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山,在西寧市湟源縣西南。地接海南州共和縣、貴德縣,海拔4898米,為西寧境內最高的一座山,也是環青海湖最高山峰之一,距西寧80公裡。
站在日月山下,遠眺野牛山,其形如一尊頂天接地的大佛。通體蔚藍如玉,獨自在荒野上端坐修禪,沉思萬年,似帶著幾多的神秘!
在藏族傳說中,山神是一位既美豔,又威猛的女神
漢代以前,湟源為羌人聚居地。漢民族進入湟源後,發現此山野犛牛很多,便稱它為野牛山。但海南、黃南、青海湖周圍的蒙古族、藏族群眾叫此山為「阿媽梭日格」,即「大家的媽媽」。這個奇怪的稱謂卻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淵源。
蒙古族、藏族崇拜大山,歷史悠久。先民們以豐富的想像和思維感悟自然,給大山賦予智慧、靈氣和權威。將大山視為神,既求降災又望賜福。於是,野牛山便成為了安多藏區眾多神山之一。但這座巍峨的神山有著獨特的稟賦。青海著名的神山,如阿尼瑪卿雪山的主神都是男神。唯獨「阿媽梭日格」的山神是一位美豔威猛的女神。住在山下的華熱老人講:「阿媽梭日格的肌膚像雪山一樣潔白,臉如才開的蓮花一樣鮮活。五彩之雲託著那飄動的長髮,秋風一樣明澈的眼波中,流動著吉祥的威嚴。右手執一面由青海湖幻化而成的藍色寶鏡,鏡心有一巨眼即為海心山的法象,能看透天地萬物,善惡美醜。左手執利劍,刃含風雷閃電,騎一頭蹄踏萬頃波濤的白色野犛牛。這位女神庇蔭著青海湖方圓數千裡的人民。所以就成了環湖群眾的山神———大家的媽媽。
每年的農曆7月22日,是環湖傳統的祭山神日。各族群眾盛裝結伴,前來祭山和轉山。在山頂古老的大敖包前,獻上哈達、果酒及各種祭品,並在四邊木柵上掛起鏡子、手飾等女性用品,煨起桑煙、放風馬,繞敖包誦經,祈禱「大家的媽媽」更加美豔,光照天地。當無數風馬在桑煙中飄飄而飛時,祭山者共同高呼:「阿媽梭日格阿加洛洛!」其意是大家的媽媽必將戰勝一切妖魔鬼怪。
《漢書》中曾將野牛山記為崑崙
《漢書·地理志》是中外史學界公認的一部信史。記有:「舍城郡臨羌縣有崑崙山。」又記:「臨羌西北至塞外,有西王母石室、仙海、鹽池。」細讀此條,不難現,漢代學者所指的西王母石室在今湟源境內,即今日的宗家溝石窟群,而王母石室與野牛山遙遙相望。西漢在湟源地區設臨羌縣,漢王朝的勢力已伸入河湟中心地域,使從前只有耳聞的崑崙山,有了目睹的機會。於是將臨羌境內最高峰野牛山定為了崑崙山。古籍《沙州記》載:「沙州(今貴德、貴南東北,青海湖)一帶有大山。羌胡父老傳云為西王母樗蒲山。」按方位求之,樗蒲山正是野牛山,也就是漢時的崑崙山。
樗蒲為古代的一種遊戲,玩法如今日的藏棋。西王母樗蒲山,即西王母下棋之山。據說在野牛山中部的一道高崗上,散落著一些方形巨石,縱橫成陣。當地藏族老人們說,這些巨石是阿媽梭日格與阿尼瑪卿山神下「密芒棋」時「留下的棋子」。「密芒」興於吐蕃時期。《舊唐書·吐蕃傳》記:吐蕃貴族「喜,圍棋陸博。」藏學家角巴東主先生考證,這圍棋即為密芒棋。最早為王室宮廷的遊戲,也是王室決定軍國大事時佔卜用具,常以對弈之輸贏定事之取捨。後來逐漸流入民間,成為藏族群眾十分喜愛的一種遊戲。
野牛山上相傳是棋子的那些巨石,參差錯落,大的足有半棟樓房,小的也有牛羊大。以此為棋子者,必有移山填海的神力。傳說阿媽梭日格約阿尼瑪卿山神下「密芒」。山神應約而來,跨下一匹白色駿馬,蹄踏四朵白色祥雲,從藍天中降落。山神穿白色胸甲,披銀色鬥篷,鬥篷上綴八寶之珍,右手執一丈八長矛,左手託著一隻裝滿各種寶貝的法器。左肩搭一個用禿鷹皮羽做成的口袋,內裝八部密宗之法器。山神將長矛插在野牛山頂,以矛之投影定時,兩位山神下棋三盤。青海湖三盈三祜,最終下成了平手。據說野牛山頂敖包之下,有一百丈石坑,就是當年插矛的遺蹟。
清代藏族大學者松巴益希活佛,在其著述中提出,古代青海湖神是一女神,名叫「赤雪潔姆」,意為「萬帳王母」。法力無邊,名貫雪域淨土。這赤雪潔姆即為西王母,也就是阿媽梭日格,也只有赤雪潔姆才能擔得起「大家的媽媽」這樣一個神聖的稱呼。
原始生態珍貴 人文地理資源獨特
夏日,我們一行去野牛山作田野調查。山的四周為蒼茫的原野,緩坡向上延伸,無窮茅草鋪滿天涯。到山之腰,驟然陡峭,奇峰突起,似城堡連環,如古塔靜立,自然老人的大手筆,叫人目不暇接。大片的金露梅、銀露梅把山體裝點得色彩斑斕,如詩如畫。灌木林和草叢中,有無數山雞、山鳥在盡情地鳴唱,此起彼伏,其聲如陣陣天樂,令人心醉神迷。山之陰,冰雪百丈,盛夏不消,似瓊樓玉宇。時見山泉,有的點點滴滴,如珠如淚,有的噴湧而出,如白練閃爍,順溝而下,相互匯合由細而巨,終於形成大小十多條河流。北流者為古羌水,今名藥水,注入湟水。山南諸水匯成重龍河流入黃河。其西之水即為著名的倒淌河入青海湖。一座山成為三大地域源頭活水的發源地,實屬罕見。
「欲窮大地三千裡,須上高峰八百盤」。當我們終於登上了絕頂時,無限風光,奔來眼底。南望黃河如一條柔美的飄帶,在萬山叢中,無語東去,時隱時現。西北的天幕中影影綽綽地懸浮著一片三角形的白雲,紋絲不動。經嚮導指點,方知那便是阿尼瑪卿雪山之頂。回首北望,青海湖似一個巨大的寶藍色玉珠,盛在無邊的翡翠盤中,如處子明眸,楚楚動人,是那樣的空潔純真。此情此景,頓使人的心靈受到極大震撼。
下山道上,路經懸崖。崖頂有碎石譁譁滾下,原來是幾隻石羊在絕壁上奔跑。嚮導說,此山以前石羊很多,生活困難時被打光了。這幾年縣上加強了保護,石羊又多起來了。「草豹子」也見過好幾次。他說的「草豹子」就是大名鼎鼎的雪豹。《丹噶爾廳志》「載:南山多艾葉豹」,說得就是野牛山的雪豹。雪豹與石羊是吃與被吃的老搭檔。石羊多的地方,就有雪豹出沒。野牛山有雪豹,這可是個好消息。誰知還有更好的消息,嚮導說,山下有「灘黃羊」,牧民楊林還救過一隻「灘黃羊」的命。
灘黃羊就是青海獨有的珍奇動物普氏原羚。目前只有在青海湖北布哈河口一帶,生息著300多隻,是全世界僅存的珍稀物種!野牛山下有普氏原羚,如此重大的生態信息,不可不查。於是我們在湟源縣委李國權部長的陪同下,造訪了牧民楊林。
楊林是位藏族小夥子,他的房子和羊圈扎在尕恰莫多草原上,房前是一片廣大的草場。他的房子和羊圈由清一色的白石疊成,古樸簡陋。走進他的家,你就進入了古羌人的居所。
楊林說,2005年秋天的傍晚,他坐在圍牆上,看著羊群在房前的小河中吃水。突然發現遠處的草原上,一隻狼緊追著一隻灘黃羊,那是狼從灘黃羊群中隔出的一隻單羊。灘黃羊以Z字形路線,如飛般地逃跑,但狼還是漸漸逼近了它。那灘黃羊一個急轉彎,直奔楊林而來,從楊林身傍竄入了羊圈。嚇了一跳的楊林下得牆來,拾了兩個滿把石以防不測。那狼在離他五十多步的地方停了下來,呲牙咧嘴地盯著他,欲進又止。人狼相持了幾分鐘,狼知難而退,極不情願地跑走了。楊林也沒驚動那隻灘黃羊,太陽落山後,灘黃羊才從他的羊圈中跳出去了。楊林說得極平淡,並說:「不是我救了灘黃羊的命,是它到我的羊圈中避了一會難。」
這裡的牧民對灘黃羊和藏原羚即黃羊分得很清,不會弄錯。再說,藏原羚不會在野牛山下的環境中生息。在與楊林閒聊時,又來了一位叫安如山的牧民,他曾在放羊時撿到一個灘黃羊的帶角頭骨。拿來一看,果然是普氏原羚的角。在青海湖東南的野牛山下也有這種珍貴的物種,是我們這次調查的一個重大收穫。
神奇的野牛山,保持了完整的原始生態體系,難能可貴。是大自然賜給西寧人的一份厚禮,也是一份特色獨具的人文地理資源。在全國的省會城市中擁有如此資源者,怕再找不出第二家了。
現在湟源縣委、縣政府,根據省委建成「旅遊名省」「生態立省」的指示精神,正在積極策劃將野牛山開發為祭山節、登山、探險、滑雪及生態旅遊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