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器與PC有何區別?
相信這是很多人都在考慮的問題。是的,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依託於網際網路的創新公司越來越多,這些公司大多在10人以下,甚至僅一兩個人,但他們對伺服器卻有著自己的需求,Web網站,App支持,列印需求等等,讓伺服器成為這些企業辦公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
但對於這些新型的創業公司來說,其在IT技術方面缺少專業的技術人員,如何購買伺服器成為了他們的頭等難題。而PC、伺服器傻傻分不清楚又讓他們在選擇的時候畏手畏腳。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PC可以替代伺服器嗎 ?
在這些小型企業發展的初期,由於啟動資金有限,而又缺少專業人士的支持,所以很多創業公司用PC來替代伺服器來應對企業的計算、存儲等需求,然而這種方式是否正確呢?
對於此種現象,眾多業內專業人士都認為,這種方式是不正確的。雖然短期來看,利用PC能夠為企業在前期節省一定的採購成本,但是長期來說,PC伺服器在穩定性、安全性、性能、擴展性等方面都遠遠不及伺服器。而隨著帶來的則是企業提供的服務降低,這種方式應用不僅會讓業務運行緩慢,一不小心還會讓你的數據一去不返。
伺服器
此外,相比於伺服器來說,PC業務在搭建業務需求的時候,更多的是採用網上提供的一些方式,這些方面在對比伺服器應用來說,專業的平臺搭建無疑能夠給企業帶來更順暢的服務。而且在售後、擴展、糾錯等方面,PC更是要差很遠。用PC替代伺服器會帶來哪些隱患。
今天我們包括伺服器和PC硬體、軟體、網絡、安全等多個方面進行對比講述,以便於大家能夠比較清晰的了解伺服器。
要想了解伺服器與PC的區別,我們需要從硬體和軟體兩方面來看,畢竟,用戶應用是一個整體,但一個硬體和軟體並不能夠滿足用戶個性需求。我先從硬體上,根據各個組件說說他們的不同:
硬體之CPU:
CPU又被我們處理器,是PC和伺服器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CPU是一臺計算機的最核心的配件,直接影響到計算機的性能。
談到當下市場伺服器的選擇,目前市場的CPU主要廠家分Intel和AMD兩家。
在PC平臺方面,英特爾和AMD一直佔據著主要的市場,Intel的話最近主流的CPU是Intel的酷睿i系列。酷睿i3、酷睿i5、酷睿i7分別對應PC市場的低中高三個級別,滿足不同用戶的需求。攢機用戶可以根據你的使用要求盡可以節約成本。比如利用其核顯功能可以打造一些比較實用而便宜的機型,這時你可以使用到i3。
Xeon處理器
在伺服器平臺方面,英特爾可謂是一家獨大,在前兩年,AMD皓龍處理器還能夠有一定的招架之力,如今已經很難再市場上看到AMD伺服器晶片的身影。英特爾針對伺服器市場推出了Xeon處理器系列,這些處理器相比於酷睿i系列處理器,Xeon處理器擁有更加出色的性能,穩定性以及安全性。Xeon處理器同樣也分為三個級別,Xeon E3、至強E5、至強E7針對伺服器領域的低中高三個領域。
當然,PC和伺服器處理器也並不是兩個毫不相干的東西,在攢機中人們用英特爾針對伺服器市場的Xeon E3產品來替代英特爾針對PC市場的酷睿處理器。因為從目前公布的E3-1230 v3的情況來看,Xeon E3-1200 v3系列處理器可以說是性價比/絕對性能/省心程度三者的綜合體。相比酷睿i5處理器,Xeon E3 v3在性能方面完爆對手,相比i7處理器,Xeon E3 v3的性價比遙遙領先。
當然對於選擇Xeon E3 v3系列處理器來攢機,還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主板選擇你可能會受到限制,並且你可能還需要單獨的顯卡,同時貨源也比較難找,但是的確有很多發燒友喜歡將Xeon E3用到DIY的機器上。
一般來說伺服器級CPU和計算機CPU非常相似,但是伺服器級CPU相比於PC還能支持多處理(安裝了多個物理CPU)和更大的緩存。
在PC上,我們只能安裝一個CPU,但是在伺服器上,我們卻能夠使用兩個或更多個物理上的CPU。這個方法不需要應用程式經過特別的多線程設計就可以在性能上得到提升。但SMP除了需要多個CPU,還要求主板上要有相應的多個CPU插口,顯然這讓成本大為增加,因此只用於伺服器或高端工作站上。
機房
同時,在緩存方面,伺服器系統提供了三級緩存。L2和L3的大小也是特定系列中CPU型號的主要區別之一(L表示緩存級別,共分三級,L1容量小(64kb);L2較大的緩存(512kb-8mb);L3第三級緩存是伺服器CPU或工作站級CPU的特性。
當然,伺服器CPU的穩定性也要更強,由於伺服器是為了長時間穩定工作而存在的,基本都是設計為能常年連續工作的,而普通桌面級CPU是按72個小時連續工作而設計的。所以伺服器CPU相比家用CPU在穩定性和可靠性方面有著天壤之別。通常情況下伺服器是365天開機工作的,而家用電腦在不使用時,我們還是習慣讓他保持關機狀態。
接口方面也有不同。拿幾年前的INTEL為例,當時其桌面級CPU為775接口,而伺服器CPU則有775和771等。伺服器要求數據吞吐量要高,總線帶寬比家用的同一時期的CPU高。這也是使用Xeon E3組裝電腦的時候需要注意的地方。
同時,伺服器CPU還能夠支持多路互聯和長時間工作等,高端伺服器則是運用大量的先進技術,這也使得他的成本更高,價格更貴。
看完上面的文章,你是否對伺服器和PC的處理器有個大體的了解了呢?那麼接下來我們在對內存方面進行分析。
硬體之內存:
介紹完計算機計算的核心,那麼我們來看一下計算級的溝通橋梁——內存,內存也被稱為內存儲器,計算機中所有程序的運行都是在內存中進行的,因此內存的性能對計算機的影響非常大,作用是用於暫時存放CPU中的運算數據,以及與硬碟等外部存儲器交換的數據。
內存插槽
有人不了解內存到底有什麼用呢?其實電腦內存就是電腦中程序和數據暫時存儲的一個地方,電腦的每一個操作都離不開內存的處理。如果你個人體驗不深的話,那麼你可以了解下手機的內存,手機內存對手機性能有著很大的影響,運行程序越多,或者程序數據越大,佔用的內存也就越大,一般電腦和手機卡頓的時候都是內存不夠用。這也是目前很多網友在購買手機的時候最重視的配置。
內存的應用很多,例如當你使用Word文檔時,當你敲入字符的時候,他就是暫存在內存中,當你選擇保存的時候,暫存在內存中的數據才會被存入硬碟。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內存儲的類型,SDRAM曾經是PC電腦上最為廣泛應用的一種內存類型,即便在今天SDRAM仍舊還在市場佔有一席之地。DDR也叫DDR SDRAM,是Double Data Rate SDRAM的縮寫,是雙倍速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儲器的意思。
DDR內存是在SDRAM內存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仍然沿用SDRAM生產體系,DDR內存可以在與SDRAM相同的總線頻率下達到更高的數據傳輸率,可以說DDR內存是SDRAM的升級版本,DDR內存是作為一種在性能與成本之間折中的解決方案。
在2002年,JEDEC宣布開始開發DDR3內存標準,如今,DDR3已經是主流的電腦內存配件,眾多廠商都有自己的DDR3解決方案。目前主流的內存條有2G,4G,8G等型號。雖然DDR4型號的內存條已然出現,但是,其性價比較低,普及仍然需要一段時間。
伺服器內存與普通PC(個人電腦)機內存在外觀和結構上沒有什麼明顯實質性的區別,主要是伺服器內存引入了一些新的特有的技術,如ECC、ChipKill、熱插拔技術等,這樣的技術大大提升了伺服器的穩定性和糾錯性能。
伺服器內存
ECC是一種廣泛應用於各種領域的計算機指令中糾錯技術。它比奇偶校正技術更先進的方面主要在於它不僅能發現錯誤,而且能糾正這些錯誤,這些錯誤糾正之後計算機才能正確執行下面的任務,確保伺服器的正常運行。
Chipkill技術是IBM公司為了解決目前伺服器內存中ECC技術的不足而開發的,是一種新的ECC內存保護標準。ECC內存只能同時檢測和糾正單一比特錯誤,但如果同時檢測出兩個以上比特的數據有錯誤,則一般無能為力。Chipkill技術保證內存子系統的容錯性,保證了伺服器在出現故障時,有強大的自我恢復能力。
熱插拔內存允許用戶在不關閉系統,不切斷電源的情況下取出和更換損壞的內存,從而提高了系統對災難的及時恢復能力、擴展性和靈活性等
那麼伺服器究竟需要多大的內存呢?這與伺服器的用途有關。目前即使是最低檔的工作組級伺服器,標準情況下配備的內存也在4以上;部門級伺服器的內存應該在8GB以上;至於企業級伺服器,則應該配備8GB以上的內存、多大甚至支持到TB。在大數據來臨,內存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了解了內存的區別,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下負責存儲的硬碟,在PC和伺服器方面有何區別呢?
硬體之硬碟:
硬碟,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存儲數據的。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的價值越來越重要,存儲的重要性也逐漸被企業重視,尤其是在伺服器領域,數據對企業未來發展有著巨大的價值,硬碟的重要性也凸現出來。ps.這裡主要是針對中小企業,所以快閃記憶體就不再討論範圍內了。
機械硬碟是當前最主流的存儲設備,無論是PC,還是伺服器、磁碟陣列,硬碟都是不可缺少的最佳存儲設備。
機械硬碟
磁碟的工作原理可以分為三個步驟,第一是磁頭到指定的磁軌(尋道),第二是等待需要讀取的數據隨碟片旋轉到磁頭(延遲),第三是讀取數據。
硬碟存取數據時是通過碟片旋轉完成的,在3.5吋的盒子內,裝載了磁碟的碟片,而且每張碟片之間都是平行的,並且在每個磁碟上都有一個磁頭,當我們存取數據時就是通過這個設備相互作用來完成的。
所有的硬碟磁頭都跟一個磁頭控制器相連,並且由磁頭控制器負責各個磁頭的運動。如今,每分鐘7200轉的硬碟已經非常常見。但由於磁碟的存儲數據是由磁頭和碟片相互作用來存儲數據的,所以其在震動中容易造成磁碟的損壞,同時塵埃也是磁碟的一個致命敵人,必須完全密封。
那麼關於伺服器硬碟和PC硬碟呢?其實,很多人認為伺服器硬碟與PC機硬碟沒有相同,但殊不知這裡邊還是有很多的差異,現在我們來仔細看看伺服器硬碟與普通硬碟之間的區別。
1、穩定性和可靠性
伺服器一般需要24*7不停的運行,這就要伺服器硬碟也需要滿足這種性能需求,伺服器硬碟在性能上不一定要擁有比桌面級更加優秀的表現,對於企業用戶來說,穩定性更加重要的,在長時間複雜的工作中,如果硬碟突然發生故障,將會給企業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伺服器硬碟一般會有S.M.A.R.T技術、RAID等技術來保證數據的穩定性。
伺服器硬碟
2、伺服器硬碟支持熱插拔
熱插拔(Hot Swap)是伺服器中應用非常廣的一個技術,不僅內存,硬碟支持熱插拔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當硬碟發生損壞需要更換的時候,可以輕鬆實現硬碟的熱拔插了。這種技術對於24小時不間斷運行的伺服器來說,是非常必要的。而PC硬碟一般並不支持熱插拔的。
3、讀取性能
伺服器硬碟的性能要更好,轉速比較快,可以達到每分鐘7200轉、10000轉、15000轉甚至更高,而普通硬碟基本上都在10000轉以下,另外在平均訪問時間、外部傳輸率以及內部傳輸率等參數上也都比普通硬碟更具優勢,所以伺服器硬碟的總體速度要比普通硬碟高出不少,在每秒的數據傳輸吞吐量上也要強於普通硬碟。
目前主流的伺服器硬碟主要有三種,SATA硬碟、SCSI硬碟以及SAS硬碟,其中SATA硬碟主要應用在低端伺服器領域,而SCSI和SAS硬碟則面向中高端伺服器。與桌面級硬碟相比,企業級硬碟最重要的不同之處在於可靠性,長時間運作,以及很高的MTBF(Mean Time Before Failure,平均故障時間)。速度是差不多的。
當然,通過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了解到,當你購買伺服器的時候,你要考慮伺服器的處理能力,內存,存儲的容量等因素,伺服器和PC的區別卻並不僅僅只在這三個方面,他們之間還有各種細節的差別。
伺服器
主板的作用往往被人們忽視,但其作用同樣不容忽視,其承擔著伺服器各部件的組合任務。由於伺服器的長時間、高強度的運作,以及其巨大的數據轉換量,電源耗電量,I/O吞吐量等等因素,因此伺服器主板還是需要我們非常重視的。
專業的伺服器主板的材料及做工還是非常嚴格的,電容、電阻都關係到伺服器整體的穩定性。而伺服器主板還關係到伺服器的升級擴展,所以如果是後期有升級需求的企業,要考慮好主板的選擇。
除此之外,伺服器採購的時候你還要考慮設備時候配備了冗餘電源?使用擁有冷卻功能?硬體是否能夠支持熱插拔?是否有地方不支持冗餘備災?你還要考慮他們的兼容性是否能滿足企業需求?這些都你需要考慮的地方。
在伺服器市場上,國內目前伺服器廠商有聯想、戴爾、惠普、華為、浪潮等廠商,這些廠商目前在國內市場都非常發力,這主要是由於在14年聯想對System x伺服器的收購所引起的連環反應。各大廠商都在積極拓展銷量 。
講述完硬體,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下在軟體應用方面,伺服器和PC的應用。
軟體——系統
在作業系統選擇方面,對於PC來說,大家都非常熟悉了。Windows XP,Windows 98,到如今的Windows 7,Windows 10等。
伺服器作業系統一般採用Windows Server或Linux。這裡我們主要介紹下Windows Server或Linux有何差異:
Windows Server
Linux作業系統
Linux作業系統的價格更加低廉,因為它是開放源碼的,這就意味著你可以安裝作業系統中所有的選項。Linux作業系統能吸引大量的伺服器管理員,因為它無需軟體的許可證授權費用。Linux可以支持PHP,MySQL和Perl等應用,而另一方面Windows系統則也可以支持這些語言。如果你打算或者正在你的網站上使用這些腳本或者代碼,那麼使用Windows作業系統在某些方面上並不十分突出,腳本在不同平臺上不是都兼容的。
Windows作業系統
由於Windows系統不是開源作業系統,因此價格比Linux系統要貴的多。根據你決定使用的作業系統類型不同,需要花費數百到數千美元不等。.NET技術支持--微軟開發的,Windows作業系統可以為其提供支持。另一方面Linux系統則無法支持。NET技術。支持微軟資料庫--基於專用伺服器的Windows作業系統可以支持Microsoft Access或者Microsoft SQL.這些資料庫在Linux專用伺服器下是無法運行的。
為了判斷那款作業系統適用於你的專用伺服器,認真規劃好你的應用需求。在Linux和Windows作業系統之間進行選擇並不能盲目,諮詢你的研發人員來了解那種代碼語言更加適合使用是最好的。
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不同,企業在選購伺服器時候還容易被下面陷阱欺騙,總結如下:
1.CPU的頻率越高性能不一定最好
可能對於很多消費者用戶來說,頻率越高,性能就越好。其實這個觀念是很片面的,決定處理器性能的唯一標準應該是運算能力水平,比如說每秒鐘可以執行多少條指令、可以做多少次浮點運算等,而這些指標跟處理器的內部設計和頻率高低都有關係,但絕對不是高頻率就高性能。
數據中心
2.越新的型號,性能越好嗎?
從普遍意義上來看是正確的,不同應用依賴的性能參數不同,一個採用Ultra3-SCSI的系統可使VOD應用性能大增,而它的1GHz CPU的作用卻不明顯;反之對於一個計算類應用,結果正相反。
3.系統配置越大,性能越好嗎?
通常良好設計的系統能夠支持的配置越大,如CPU數、內存大小、PCI槽數、硬碟容量、用戶數,系統的整體性能越好,應用能夠達到的飽和性能越高。但是不同配置的系統是為不同規模的應用優化設計的。另外,有些系統設計為了提高可擴展性,而犧牲了平均每個處理器運行的效率。
4.高檔伺服器使用低配置造成性能降低!
用戶購買的高檔伺服器,其自身可以滿足很高的性能需求,但是為其配置了低速、小容量的硬碟和小容量的內存,導致伺服器整體的性能大大降低。這就是所謂的伺服器木桶理論。
5.伺服器帶冗餘功能不用造成浪費!
很多的高性能的伺服器都提供了陣列功能,但是由於用戶不了解,只購買一塊硬碟,沒有數據冗餘,失去了對於存儲方面的安全保障和性能優化。
總體來說,對於伺服器系統來說,並不能夠單純的從簡單的配置來確認伺服器的性能,尤其是對於企業用戶來說,並不能因為缺少資金而採用PC來代替。選擇合適的伺服器才能夠讓你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