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素材來源於網絡,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讚評論收藏!
影評《黑天鵝》,我雖然很愛你,但我不是你的專屬物品!
整部電影的格調優美而令人窒息,摻雜著原始的激情與黑色的暗潮。控制與反控制,二重身,性與解放,死亡的完美,多重主題體現了阿倫諾夫斯基構想的宏大。一部不足120分鐘的影片,當然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於是每個主題都只是剛剛綻放出它的觸角,而所有這些又糾纏在一起,共同構成了,壓抑。很難斷定是Nina選擇了芭蕾舞還是芭蕾舞選擇了Nina,她那控制欲極強的母親,用自私的理想纏裹著小心翼翼的女兒,用白天鵝壓抑著黑天鵝。而一旦Nina找到了微小的出口,自我的力量就要不顧一切地決堤而出,阿倫諾夫斯基將這種力量命名為,自戕,性,爭奪,死亡。
思想會撒謊,可身體的真實感覺,卻永遠騙不了人。自我克制終有極限。同時,這部影片亦展示了現代人的精神危機,一種高處不勝寒的深切體驗。影片的節奏由緩而急,最後半小時的驚悚令人指尖發涼,足夠的前戲之後推向高潮,導演對於影片整體的把握張馳有度。這是大陸的驚悚電影應當認真學習的地方。
導演怕大家不知道天鵝湖的故事,特別安排文森特在選角的時候把故事講一遍。他還不如直接去和妮娜說,去死吧,死才會自由。省得後面這許多麻煩。妮娜具有一種非常典型的症狀,來證明她就是那個被可以培養出來,處在惡性循環中心的孩子。她的心智被封鎖在 幼年,仿佛生活在一個迪士尼世界。但幸福的孩子不會有厭食症,不會有抑鬱症,也不會不知道為何搞糟所有的事情——她自始至終都沒有存在過,她只是她母親悔過的影子。
一個女人想要彌補自己的過失可以採取的最血腥的手段,就是從自己的體內誕生一個靈魂和軀體,然後殺死那原本的靈魂,把自己半死的靈魂放進去,做成一個完美的人偶。妮娜的母親想成為天鵝女皇,但妮娜的存在毀了她的身體和事業——至於那個精子的選擇過程,讓這個母親充滿了對自己的憎恨。她恨自己的孩子,但她必須否認這一點,於是她塑造她,讓她成為自己,但當這種塑造如此成功的時候,她又嫉妒得無以復加,因為畢竟,這個人偶不是她自己。
整部電影都不斷表現出Nina的改變,結尾時達到高潮,影片終止。最後Thomas問腹部流血的Nina對做了什麼,怎麼會受傷。Nina沒有回答,只是說:I felt it, PERFECT. That was perfect. 對,這就是她一直追求的perfect. 曾經Thomas問她為什麼在跳舞的時候只注重技巧的精湛,無法放開。她小聲地說:I just want to be perfect.而Thomas告訴她: "Perfection is not just about control, it's also about letting go." Nina一直以來缺少的就是letting go. 她被母親保護地太好了,年紀一大把了房間裡還放了那麼多毛絨玩具。當然,在她蛻變的時候,果斷將這些女孩子的東西扔掉了,徹徹底底得。
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很細緻的電影,各種細節恰到好處:偷來的口紅,絨絨的白色圍巾,粉色的水果和蛋糕,粉色的Mom來電顯示,天鵝湖的手機鈴聲,真的是一部完美的作品,每個細節都精雕細琢卻沒有過分粉飾的痕跡。正因如此才能稱之為大作吧。影片最後,白天鵝Nina從舞臺最高處下了去,很盡情,慢鏡頭讓我們看到她的享受,不像排練時候的惶恐。她終於擺脫了原來的自己,lose control的同時得到了她心心念念的PERFECTION. 「I felt it--perfect! That was perfect.」
大家對這部電影有什麼看法?歡迎在文章下方與小編留言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