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文 韓墨/圖
從大鬧天宮到黑貓警長,從米老鼠到藍精靈,從鐵臂阿童木到千與千尋……動畫為各年代的無數人帶來的感動是無限的,稱製作動畫是創造生命的藝術也不為過。7月18日,「生命的幻想——中外動畫藝術展」在何香凝美術館拉開帷幕,觀眾在欣賞中外經典動畫的同時,還可以從中找尋中國動畫的發展之路,如何用動畫講好中國故事,是主辦方希望追尋的答案,也是展覽相關研討會聚焦的主題。
△展覽現場
經典動畫與新時代動畫匯聚一堂
影視動畫作為一種新生的藝術形式,自1892年誕生以來的一個多世紀裡以驚人的速度不停發展,期間被創作出來的各種經典動畫角色那蓬勃生命卻不曾因為時光的流逝而削弱。動畫,現在已然成為了最重要的娛樂和藝術形式之一。
本次,何香凝美術館聯合暨南大學藝術學院等單位為觀眾帶來中外經典動畫代表作的創作手稿以及用最新科技呈現出來的新時代動畫,經典動畫包括了以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動畫、以迪士尼為代表的歐美經典動畫,以及以吉卜力工作室為代表的日本經典動畫;新時代動畫則集中展示了以平塔工作室、啊哈娛樂和小瘋映畫為代表的,互動性極強的國產動畫和VR遊戲。
展覽吸引了眾多動畫愛好者,一位觀眾告訴記者:「我是一個小孩媽媽,我們今天早上用了一個半小時從廣州過來,我是陪他追星的。他很喜歡《伍六七》和《博人傳》。」
當下的故事也是中國風
通過回顧經典優秀動畫作品的珍貴創作原稿,並直接感受新時代動畫帶來的感官衝擊,主辦方在18日上午舉辦的《講好我們的故事——中國動畫的生存與發展》中,邀請動畫導演、資深製片人、高校學者、動畫製作人等業內人士,共同探討中外動畫藝術的發展軌跡和未來方向。
2010年後,中國動畫的發展明顯呈現出新的風貌,一批年輕的動畫公司和動畫藝術家逐漸嶄露頭角,越來越多的風格化動畫作品出現在觀眾視野。本次展覽中展出的平塔工作室的《大聖歸來》、《小門神》等長片都是近幾年的現象級電影。上海啊哈娛樂和小瘋映畫聯合製作的《伍六七》則是新媒體網絡原創動畫的代表。這些新生代作品不僅緊緊抓住了中國自身文化歷史的特徵要素,同時也把握住了當下的時代精神。中國的動畫藝術已經開始慢慢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向世界展現出中國文化的新想像。
在回顧中國動畫曲折的發展歷程的同時,與會專家聚焦當代動畫創作,深圳第一代動畫人、動畫導演陳西峰和暨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李學武都強調,推動中國動畫的發展永遠離不開創作的核心,陳西峰說,現在中國的創作仍然處在一個低水平,上升空間很大。作為動畫創作者,《伍六七》的作者何小瘋和職業動畫人黃成希都非常關注「什麼是中國風」的問題,何小瘋認為,並不是只有復古才是中國風,當下的也是中國風。黃成希說:「不用太執著於一定是講傳統中國的故事,現在就是一個文化交融的時代,只要保持自己的初心,還有本生環境生長出來的思考方式,就能給世界觀眾提供我們講述故事的視角。」
資深動畫製片人、深圳市文聯電影家協會理事許翎也表示贊同,在談到商業與藝術的時候,她說,不要太刻意區分是商業還是非商業,最重要不是形式而是內容。故事是最重要的,要打動人。如果故事不能打動人,無論是長、短、商業、藝術,我覺得它不是一個好的創作。三位動畫人做的都是發生在身邊的故事,是最接地氣的。如果你講的故事是古代的,但跟現在沒有連結,觀眾是很難產生共情的。不能共情,這個東西就不能打動觀眾。
同時,許翎也強調動畫的延展性,「我這幾年研究作為IP怎麼和其他業界進行結合。動畫人可以更多的考慮怎樣跨界合作。不是說這部電影演完了就沒有了,要思考怎麼做可持續的傳播。這一點迪士尼做的最好,日本稍微弱一點。往往商業上的收益能夠更好的反哺動畫。如果商業能夠有好的回報,對於動畫的創作就有更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