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去了國外,無論你多有錢,都沒有「人上人」的感覺,於是有人在抖音上作出回答:說國外壓根就沒有「人上人」的概念,因為他們打小就沒有被灌輸進這樣一個奇葩的詞語,這是俺們的「國粹」,究其原因,是我們人口眾多、資源有限,於是能成功搶奪並擁有者,被稱之為「人上人」——而做「人上人」最過癮的地方,就是在傲慢顯赫中,得到別人的膜拜與豔羨。
所以,在我們求學途中,「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的尊尊教誨一直跟隨著我們,這也是一句穿越古今的最鏗鏘有力、鞭策人心的勵志教導。因為這句話,古代有「頭懸梁、錐刺股」、「映雪捉螢」等故事,現今則出現不但自己要努力,還得搭上全家的財力、物力,社會人脈的大比拼等等。顯然,我麼教育的目的並非成就自己或者獲得愉悅,而是努力進入某個階層。這個階層眾望所歸,是人上人的階層。
在我國,但凡那些音樂碩士送外賣、北大畢業生賣豬肉等等現象,皆獲得大眾的一片唏噓。而「吃得苦中苦,方做人上人」的教育詞彙,本身就有著豪邁悲壯的意味:終有一天,你們看吧,我會站在高高的雲霓之上,看著你們掙扎的芸芸眾生!我會獲得豐富的回報!
於是,就有了這樣一個疑問——做了「人上人」之後,你究竟想幹嘛?
中國著名的「衣錦還鄉」估計是專門針對「人上人」最基本的構想,而最著名的衣錦還鄉,非明萬曆首輔張居正莫屬:據記載,張居正返鄉奔喪,所乘轎子由三十二個轎夫抬著,轎內客臥套間、一廚一衛,兩名小僮在內侍候,浩浩蕩蕩、銅鑼聲聲,百姓遠遠眺望,奔走相告,而不得觸及。
當然還有「伆滿床」郭子儀的故事,皆把吃苦無限放大,把「人上人」無限拔高,讓一代代子孫將這句話作為座右銘,以曾經的苦難作為籌碼,以「人上人」作為最優厚的報酬,前僕後繼,有的甚至嘲笑那些還在掙扎的芸芸眾生,以充分展現自己的優越感與自豪感。
隨著國家反腐力度的加大,逐漸地很多貪腐官員被繩之以法,揭開他們的外衣才發現,其實他們很多來自貧困的家庭,靠著讀書,一步一個腳印走向「人上人」的位置,可是在這個位置上,卻真正體現了人性之張牙舞爪的掠奪與貪婪——重慶的雷政富就算一典型案例,面對兒子被抓,其農村的母親痛苦得喃喃自語——「當什麼棺啊!還不如回到農村」。
所以,我們在接受的教育上,往往一開始就有一個誤區,而沿著這個誤區走下去,是意識形態的扭曲與變形。是教育的歪門邪道!曾看到一個視頻:中國母親與英國母親,在教育孩子上,有著不同的格局:
中國母親指著街上的流浪漢對兒子說:看吧,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會和他一樣;而英國母親也看著流浪漢,對兒子說:孩子,你好好讀書,將來去拯救他們!
這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作人生人」最終顯示的不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