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過,在王家大院,「王是一個姓,姓是半個國,家是一個院,院是半座城」。王家大院的建築,有著「貴精而不貴麗,貴新奇大雅而不貴纖巧爛熳」的特徵。凝結著自然質樸、清新典雅、明麗簡潔的鄉土氣息。漫步在王家大院中,充分感受封建時代豪門大家的雄壯氣魄。
1
王家大院還是倍受關注的影視拍攝基地,近年來先後有《滄海桑田一百年》、《古鎮大河》、《關中往事》、《熬年》和《呂梁英雄傳》等十餘部電視連續劇在此拍攝。
王家大院位於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距離平遙古城35公裡。是清代民居建築的集大成者,被人們稱譽為「天上取樣人間造,雕藝精湛世上絕」。
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先後建成。建築規模宏大,擁有 「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別為「龍」、「鳳」、「龜」、「麟」、「虎」五瑞獸造型,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以上。
王家大院規模宏大,氣勢壯觀,裝飾精微,構思巧妙,散發出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據傳,王實有一天外出賣豆腐路見一老人病倒於草叢中,於是背回家尋醫問藥,悉心照料。老人病好後又留他小住休養。
有一天老人登上黃土高坡,發現靜升村的九溝聚風水吉相,而且似乎聽到鳳凰清音起伏不絕,認定這是塊風水寶地,就讓王實在此建房。
王實有些錢後就按老人之言在村西一棵老槐樹東側修建了兩座宅居。其子孫繼續擴建,成為後來的擁翠巷(人稱王家巷),就是今天王家大院之始。
明代是晉商馳騁天下的時代,也是王家大發展,由耕讀之家轉向商賈之家,成為巨商大賈的時代。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八世王可才在靜升村創辦「寶和樓」,王家的買賣因此越做越大。到明末天啟年間(1621—1627年),王氏家族已成一方富紳,人丁興旺,亦成為山西第一家族。
清朝建立,海內統一,為王氏家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會。這時,王家的「寶和樓」與「萬豐公」生意興隆,又有經營皮貨的「廣順號」等商號,並以王家醋坊為基礎製成「王家香醋」,創辦「德和源」「德和誠」兩家商號經營,還在薊州(今天津薊縣)開辦「廣順號」,經營絲綢、布料及皮貨,信譽卓著,名盛一時。
王家在富起來之後極為重視教育,辦學教育子孫及鄉人。從十五世王夢簡開始,或正途科考,或異途捐保,或祖德蔭襲,「功名磊落者代不乏人,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五十餘人」。從此由富商之家轉向商宦之家。康熙六十一年(1723年),年過七旬的王謙受奉旨以京畿富紳的身份參加「千叟宴」,並受御賜龍頭拐杖一把。
乾隆時期,王氏十五世王夢鵬兄弟、十六世王生炳兄弟、十七世王如璣兄弟、十八世王世泰兄弟,在直隸、山東各地開當鋪、辦錢莊,實現了家族財產滾雪球式的發展當時王家的經商範圍遍布於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直至閩粵沿海和雲貴高原。
道光之後,王氏家族在十八世、十九世之後走向衰落。
儘管也有短暫的復興及在歷史上值得注意的人物(從道光到光緒年間仍有31個進士、1個舉人),但總體走向衰亡。
其間的原因一是外部環境的變化,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都對王家的經商活動有不小的打擊。
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