不大可能。工人要年輕力壯才有效率,那麼甲不大可能是工人,那麼是不是意味著說甲乙有可能是老闆和銷售員?我們把推理列舉一下:
教師只能是丙或者丁甲不可能是工人那麼就可以推出:甲乙當中只能是老闆、銷售員、工人,再加上甲不大可能是工人,那麼,甲有可能是老闆和銷售員。
老闆和銷售員那個年齡會比較大呢?很顯然是老闆。所以,基本可以確認:甲就是老闆。
剩下的乙,就有可能是銷售員和工人了。老闆跟工人或者跟銷售員是鄰居,也是有可能的,一起騎車去上班也是有可能的,還是不能確認乙的身份。
那麼看看「甲和丁業餘練武術」,老闆跟誰最有可能業餘練武術?滿足這樣的條件只有一個:時間多。除了教師和老師的業餘時間多外(教師每天步行上班,不是嫌時間多嗎?如果是趕時間的話,幹嘛步行?步行是最慢的,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業餘時間有點多!),還真找不出其他兩個(工人和銷售員)的業餘時間多。那麼是不是可以確認的是:丁就是教師。
甲是老闆。丁是教師。剩下的就只剩下工人和銷售員了,乙和丙還沒有確認關係。唯一能跟老闆搭得上鉤的,也只有是工人了,老闆和工人是鄰居,還一起騎車去上班,這個「一起」說明極有可能都是同一個單位。而工人的上司就是老闆,老闆的下屬就是工人,工人給老闆打工,所以老闆跟工人「一起」去上班,說得通。那麼基本可以確定的是:乙就是工人。剩下的就是:丙就是銷售員。
基本可以確認了:
甲是老闆。乙是工人。丙是銷售員。丁是教師。來回顧一下,比較一下,看看是否符合邏輯:
老闆和工人是鄰居,每天一起騎車去上班。(重點是「一起」、「去上班」)老闆比銷售員年齡大。(老闆創業,銷售員也還不知道在哪,正常理解,老闆應該比銷售員年齡大)老闆和教師業餘練武術。(重點在「業餘」,但這個「和」有點幹擾視線,「和」的意思是,老闆跟教師很熟嗎?與其說老闆跟教師很熟,不如說,老闆跟銷售員和工人都很熟,但問題是,老闆有業餘練武術,工人銷售員有業餘時間嗎?)教師每天步行上班。(教師每天步行上班,真嫌時間多,如果趕時間,步行是效率最低的、最慢的……只有一種可能,業餘時間多的概率比較多!)第十個案例,至今也還沒有比較正確的答案,看你們咯!
能邏輯推理「破案」10個到這裡,也只能說:你算得上是個天才,不管真假,起碼算是個人才。任何人此時此刻的心情都是一樣的:佩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