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人白居易吟詩「莫怕秋無伴醉物,水蓮花盡木蓮花」,水蓮即水芙蓉,荷花,木蓮即木芙蓉,唐代大文學家韓愈對此早有認識:「新開寒露叢,遠比水間紅。豔色寧相妒?嘉名偶自同。」木芙蓉特點有三,《廣群芳譜》雲:「豔態偏臨水,幽姿獨拒霜。」即德在拒霜,美在照水,趣在弄色。唐代柳宗元詩云「清香晨風遠,縟彩寒露濃。瀟灑出人世,低昂多異容」。宋代蘇東坡詩云「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稻」。唐代詩人劉兼的《木芙蓉》詩更為出色:「素靈失律詐風流,強把芳非半載偷。是葉葳蕤霜照夜,此花爛漫火燒秋。謝蓮色淡爭堪種,陶菊香濃亦含羞。誰道金風能肅物,因何厚薄不相侔。」
芙蓉美在照水,王安石詠《木芙蓉》採用擬人化手法,將臨水芙蓉刻畫清新雋秀,充滿靈氣。「水邊無數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濃。正似美人初醉著,強抬青鏡欲妝慵慵,趣在弄色,最珍貴為三醉芙蓉,清晨白白色,中午變桃紅,晚上變大紅。白居易詩云「花芳膩似紅蓮朵,豔色鮮如紫牡丹」,「曉妝如玉暮如霞」。宋範大成以美人為喻:「冰明玉潤天然色,悽涼拼作西風客。斜日上妝檯,酒紅和困來。」
歷代文人墨客,有關芙蓉趣聞傳略盡多,萬古風流尉,芙蓉共遠香。湖南省黔陽縣黔城鎮有一座芙蓉樓,樓中芙蓉花一日變三種顏色,當地流傳這樣的故事,唐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謫貶龍標尉(即今黔陽縣),曾偕夫人一道,在樓前種白花芙蓉,所居之樓定名芙蓉樓。天寶十四年,安史起亂,王昌齡為避戰亂,回歸故裡,道出毫州,被刺史閭丘曉所殺,芙蓉樹修煉成仙的芙蓉仙子穿黃服前來弔孝。
後來王妻身亡,芙蓉仙子又著紅裝為之哀悼。後便有日變三色的芙蓉花。溫州州有一芙蓉鎮,盛產芙蓉,九月花盛,最妙者名為醉芙蓉,晨起白色,午後淡紅色,晚間深紅,產於甌江一帶,故甌江又名關蓉江。古代邛州有一種種「妖紅弄色絢池臺,一作匆匆一夜開」的弄色芙蓉,川廣又叫添色拒霜花,花開數日,花色多變,人稱文官花或照水芙蓉,湖南還傳說芙蓉原自胡勇來,相傳是胡勇老人為救落水少年身亡後變的。芙蓉城是成都的別稱,這是「後主常於羅城上遍植芙蓉,每年秋間,四十裡盡鋪錦鏽,高下相照」。
種類與品種
木芙蓉栽培品種較多,有花粉紅色,單瓣或重瓣為紅芙蓉和重瓣紅芙蓉,花白色單瓣或半重瓣的白芙蓉,花黃色的黃芙蓉。色瓣一半為銀白色,一半為粉紅色或紫色或紅白相間的鴛鴦芙蓉,花重瓣、多心組成的七星芙蓉,花重瓣,初開白色後變淡紅至深紅色的醉芙蓉。
同屬的還有美麗芙蓉(苞片較寬、卵形)、廬山芙蓉(葉片基部截形、苞片卵圓形)、山芙蓉(全株密被剛毛、產臺灣省)、木槿、糖木芙蓉為暖地樹種、喜陽光、略耐陰、喜肥沃溼潤而排水良好的葵及吊燈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