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芯微電子 發表於 2020-11-21 10:21:06
RS485總線是一種使用平衡發送,差分接收實現通訊的通用串口通信總線,由於其具有抗共模幹擾能力強、成本低、抗噪能力強、傳輸距離遠、傳輸速率高、可連接多達256個收發器等優點,廣泛應用於工業智能儀表,通訊設備等各個領域。
RS485電路可以分為非隔離型和隔離型。隔離型電路是在非隔離型電路的基礎上增加隔離性能,使得電路具有更強的抗幹擾性和系統穩定性。
當485通信接口外部節點連接高壓時,極易損壞後端電路,甚至可能會在使用端產生觸電;
當485通信節點距離太遠時,每個節點的參考地都接本地的大地,當兩端大地之間存在較大的壓差時,地電勢會以共模電壓的方式疊加在信號線上,從而有可能超出埠可承受的共模電壓範圍,影響正常通信,甚至會損壞後端電路
當距離較遠的485通信節點之間的地平面利用線纜進行連接時(如485屏蔽電纜),地線會和大地形成地環路,該環路會耦合外部共模噪聲,並產生地環路電流,可能會導致整個電路系統失效。
1.利用光耦隔離實現485隔離
最早的隔離器件為光耦隔離器。在基於CMOS的數字隔離器出現以前,市面上所有的隔離器件均為光耦隔離器件。傳統使用三個光耦實現485隔離電路
基於光耦隔離的485隔離電路
2.利用光耦+數字隔離實現485電路隔離
由於普通的光耦隔離晶片只能適用於通訊速率較低的情況,那麼在高速信號傳輸電路中,485使能信號可繼續使用光耦隔離器件對進行隔離,而數據信號通路則可使用高速數字隔離晶片實現。相較於傳統光耦電路,系統傳輸速率提高,且降低了系統複雜度。下圖為利用光耦隔離和數字隔離共同實現的485隔離電路
基於光耦隔離和數字隔離的485隔離電路
3.利用數字隔離器實現485電路隔離
只要有光耦隔離存在,就會有使用壽命短、抗共模能力弱、功耗高等缺點,仍極大的限制電路使用場景,而隔離電路全部使用數字隔離器能很好的避免這些問題。下面是使用全數字隔離晶片實現的485隔離電路。
基於數字隔離的485隔離電路
4.集數字隔離器與485收發器於一體的晶片實現485電路隔離
相較於上述三種利用複雜外圍電路實現485電路隔離的方案,使用NSi8308x系列和ISO3082等晶片僅需單顆晶片即可實現485隔離,並且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穩定性。
集成式485隔離電路
主要指標對比
PCB面積對比
雖然隔離能有效抑制高共模電壓,但總線上還可能存在浪湧、雷擊及短路等問題存在,所以在EMC等級要求比較高的系統中,需要在總線上再採取一定的保護措施。NSi8308x的總線接口具有±16kV的系統級接觸放電ESD保護能力。跨越隔離帶的浪湧能力能夠達到+-8kV。具有失效保護電路,當接收器輸入開路、短路或者總線空閒時,接收器將輸出邏輯高電平。如果有更高的EMC保護需求,也可以通過增加外圍電路來提高。給你介紹一種以NSi83085為例實現更高的 485EMC保護電路的方法。下圖以NSi83085為例介紹一種實現485 EMC保護電路的方法。
圖6 485 EMC保護電路
NSi8308x具有內部失效保護電路,當接收器輸入開路或短路、或者掛在終端匹配總線上的所有發送器都禁用時,接收器將輸出邏輯高電平;此外,/RE及DE引腳有內置下拉電阻,D引腳有內置上拉電阻。因此,在所有輸入引腳及總線上無需加任何上下拉電阻即可保證發送、接收狀態確定。在A、B總線之間加一個120Ω電阻用以終端阻抗匹配,只有通訊距離較長的系統中的第一個節點和最後一個節點才會加這個匹配電阻。
當外部瞬態大電壓/電流信號(如雷擊)感應到A、B線上時,先經過保險絲,防止當RS-485總線與電源線搭短路時燒掉後續電路;然後用氣體放電管(GDT)進行初級防護,將高壓信號降低到1kV以下,通常GDT可以承受10kA(8x20us)浪湧衝擊;然後TVS作為二級保護,將總線電平鉗制到7.5V以下。由於GDT響應時間較長,在一級防護和二級防護之間需再加TBU器件,以限制GDT未響應時會有過流信號燒壞TVS管。通常,對於4kV以下過電壓,可以省去初級保護GDT,單用TVS就能實現浪湧保護的要求。
隔離型485電路可有效將系統中高壓區域與安全區域隔離,以保證設備及人身安全;並斷開長距離傳輸信號的地迴路,以避免地環路和共模信號的影響,因而越來越多的應用於485系統中。
納芯微電子的半雙工隔離RS-485晶片NSi83085及全雙工隔離RS-485晶片NSi83086具有高可靠性、高隔離耐壓、高共模抗擾、以及高集成度的特點,其能夠承受較為複雜的EMC環境,如ESD、EFT、浪湧等;隔離耐壓值可達到符合UL1577標準的5kVrms,CMTI達到150kV/us;內部集成了數字隔離和RS-485驅動兩種功能設計,可大幅簡化系統設計複雜度,並減少系統PCB的面積,是實現485隔離的最佳選擇。
責任編輯人:CC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