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信息網訊 2017年7月9日,由中國材料研究學會主辦,為期四天的「中國材料大會2017暨銀川國際材料周」在寧夏國際會堂隆重召開。同期還舉行了「新材料、新工藝和材料測試技術和設備展覽」。20餘名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士、來自全球著名高校及科研機構等達5000餘名材料領域專業人士齊聚銀川,共同探討材料技術及產業發展的最新動態。
會場場外一角
本次大會以「新材料,新技術,新發展」為主題,由大會報告、36個國內分會場和兩個國際材料論壇組成, 36個國內分會場將有930餘人應邀做報告,1200餘人做口頭髮言。主題涵蓋能源材料、環境材料、先進結構材料、功能材料、材料基礎研究等材料領域。
「中國材料大會2017」開幕式現場
大會主席李元元院士在致辭中講到,「中國材料大會」是中國材料研究學會最重要的系列學術會議,每年舉辦一次。大會宗旨是為我國從事新材料科學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的專家、學者、教授、科技工作者、企業家及其他相關人員搭建一個交流平臺,交流共享最新成果,達到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並提高新材料在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後,李元元對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大會組織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學會秘書處,以及項目委員會等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衷心的感謝。
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長 李元元致開幕詞
國際材聯主席Soo-Wohn Lee致辭
致辭專家
寧夏回族自治區副主席姚愛興致辭
開幕式開幕式結束後,來自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的成會明院士、英國劍橋大學的T.W.Clyne教授、德國Matthias Scheffler教授以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李巨教授分別為大家帶來精彩的大會報告。
報告人: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 成會明院士
報告題目:石墨烯材料的製備與應用探索
石墨烯完美和高度有序的二維晶體結構賦予其豐富的物理內涵和眾多優異的物理化學性質,故被認為在射頻電晶體、超靈敏傳感器、柔性透明導薄膜、超強和高導複合材料、高性能儲能器件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高質量石墨烯的宏量製備是實現其應用的前提和基礎,而如何綜合利用石墨烯各項優異性能使其應用於不同領域尤為重要。成會明在報告中簡要介紹石墨烯的結構和物性之後,重點講解了其團隊在石墨烯的宏量與控制製備和應用探索方面的研究進展,發現了化學剝離方法和CVD方法製備出高質量石墨烯微片、石墨烯單晶與薄膜、石墨烯三維網絡結構宏觀體,並考察了石墨烯材料在柔性觸控屏、鋰離子電池、鋰-硫電池、彈性導體、散熱材料等方面的應用。
最後,關於中國石墨烯材料發展現狀,成會明表示,近十年我國石墨烯相關專利和論文數量急劇增長,從最新分析報告來看,中國論文輸出佔去全球三分之一,專利申請數佔全球超過二分之一,說明中國石墨烯相關研究是十分活躍的。與科研狀況相似,我國石墨烯產業現狀也十分活躍,有大煉鋼鐵之趨勢,全國石墨烯及相關產品+儀器設備企業總數去年就達到302家,在售相關產品企業200餘家,全國石墨烯產業總值6億元。但另一方面,從2015年石墨烯技術專利分析報告來看,我國石墨烯專利主要集中在複合材料(33%)、儲能材料(28%)等基礎材料相關的比較初級的應用,而美國則是主要集中在半導體/集成電路(28%)、結構材料(18%)等方面,因此我們還面臨許多挑戰,有很長路要走,如我們需要可重複性好的、大規模製備技術(高效率低成本)、高效轉移技術等。
報告人:英國劍橋大學 T.W.Clyne教授
報告題目:Extracting Plasticity Parameters for Bulk Materials from Instrumented Indentation Data
壓痕與單軸拉伸不同,材料的壓痕變形相對比較複雜,而且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主要有被壓材料的彈塑性力學性能、壓頭與材料間的摩擦、壓痕深度、壓頭形狀等。一般來說,材料的應力應變關係是不能直接從壓痕載荷位移曲線獲取的,因此,只能求助於數值方法,從反分析的角度來思考這一問題。T.W.Clyne在報告中介紹了一種儀器化壓痕數據獲取塊狀金屬材料的塑性參數的方法。這種通過使用球形壓頭的單次壓痕運行獲得塑性參數的方法是一種新穎的方法,其採用從擠壓銅樣品的這種運行中獲得了三個可塑性參數的值。
報告人:Fritz-Haber-Institut der Max-Planck-Gesellschaft
Matthias Scheffler教授
報告題目:Discovering Interpretable Patterns, Correlations,
and Causality in Big Data of Materials
大數據已經成為21世紀的一個重要資源,在材料領域也是如此,比如材料基因工程、通過高通量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發現新材料的「試錯法」等。顯然,已經存在的數據(實驗和理論)的數量是巨大的,但是這些數據大都分散在許多不同資料庫中,且多種多樣。Matthias Scheffler講到,歐洲NOMAD實驗室解決了以上這一挑戰。NOMAD可以利用代碼將所有可利用的材料科學數據資源進行創建,收集,存儲和清潔。此外,NOMAD實驗室CoE開發了挖掘這些數據的工具,以便找到從研究較小的數據集中找不到的結構、相關性和新穎的信息。
報告人:麻省理工學院 李巨教授
報告題目:彈性應變工程
李巨首先介紹到,彈性應變工程是一種通過改變材料的相關結構和機械性質來實現調控材料電子結構性質的技術。納米材料彈性與塑性應變的本質與區別,以及彈性與非彈性應變對納米材料性質的影響。隨後,李巨教授著重介紹了碳納米管在微觀領域的功能特性和在宏觀領域對人們生活的幫助以及未來在國防、信息科技等領域廣闊的應用前景。
大會報告後,大會進行了多項頒獎儀式:首屆「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十名準博士獲得;「期刊(Prog. Nat, Sci-Mate.)獎」及「師昌緒論文獎」四人獲得。
頒獎嘉賓、「中國材料研究學會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獎者合影留念
頒獎嘉賓、「期刊(Prog. Nat, Sci-Mate.)獎」及「師昌緒論文獎」獲獎者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