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長吻鱷 也叫馬來鱷,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以魚類、昆蟲、爬行動物、甲殼類動物和小型哺乳動物為食。列入CITES附錄1和1996年IUCN紅皮書目錄,定為易危物種,目前總數不超過2500隻。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行綱 Reptilia
目: 鱷目 Crocodylia
科: 長吻鱷科 Gavialidae
屬: 馬來長吻鱷屬 Tomistoma
種: 馬來長吻鱷 T. schlegelii
馬來長吻鱷全長3.2-3.9米;重量150-210公斤。個別大型雄性全長可達5米。
馬來長吻鱷與人類的比例參考
馬來長吻鱷形似恆河鱷,但其頭部會逐漸往口鼻部縮窄,而且也沒有雄性恆河鱷吻端的球狀突起。
馬來長吻鱷的頭骨
體色為橄欖綠色,背上有模糊的黑色橫條紋。尾部強而有力,有助遊泳。
眼睛則有黃-棕色虹膜,這點在鱷魚中相當少見。
馬來長吻鱷最普通的棲息地是熱帶森林泥炭沼澤地。馬來鱷具細長而窄的嘴,適於捕食魚類,但是分析其胃內容物,它的食性很廣,不是一種專吃魚類的鱷。
馬來長吻鱷的胃內被發現有食蟹猴、小鼷鹿、野豬、狗、鳥、巨蜥、蛇、蝦等,此外,還有石子和樹葉。
馬來長吻鱷的性情兇猛,攻擊性強,曾經有爬上漁船襲擊漁民的事件發生。
馬來長吻鱷每年旱季6-8月為其造巢期。
其特點是所有巢均建在大樹基部的泥炭丘上,泥炭丘是由植物屍體等有機物質逐漸沉積於樹根而形成的。巢由葉子、樹枝和碎木塊等建成,呈丘狀。巢直徑為1.2-1.4米,高約0.6米。
每次產卵13-35顆,孵化期90天左右,一旦產卵結束雌性便棄巢,負責守衛。
馬來長吻生活在馬來半島、加裡曼丹、蘇門達臘、爪哇、(在泰國已滅絕)的淡水沼澤、湖泊和河流中。
曾有報導稱,在蘇拉威西島和越南亦有馬來鱷分布,但未經進一步證實。
由於馬來鱷的生境要求有特定的漂浮植物叢和成蔭的水邊棲息棲息地,故一段時期來不斷地砍伐森林、修築水壩、開闢新水道、非法捕獵,已使其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動物世界」
微信公眾號:iltawcom
投稿郵箱:iltawcom@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