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病毒持續蔓延,面對疫情,世界各國政府均推出不同抗疫舉措以及紛紛採取各種類別的措施應對疫情對經濟可能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但各國應對疫情的經濟政策、具體手段、規模不盡相同導致了各國疫情風險不同。
尤其是義大利和西班牙,成為歐洲疫情最為嚴重的國家,義大利的確診人數和死亡人數曾經一度都是世界第一位。美國自30月10日以後疫情也開始集中爆發,先後經歷確診人數破千、破萬、破10萬、如今已經突破20萬大關,而曾經川普引以為傲的美國低死亡率如今也已經突破5000人。
那麼,在世界各國防控疫情上面,哪些國家做的最好呢?近日《德國世界報 Die Welt》調查顯示,目前全球疫情防護工作做得第二好的國家是德國!第一位是以色列,第三位是韓國,第五位是中國!
該報導指出,德國政府自頒布「社交禁令」後,疫情馬上就出現了趨緩跡象。從目前來看,只有一個國家在處理疫情危機比德國好(以列色)。
因此很多德國政客已經考慮放鬆限制的措施。根據德國媒體報導,聯邦總理默克爾將在4月15日(本周三)和各聯邦州州長電話會議,以討論下一步的計劃。當然也有部分人反對,如拜仁州內政部部長Hermann發出警告,不要過早地放鬆限制措施。
我們再來看看當下全球疫情前20名風險最高的國家排行:
COVID-19 風險國家排行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COVID-19:風險排行/20個國家疫情風險對比
01.義大利 11. 奈及利亞
02.美國 12. 俄羅斯
03.英國 13. 孟加拉國
04.西班牙 14. 墨西科
05.法國 15. 印度
06.瑞典 16. 斯裡蘭卡
07.伊朗 17. 印尼
08.厄瓜多 18. 緬甸
09.菲律賓 19. 柬埔寨
10.羅馬尼亞 20. 寮國
從疫情風險來看,德國不在20國之內!因此在這場全球化的疫情流行期間,待在德國才是真正安全的選擇!!!畢竟德國擁有強大的疫情檢測能力、先進的醫療設施和完善的醫療保障等等。
德國的抗疫策略到底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疫情發展到如今,歐洲已經是疫情中心之一,義大利、西班牙、法國的疫情已經比中國還重,死亡率也高過武漢。而德國的病人數量雖然超過了中國報告疫情病人數量,但死亡率卻比中國低。中國專家張文宏日前也稱德國是歐洲抗疫的「優等生」。
德國在疫情第一階段遏制方面開始做得相對較好。在中國疫情爆發以後德國科赫研究所網站就開通了新冠病毒專頁,即時關注中國疫情。
羅伯特赫研究所(下稱:科赫研究所)創建於1891年,是德國國家公共衛生機構,按照聯邦政府對其定位就是德國衛生健康的「天線」,其職責是監控德國人健康,傳染病當然是其重點工作領域。其創始人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和同時代的法國最傑出生物學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被並稱為微生物學創始人,而科赫更是以鑑定了第一個病原微生物結核桿菌而獲1905年諾貝爾獎,而科赫證明結核桿菌是結核病的致病微生物的過程非常複雜,他也因此總結出了被後人稱為「科赫法則」的鑑定致病微生物的黃金法則。
在檢測方面,德國的測試量也遠遠超過歐洲諸國。目前,德國已經做了130萬測試,義大利85萬,西班牙和法國都是35萬左右,英國不到30萬,這是遏制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環。
那麼很多人不禁會問為什麼德國的檢測、追蹤做得如此出色而科學,感染病例數量又為什麼如此之高,且未能阻止疫情在德國的大規模擴散呢?
這得從德國鄰國說起,義大利疫情開始失控大約是在2月下旬,3月8日,義大利政府封鎖北部,3月10日,封鎖範圍擴大至全國。科赫研究所根據義大利報告的疫情把義大利倫巴第大區等劃為風險區域,從這些區域回來的人要執行兩周自我隔離,並報告是否有相關症狀。但現在回頭看,義大利在當時的檢測應該非常不夠,而德國學校2月下旬有假期,還有著名的狂歡節,非常多的德國家庭傳統習慣是去滑雪,義大利北部和奧地利、德國非常接近,這一區域是滑雪勝地。這些背景加速了病毒向德國的傳播。
德國檢測到的感染案例從3月8日左右開始快速上升。而科赫研究所後來在3月27日發布的疫情統計顯示,從奧地利和義大利輸入的感染案例接近8000人,僅從奧地利滑雪勝地,奧意交界的蒂羅爾(Tirol)感染的例子就有2737個,蒂羅爾也成為病毒進擊歐洲各國的主要據點。冰島在3月5號就宣布蒂羅爾為疫區,奧地利地方官員還憤怒的反擊說本地沒有感染案例(估計是沒有檢測)。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身處可以自由遷徙的歐洲申根區,德國即使防控水平相對較高,但病毒永遠能夠從最弱的地方攻入。開始防控時,申根區各國沒有協調,水平參差不齊,從而導致疫情在義大利爆發後迅速失控。
根據各國死亡率統計,德國雖然累計感染人數已經達到13萬多,但死亡率卻僅有約1.9%,遠遠低於美國、義大利、法國,甚至比中國還低。德國的低死亡率可以說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轟動,在沒有疫苗和特效藥的情況下,德國是如何做到低死亡率的?
除了以上的防控檢測早之外,還有以下幾點。
德國醫保制度較為完備
德國政府及時出臺了檢測、排查等措施,居民去檢測、看病沒有經濟壓力。與之相比,美國有3000萬無醫保人員,初期檢測不免費,許多民眾只能有病硬扛。所以,德國的檢測、看病一直沒有「腸梗阻」現象,分母數字經得起考驗,而美國、義大利等國的分母可能「縮水」,因為有大量感染者沒有納入。
德國的醫療體系發達
德國的醫療體系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是私人診所,第二類是綜合性大醫院,第三類是大學附屬的偏重科研的醫院,各有側重進行分流,病人不會一窩蜂湧向高等級醫院擠兌醫療資源。
從醫療保障能力看,德國醫生數量(相對人口而言)、床位數和呼吸機數量傲視歐洲,在全球也名列前茅。據統計,德國有約2.8萬個重症病房,配有2.5萬臺呼吸機,另有1萬臺儲備,其先進的工業能力保證了呼吸機可以根據需要增加配備。疫情開始後,德國採取重症病人住院治療、輕症患者居家隔離自愈策略,保存重症救治能力。目前,德國依然維持重症病房閒餘,不僅保持著「床等人」狀況,而且還有餘力接收少量義大利轉移過來的重症病人。隨著病例增多,德國也未雨綢繆,在各地建設「方艙醫院」。
感染人口年輕
老年人群體是新冠肺炎的易感人群,德國的感染者相對年輕,死亡率自然低。羅伯特·科赫研究所所長威勒前不久公布,德國新冠肺炎感染者平均年齡47歲。初期,德國本土感染者主要是青壯年,很多是到義大利滑雪歸來後發現感染,大規模檢測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及時發現感染者並阻斷傳染鏈。隨著疫情的發展,政府號召採取老人和孫輩之間不要見面等措施,有助於保護老年人口和有基礎病的群體,從而避免推高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