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孟美岐度過了22歲生日。22歲,於很多年輕人來說,是初涉職場的年紀,而孟美岐以大熱C位出道,在內娛圈已經闖蕩了兩年半。加上她的海外成團經歷,孟美岐已工作了近五年。
從組合裡「站邊邊」的小透明到限定女團的C位,再到如今女團解散,Solo出擊,這些豐富的體驗讓孟美岐於職場上多了幾分超乎年齡的穩重。而從高壓節目「逆風翻盤」勝出,成為市場強關注的新生代代表,在這期間她也遭遇過首部公映電影的口碑「滑鐵盧」,這些沉浮過程也給予孟美岐不少考驗,致她屢次陷輿論漩渦。
孟美岐22歲生日照
幾天前,孟美岐發布了個人全新EP《愛·不愛》中的第一首歌《Mute》。據官方數據統計, EP上線僅8分鐘,預售銷量即突破140萬張,銷售額破1000萬元。這是讓不少歌手難望其項背的成績。
能斬獲如此佳績,不僅是「聽眾」對於「音樂」的肯定,也是「粉絲」對「偶像」的支持。作為一路關注孟美岐成長的從業者,我們可以理解,她能成為新生代藝人中的佼佼者,和她能打的唱跳實力有關,也和其認真的職業態度相關。但除了「舞臺女王」、「逆襲」、「努力」這樣的標籤印象,一個更實實在在鮮活的孟美岐是什麼樣子?打破官方通稿、碎片新聞裡那些模板化話術,22歲的孟美岐究竟在想什麼?
借新歌採訪契機,娛理工作室和孟美岐進行了一次長聊。
孟美岐新歌專輯圖
以下是孟美岐對現階段個人狀態的解讀。在有限時間內,她儘可能輸出的心裡話。
輿論攻擊?我避免不了它,就要選擇接受它
今年6月,我開始籌備我的EP。因為它是我Solo後的第一張專輯,我想讓它更多表達「我」的成長感受和精神世界,所以只能我自己來寫。
最開始時,我想寫一些非常關於自己本身的故事,但我認為那樣的東西太「小我」和局限了。最後我把它做了升華。這張專輯是從我的經歷出發去講述一些事,這些問題又能讓大眾都有共鳴。
譬如《Mute》,它講的是「語言攻擊」,是我對「語言」這個事情的看法。我想分享的是,我們很多人在日常中都會遭受到語言攻擊,我是不希望這種「攻擊」發生的。語言本來是讓大家彼此溝通交流的工具,它並不應該成為一把利刃來互相傷害。
截圖自孟美岐微博
我當然也遭遇著語言攻擊。你問我(被攻擊)最厲害的時候是什麼時候?那沒有「最厲害」之分。因為這種攻擊是持續性的,是個無底洞。
但要說我最承受不來的時候?有。應該是剛從《創造101》比賽出來,那會兒突然要承受以前從未有過的關注,我是無法去接受這些東西的,我並沒有內心足夠強大到誰來攻擊我都可以,我也崩潰過,消極過,但是我必須要學會成熟,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
《創造101》時期的孟美岐
遭到攻擊時,我沒有想過解釋或回應,這對我來說沒有特別大的意義,因為我發現解釋根本沒有用。別人又會從你解釋的話裡去解讀一些詆毀你的話,那是不是又給自己增加了更多沒有必要的麻煩?
當公眾人物,就「應該」承受各種謾罵和惡意嗎?怎麼說呢,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就是要面對大家對你的所有點評,這些也是這個圈子裡一直存在的現象,你無法拒絕和無法避免,你就要選擇接受它。
孟美岐新歌專輯圖
那些輿論攻擊倒沒有讓我「恐懼」網絡。有的時候我知道這段時間網上不好的東西會很多,我就遠離網絡幾天。我不可能明明知道別人罵得有多難聽,我還每天去翻那些評論
但一般來說,我會看大家的反饋,我很喜歡看大家對我作品的反饋。比如有時我看到他們發的一些剖析我歌詞、舞蹈細節的文字,發現原來我打磨那麼長時間的一個作品,想傳達出來的東西,有些人是真的可以懂的,這就會讓我很欣慰。
也會有網友覺得,孟美岐好像就一直唱跳、唱跳而已。但我本來就是唱跳歌手啊,我當然主要就是出唱跳的歌,去唱和跳的舞臺啊。這種說法我倒不介意。
孟美岐雙十一晚會舞臺與攝影機對舞片段,來自粉絲解讀
我不喜歡「比較」,我跳舞,想的不是誰要贏過誰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一檔節目《蒙面舞王》。它是舞蹈類,屬於我專業類型的節目。那個節目我上了五期,跳了九支舞,我挺開心的,畢竟是在做我喜歡的事情。參加節目過程中,我要不斷去訓練舞蹈,每天嘗試新的舞種,感覺也是難得回到了一個很單純的環境中。
因為我從小到大最快樂的一段時光,就是我12歲剛剛接觸舞蹈的時候。我可能每天都會泡在舞房裡面,什麼都不想,身邊的同伴也都是一群非常熱愛舞蹈的人,我們每天在訓練室跳舞,不管有多累都不覺得累,不管多辛苦都不覺得辛苦。那段時間讓我真正覺得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真好。而這段節目裡的集中訓練,也勾起了我那段最美好的回憶。
《蒙面舞王》中的孟美岐
但說實話,我不是很喜歡比賽的感覺,不過出道以後,我參加過最多的節目好像都是競技類。聽上去很衝突,因為你上專業性節目的話,必定會牽扯到競爭、晉級。之前我和雨昕Battle,網上會說我們火藥味十足。
我特別不想比較。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優秀的部分,為什麼要去比較?其實我跟雨昕在那個節目裡跳舞,我們表達的都不是說誰要贏過誰,也沒有誰好誰壞。我們只是奉獻自己的熱情,用最單純的舞蹈方式,把各自用心準備的作品呈現給大家,給喜歡的人看,這才是讓我們滿足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我對於競技節目又喜歡又不喜歡的原因。喜歡,是因為我喜歡「專業」,它可以傳播我一個個完整的作品。不喜歡,就是因為它會有我不希望的,跟誰去比較的設置,然後一定要比出個誰贏誰輸。
《蒙面舞王》中的孟美岐、劉雨昕
相對於歌舞這種我更擅長的類型,對於演戲專業,我是個「小白」。上《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那節目是我自己選的,有點瘋狂,膽子挺大(笑)。但我真沒顧慮太多,我就想挑戰一下,看看自己能到什麼程度。
在去《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節目之前,因為在電影(《誅仙》)裡的表現,大家對我演技爭議很大。
那對我算是一種打擊嗎?怎麼說呢,我覺得我已經盡力了。在當下來說,我真的盡力了,我只能演到那種程度,我能怎麼辦?我也沒有辦法去做任何的辯解。但我覺得(大眾的評判)也不是打擊,因為如果我本身認可自己做得很好了,但所有人都來攻擊說我演得好爛,肯定會很打擊我的自尊心。
電影《誅仙》截圖,孟美岐
《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這個節目各方面對演員要求都非常高,在舞臺上基本屬於一鏡到底,所以你必須高度集中地完成每個角色,不能NG。它能快速讓人有所進步。事實上,有那些優秀導演、演員前輩對我的指點,那段時間確實讓我有了一些成長,我覺得這就值了。
至於近期還有沒有演戲方面的計劃?有機會的話再看吧。
《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中的孟美岐
火箭少女結束了,一個人要更堅強
拋開專業性的綜藝,現在有很多生活化的真人秀其實我也挺喜歡的。如果參加休閒類節目,我覺得我去參加那種和幾個嘉賓在一起,吃吃喝喝的節目也挺好(笑)。
之前去《創造營2020》決賽時,有個畫面是我和李雲迪老師在臺下坐著,一言不發。然後網友給我們加了很多OS,說我們是社恐「屏障式交流」,但我當時真沒想太多。一是我和雲迪老師坐得確實不近,我也不知道要跟雲迪老師說什麼,我不是一個很會主動找話題聊天的人,就造成了那樣的局面。其實我當下在現場時感覺我倆也沒網友說得那麼尷尬,到後面看到網友給做的表情包之後,我倒是把自己給看尷尬了(笑)。
網友腦補孟美岐李雲迪os
說到「一個人」,去年我發第一張EP和你們見面的時候,我還在團體(火箭少女101),現在是Solo了。
其實Solo和在團體裡最大的不同是,以前我在做很多工作的時候,團是會給我安全感的,很多事情不用我太操心,也不用一個人扛。比如做一些採訪,我不用一直說話,大家分擔一下就過去了;有些突發狀況,臨場發揮,我們也會互相照應。
但Solo之後,你自己要面對好多問題,所有事情你都要自己去想辦法解決。
孟美岐首張EP《犟》封面圖
我算得上是一個有儀式感的人。我記得在我們(火箭少女101)畢業之前,我腦子裡想的就是抓緊一切可能去珍惜我們在一起的時間。
之前,我覺得很遺憾的地方是沒有太多機會讓我們團展示(舞臺實力),但在臨分開那幾個月,我們參加了一個很密集的舞臺節目(《炙熱的我們》),那個節目其實給到我們火少很多,讓我們在裡面突破,去嘗試一些以前從未有過的風格舞臺。我覺得那也算滿足了一下我們兩年的遺憾,也算是一份圓滿的畢業禮物。
孟美岐和火箭少女101團員在《炙熱的我們》舞臺上
從6月畢業到今天單打獨鬥的這四個多月,我覺得自己的變化是比以前變得更堅強了,我也在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讓自己更明確目標和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因為這是別人無法給予你任何幫助的,只有你自己想明白,你才能去做。
而我認為自己一直沒變的,還是我一直說的,無論我多少歲,無論經歷什麼樣的事,我都希望自己可以保持內心那一份單純、善良,儘量讓自己開心一點。
孟美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