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事實上,男人也有扛不住的時候,也會流淚,只是大部分的時候,男人的淚水,在心中,不在臉上。
男人只會在兩個女人面前哭,一個是懂他的女人,一個是母親。
懂比愛更加深刻,唯有懂他的人,才不會嘲笑他。
徐志摩說:我懂你,像懂自己一樣深刻。很多人以為,懂他的人,是他的妻子,是身邊天天嘮叨的人,其實不一定,因為人與人相處太久了,就看到了彼此的缺點,就變成了天天發牢騷,而不能好好聊天,不能心有靈犀。
懂他的人,是知己,並且多半是異性知己。真正可以走進心靈深處的人,是因為彼此仰慕,隨時隨地聊天,無話不說。沒有任何事情需要隱瞞,也不需要顧及有什麼後果。
男人的日子很苦,特別是中年男人。但他必須堅強,不能在孩子面前流眼淚,不能在妻子身邊「抽泣」。一個家庭,男人要是垮了,大家都垮了,就像屋子的「頂梁柱」轟然倒塌。
有人給我講了一個故事,說他有一次喝醉了,叫了計程車,一上車就昏昏沉沉睡著了,直到師傅問他哪裡下車,才猛然醒來。醒來的時候,他淚流滿面,踉踉蹌蹌走出去,蹲在車邊,哭了很久。師傅也是一個男人,沒有打擾他,只是給他一張紙,說了一句「沒事的」。師傅不知道他為什麼哭泣,但師傅一定懂他,感受到了他內心的苦。
其實,多少男人,都是這個「講故事的人」,只是他們沒有「機會」哭,不敢哭。如果遇到懂他的人,得到了知己,哭幾次,也是人之常情。有人理解自己,哭了,過去了,就好了。憋太久,才會更痛苦。
母親在,他始終是一個孩子,哭了也有人心疼。
這個世上,真的對他好的人,沒有幾個。就是枕邊人,也許一會功夫就變心了,背叛了他。孩子都還小,作為父親的他,怎麼好意思哭給孩子看。同事、朋友、熟人、鄰居、同學……一個一個看過來,都是路過的人,談不上有什麼真交情。
唯有母親,從小把他養大,只要母親健在,他就是一個孩子。就像有一次遇到一位大伯,他都六十歲的人了,結果他自稱「大齡青年」,他說,父母都在,自己怎麼敢「變老」。
「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沒媽的孩子像根草」。不管男人有多大的本事,唯有回到母親的身邊,才更加安心。當然,父親也是愛他的人,但父親的愛,不會如母親那樣細膩,往往是「粗枝大葉」的。更何況,男人與男人之間,就像事業夥伴一樣,不會那麼貼心去交流。
老舍在《我的母親》中寫到: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
他是母親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留著一樣的血,有一樣的性格,習慣和性格都受到了母親的言傳身教。「知子莫若母」,母親是最心疼他的人,看到他那麼努力,在外工作那麼苦,小家庭那麼不容易,母親常常想著想著,也會「心碎」。
誰家的孩子不是孩子,即便最窮的母親,也恨不得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獻給孩子,就是棺材板的錢,都願意拿出去給他去創業。這樣的一份深情,做兒女的無以為報,想起來都有一種流淚的衝動。
他真的很累了,回到母親身邊,和母親嘮嘮嗑,也許母親不能再幫助他做什麼了,但那一聲「兒啊」,就勾起了人生最美好的回憶,任由淚水流過臉龐,有什麼關係呢?
母親在的地方,永遠都是最溫暖的港灣;被母親牽掛的男人,永遠是最幸福的男人。
「男兒有淚不輕彈」,不是男人沒有眼淚,而是沒有一個可以依靠的肩膀,沒有人懂他,流淚又有什麼用,不如收起眼淚,故作堅強。
劉德華唱過一首《男人哭吧不是罪》:再強的人也有權利去疲憊,微笑背後若只剩心碎,做人何必驚得那麼狼狽……希望每一個女人,都懂得男人,把不很結實的肩膀,借給身邊的男人靠一靠,讓他痛痛快快哭一次,別讓他委屈太久……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