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未解之謎:宇宙起源、天文單位光年與秒差距、衛星

2020-11-26 芝姐談歷史

星雲說是為解決太陽系誕生問題而提出的學說。由於該學說提出最早,所以在當代天文學上也最受重視。最初的星雲說是在8世紀下半葉,分別由德國哲學家康德和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提出來的,他們都認為太陽系是由一團星雲物質通過萬有引力等自然規律作用而逐漸形成的,先形成的是太陽,然後剩餘的星雲物質進一步收縮演化形成行星。人們一般稱之為「康德一拉普拉斯星雲說」現代觀測事實證明,恆星是由星雲形成的。太陽系的形成在宇宙中並不是一個獨特的、偶然的現象,而是普遍的、必然的結果。

20世紀0年代以後,出現了逐漸完善的「現代星雲說」。關於星雲具體演化方面,現代星雲說有一種觀點認為:形成太陽系的是銀河系裡密度較大的星雲。這塊星雲繞銀河系的中心旋轉著。當它通過旋臂時受到壓縮,密度增大。達到一定密度時,星雲就在自身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收縮。收縮過程中,使星雲中央部分內部增溫,後形成原始太陽當原始太陽中心溫度達到700萬℃時,氫聚變為氦的熱核反應點火,於是,現代太陽便真正誕生了。由於星雲體積縮小,因而自轉加快,離心力增大,逐漸在赤道面附近形成一個星雲盤,最後演化為行星和其他小天體。

總之,在人們已能用星雲說較詳細地描述太陽系的起源過程,但有很多具體問題仍未能很好地解決,還有待完善和充實。1929年,天文學家哈勃的發現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所有的河外星系都在離我們遠去,即宇宙在高速地膨脹著。這一發現促使一些天文學家想到:既然宇宙在膨脹,那麼就可能有一個膨脹的起點。天文學家勒梅特認為,現在的宇宙是由一個「原始原子」爆炸而成的這是大爆炸說的前身。美國天文學家伽莫夫接受並發展了勒梅特的思想,於1948年正式提出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學說。伽莫夫認為,宙最初是個溫度極高、密度極大、由最基本粒子組成的「原始火球」。

根據現代物理學,這個火球必定迅速膨脹,它的演化過程好像一次巨大的爆發。由於迅速膨脹,宇宙密度和溫度不斷降低,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一些化學元素,然後形成由原子分子構成的氣體物質;氣體物質又逐漸凝聚成星雲,最後從星雲中逐漸產生各種天體,成為現在的宇宙。1965年宇宙背景輻射的發現,更加有力地支持了大爆炸說,而且與其他宇宙學說相比,它能更多、更好地解釋宇宙觀測到的事實,因此大爆炸說愈來愈顯示出生命力,是最有影響、最有希望的一種宇宙學說。天文單位光年與秒差距天體之間的距離十分遙遠。

相較於廣闊的宇宙空間,「米」或「千米」都不適「」用,天文學家必須找一個合適的長度單位。對於太陽系,天文學家用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平均距離做單位,叫作「天文單位」。1文單位等於149597870千米,約等於1.5億千米。它適用於度量太陽系內行星之間的距離。對於太陽系以外的恆星、星系的距離測量,天文學家又定義了一個長度單位光年,指光在一年時間中「行走」的距離。由於真空中的光速恆定,為每秒30萬千米,所以1光年就等於9460730472580800米,約為9.46萬億千米。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為半人馬座比鄰星,與太陽相距4.22光年。

另外天文學家還使用一種更大的長度單位「量天尺」—「秒差距」。1秒差距約等於3.26光年。宇宙中的三洞◎黑洞黑洞是廣義相對論所預言的一種天體。其邊界是一個封閉的視界面,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外來物質能進入視界,而視界內的物質卻不能逃逸出去,連光線也不例外。因此,遠處的觀測者無法看到來自黑洞內部的輻射,黑洞就不能被人類直接觀測到,所以稱之為黑洞。黑洞理論認為當一個恆星或星系核燃盡所有的燃料後,會在引力作用下坍縮,當它的半徑小到一個特定值(天文學上叫「史瓦西半徑」),體積趨向於零而密度趨向於無窮大,會形成黑洞。

目前,黑洞尚未被最終確認,但在恆星層次和星系的核心已觀測到一些可能是黑洞的候選天體。人們相信,黑洞存在於所有大尺度範圍中。◎白洞白洞是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種奇異天體。與黑洞相反,白洞只能向外輸出物質和能量,而不能吸收外部物質和能量。因此,白洞可以向外部區域提供物質和能量,但不能吸收外部區域的任何物質和輻射。由於具有和「黑」洞完全相反的性質,所以叫作「白」洞。簡單來說,白洞就是時間呈現反轉的黑洞,進入黑洞的物質,最後應該會從白洞出來,出現在另外一個宇宙。白洞也是一個強引力源,其外部引力性質與黑洞相同。白洞可以把它周圍的物質吸積到邊界上形成物質層。

白洞還只是作為解釋一些高能天體(如類星體現象的一種假說,尚未被觀測證實。◎空洞在天文學裡,空洞指的是絲狀結構之間的空間,空洞與絲狀結構一起是宇宙組成中的最大尺度的結構。空洞中物質相對稀少只包含很少或完全不包含任何星系。以星系的密度衡量,它們只及正常空間密度的1/25,但其空間尺寸可大到幾億光年。對於其中缺乏超星系團的大型空洞,通常被稱為超級空洞或超空洞。空洞是宇宙中星系分布不均勻的一大實例。衛星衛星是指按一定軌道繞行星運行的天體,本身不能發光,可反射恆星的光芒而發亮。

月球就是地球的衛星。但除了月球,他衛星的反射光都非常微弱。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衛星猶如行星的衛士,不停地繞行星運動。與行星一樣,衛星也繞著自己的自轉軸做自轉運動。幾乎所有衛星都是同步自轉,即自轉周期與公轉周期相同。目前,太陽系內已發現158顆衛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衛星繞轉。大的衛星通常為球形,小的有不規則形狀。最大的衛星是木衛三,半徑達2631千米;最小的衛星如火衛二,半徑僅幾千米。絕大多數衛星表面都有眾多的環形山或隕星坑。現在確知存在大氣的衛星有顆:土衛六、木衛一、木衛三、海衛一。「旅行者2號」還發現海衛一有磁場,突破了衛星不可能有磁場的界限。

相關焦點

  • 天文單位,光年,秒差距,我們最遠只航行了30個天文單位
    就像一根槓桿 兩邊重力相同的時候 物體就會保持相對靜止 3.宇宙速度是指物體達到11.2千米/秒的運動速度時能擺脫地球引力束縛的一種速度。在擺脫地球束縛的過程中,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它並不是直線飛離地球,而是按曲線飛行。脫離地球引力後在太陽引力作用下繞太運行。
  • 世界3大未解之謎:生命起源、地球內核、宇宙之謎
    對於如今的人類而言,未解之謎是越來越多。尤其是那些「終極拷問」,比如:起源之謎,就包括了人類起源,生命起源以及宇宙起源。再比如:我們無法探索地球內部結構,對於我們而言地球內部結構也如同謎一樣,還有宇宙未來的演化之謎,為什麼宇宙會如此浩瀚?
  • 天文單位除了光年還有什麼?為什麼要用光年做天文學的單位?
    宇宙的奧秘無窮無盡,有待人類探索的地方太多太多。我們知道,宇宙浩瀚而遙遠,那天文上怎麼表示這麼遠的距離呢?答案就是光年為天文單位,所謂的光年,就是指在真空中光一年所走的路程,1光年大約是10萬億公裡。雖然看起1光年所表示的距離很遠很遠,但其實對比浩瀚的宇宙而言,1光年也是微乎其微。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光年不是表示速度,而是距離單位。
  • 天文學長度單位中最古老,最標準的距離單位——秒差距
    提到星體與星體的距離,我們通常都用「光年」這個單位來描述,可宇宙那麼浩瀚,只用光年來描述距離簡直太抽象了,其實宇宙中常用的距離單位並不是只有光年。光年只是讓人們更好的理解「遙遠」的含義,因為光都要走一年的路程,這在人的腦海裡是可以想像的非常遠,可實際數據上通常使用「天文單位」和「秒差距」兩個單位來描述詳細距離。
  • 天文小科普:光年——天文學的距離測量單位
    舉個例子,地球和它最近的衛星,月亮之間的距離約有385 000公裡。而太陽距離我們1.5億公裡,我們和最近的恆星比鄰星距離大約40萬億公裡。天文學中常用的距離單位是光年。光年是光在一年內所行走過的距離,即9,460,730,472,581公裡,約10萬億公裡。這個距離單位不是一夜之間產生的。首先要測量出光的速度,才能確定它在一年所傳播的距離。在1676年之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光會瞬間從一個點移動到另一個點。
  • 關於宇宙的10大未解之謎 人類解開其一,或可成為超級文明
    關於宇宙的10大未解之謎 人類解開其一,或可成為超級文明 宇宙浩瀚無邊又神秘莫測,雖然人類目前所能探測到的宇宙範圍,已經有930億光年,但是,很多人都表示,這極有可能只是宇宙中的一個小角落,比方說,我們之所以找不到外星人,或許他們都生活在930億光年之外,
  • 關於宇宙的10大未解之謎,人類任解其一,或可成為超級文明
    經過多年來的探索,科學家們總結了宇宙中至今找不到任何線索的10大未解之謎,有人推測,人類未來如果可以揭開任一謎題,或許都可以迎來文明的大躍進,成為宇宙中的超級文明。那麼,宇宙10大未解之謎都有哪些呢?第一個未解之謎:宇宙的起源之謎。
  • 世界未解之謎(宇宙之謎):宇宙到底有幾個
    在該理論所提供的模型中,宇宙共有十一維空間,其中六維因繞成微小絲狀而可忽略不計。宇宙在大爆炸之前的「和平年代」裡是由兩個四維平面構成的,其中一個平面是我們今天的宇宙,另外一個是「隱藏」的宇宙。這一「隱藏」宇宙隨機波動,漸漸發生形變並接近我們的宇宙。它「濺」入我們的宇宙時,撞擊引起了大爆炸,那些能量在大爆炸中轉化為現在宇宙的物質和能量。我們的宇宙和一個「隱藏」的宇宙共同「鑲嵌」在「五維空間」中。
  • 十大宇宙未解之謎,個個真實存在,科學家至今都無法給出答案
    十大宇宙未解之謎,個個真實存在,科學家至今都無法給出答案。10.月球的起源仍然是個謎即便人類已經準備開拓火星,科學家們仍不能確定月球是如何形成的。雖然對於月球的形成曾有過一些假設,但沒有一個是100%準確的。
  • 什麼是天文單位,一個天文單位是多遠?
    天文學研究的範圍堪稱是全人類所有學科裡最大的,因而也產生許多「大」單位,平常人熟知的天文學單位只有「光年」,但宇宙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光年的距離迫使天文學家採用了古老的
  • 世界未解之謎(宇宙之謎):宇宙末日會不會來臨
    ,不是用百萬年,而是用億年為單位。世界未解之謎大全集 (典藏經典)世界未解之謎:宇宙之謎世界未解之謎(宇宙之謎):宇宙的誕生世界未解之謎(宇宙之謎):尋找宇宙中心世界未解之謎(宇宙之謎):宇宙為什麼在不斷地膨脹
  • 光年是什麼單位,一光年等於多少米?
    很多人會因為光年中有個年字而誤以為它為時間單位的一個,光年是什麼單位呢,其實光年在地球並行不通,它是宇宙中衡量距離的單位
  • 光年是怎麼來的?還有比光年更大的單位嗎?科學家:有,而且更準
    科學家:有,而且更準在探索無邊無際的宇宙時,人類能夠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對於廣闊無邊的宇宙來說,人類甚至連塵埃都算不上,所以人類在地球用來計量距離的單位用在宇宙的探索中就會非常的不方便,要記錄一個天體與地球的距離太陽系內還能用千米來表示,但是太陽系外的就需要使用光年來進行計算,否則就會是非常龐大的數據。那麼,光年一詞是怎麼來的呢?還有更大的距離單位嗎?
  • 隱匿的宇宙:用基本粒子解開宇宙之謎
    雖然這個問題要耗費我們一生的時間去回答,但同時,我們也對這樣更為本源的問題產生了興趣:「宇宙是如何誕生的?我們為何處在這個宇宙之中?宇宙今後將何去何從?」在自然科學還未發展的時代,這可是哲學家們思考的問題!人類對此思索了幾千年,但仍存在許多未解之謎。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宇宙之初始印象——該用什麼樣的語言以及如何來描述宇宙?」
  • 你知道光年是什麼單位嗎 光年是時間還是長度
    導語:因為光年看起來像是和年份有關,所以多數人都是人為該單位是用來表示時間的,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你知道光年是什麼單位嗎?也有的人說光年不是時間單位,而是長度單位,那麼,到底光年是時間還是長度單位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
  • 世界未解三大之謎,持續引發學界及大眾熱議,這究竟是什麼?
    傳言世界上有三大未解之謎,一是人體之謎,二是地球內核之謎,三是宇宙之謎客觀來講,其實這只是某領域的一家之言——畢竟人類的未解之謎豈止有這三個,但是抽其本質可以將其概括成起源之謎,地球結構之謎,以及宇宙演化之謎。
  • 一個人花一生時間可以走完一光年嗎?科學家給出答案
    光年,也就是光在真空環境下直線傳播一年的距離,是一個長度單位,但是常被人們誤以為是時間單位。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並不常用「光年」來表示一個物體與另外一個物體之間的距離,往往我們在測量宇宙天體間距離的時候才會使用。那麼一光年等於多少米?
  • 世界未解之謎(宇宙之謎):宇宙中究竟有多少個星系
    宇宙中無數的恆星不是均勻分布在宇宙中,而總是聚集成星系——就像是人們總是聚集在城鎮,而且星系之間空曠遼遠。銀河系再大,也只不過是宇宙中約1000億個星系之一。雖然每個星系都由至少上百萬顆恆星組成,但它們距離地球太遙遠,以至於我們看到它們的光都很微弱。一個普通的望遠鏡就可以讓我們看到數十個星系;一架更好的天文望遠鏡能夠讓我們看到看到更多星系,甚至可以看到幾個遙遠星系中的恆星。仙女座星系是距離銀河系最近的星系,天氣晴好時,我們甚至不需要望遠鏡就能看到它。
  • 常說的一個天文單位是什麼意思?
    經常聽說天文單位,但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天文單位是幹什麼用的!其實這是一個長度單位,表示的是日地之間的平均距離1.5億千米!但在更遠的距離上,天文單位就不夠了,比如距離最近的恆星約252286天文單位!是不是有點暈?因此更大的尺度上就是以光年來表示了!也就是光走一年所經過的距離!
  • 一角秒很小,天文學家卻用它發明了最大的長度單位,比光年大幾倍
    那麼光年就是最大的天文長度單位了嗎,不是的,在天文學中還有一個長度單位比光年還大,它就是秒差距了。天文學家們將這種方法應用到了天文學中就可以計算出遙遠恆星的距離了,他們以地球公轉軌道的平均半徑(一個天文單位)為底邊,將所對應的三角形內角稱為視差,當這個角的大小為1秒(1角秒)時,這個三角形的一條邊的長度(地球到這個恆星的距離)就稱為1秒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