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亞馬遜鯰魚
在距亞馬遜河幹流數百英裡之外的一些支流河水湍急。當地的集市上能見到體長超過10英尺的大鯰魚,小河尚且如此,那麼遊弋在幹流的魚有多大呢?
"我剛放下釣鉤往下一看,就意識到我的50磅拉力的線不消半分鐘就要斷了。"一位名叫透德"史密斯的釣魚能手1989年在《釣魚迷》雜誌的文章中這樣寫著。這是他第一次試釣亞馬遜巨鯰,釣點在玻利維亞境內的上亞馬遜河的支流拜尼河上。
當地的印第安人對透德的大塊身材和力氣表示欽佩,但卻瞧不起他的通常用來釣北美狗魚的釣具和50磅的釣線,他們說,"這只能逗巨鯰「。儘管透德也釣上過重達80磅的大魚,但以前從未見過的巨鯰還是一再斷線而去。透德還告訴我們一些傳說,說巨鯰能拖著獨木舟任意遨遊,甚至將人從船上拖下水、咬掉人的手指等。有兩次,他用鯊魚鉤掛10磅重的魚作釣餌,然後拴400磅拉力的線並把線系在樹上--而第二天,樹和釣線全不見了……
科學家米切爾戈爾丁教授從1976年開始研究亞馬遜諸支流的魚類和漁業資源,他說他曾見到過250磅、7.5英尺長的巨鯰,國際釣魚聯合會的紀錄是256磅9盎司,由基爾伯特"福南迪斯於1981年在巴西的索利莫斯河釣取。1914年,當泰迪"羅斯福率領一支探險隊,考察亞馬遜河時,一名隨隊醫生量到了一條9英尺多長的巨鯰。
這類魚的紡錘形的體形使它有足夠快的速度在湍急的河水中洄遊,也使得用常規釣具釣它們的人屢屢斷線折竿,束手無策。和巨鯰同屬一科的另一種亞馬遜鯰魚,其強健有力的身軀也能長到250多磅,它吃食許多魚類,因而可用活餌或塊狀肉餌來釣取。當地人喜歡用放手線釣法。要在它們生活的急流中用輪竿來垂釣,顯然,它們是難以徵服的。一向樂觀的透德相反,200磅的釣線接同樣拉力的金屬腦線,配以大墜和鯊魚鉤,完全能夠釣上300磅的大魚。只要沒有水下樹樁之類的雜物,結實的海竿可以釣上幾百磅的大傢伙。記住,同大魚搏鬥時要系好船上保險帶或穿上救生衣,以防不測。
科學家們指出,捕魚量的增加已經危及巨鯰的生存,與世界各地的情況相似,這些形體碩大的傢伙數量正在銳減,也許今後幾年是釣巨鯰的最佳時期。
可及性:10分--它們生活的地區很難、甚至幾乎無法到達;謹慎性:5分--它們是無所顧忌的吃食機器;豐富性:8分--不詳,不同地區密度不同;最大重量:10分--也許是淡水中最大的肉食性魚類;實際重量:10分--好的釣具能釣上二百磅巨鯰;兇猛性:10分--力可拔樹;非凡性:8分--拉力巨大,但不跳出水面總分61,名列第一。
第二名——白鱘
白鱘(學名:Psephurus gladius),或稱作中華匙吻鱘,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亞種。另名為中國劍魚,是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當代因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壞,其物種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白鱘生長在裏海和黑海,並在俄羅斯溯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而白鱘上。已有記錄的最大的白鱘長28英尺,重2860磅。還有1噸以上的大魚也被捉住過,但顯然不是用魚竿釣上的。1991年,一隊瑞典釣魚者來到俄羅斯。他們用大漂掛1~3磅的活餌,配以50磅拉力的滌綸線釣到了重達250磅的白鱘。
已有報導的最大的白鱘,一條是於19世紀在美國的哥倫比亞河裡捕獲的,重1800磅;另一條是在加拿大卑詩省的旨雷薩河上捕獲的,也是1800磅。而得到公認的最高紀錄是1285磅,12.5英尺長的白鱘,於1951年在俄勒岡州的戴拉斯河上用延線法釣到的。相關圖片 由於修建水壩和過量捕撈,如此龐大的魚今天已不存在了。
哥倫比亞河的釣魚法規定,釣到小於40英寸以及大於72英寸的鱘魚必須放生。"釣到就放"的做法已經很普遍,根據俄勒岡魚類和野生動物局的資料,白鱘已經超過大馬哈魚而成為哥倫比亞河上人們最常釣的魚。各種鱘魚在上鉤後都會反覆跳出水面,然後拼命掙扎著衝刺,或是頑強地沉入水底以免被抓獲,用浮釣或定點釣者能釣到它們。 (圖為匙吻鱘)
可及性:10分--鱘魚棲息地很難到達;謹慎性:7分--僅據猜測;豐富性:6分--在某些地區,有的鱘(如白鱘)100磅以上的數量較多;最大重量:10分--現在的最大鱘魚可能不超過2000磅,但500磅以上的白鱘還是有的;實際重量:10分--200礦業的鱘很常見;兇猛性:7分--勁頭很大;非凡性:10分--上竄下跳,會衝刺,到了船邊便拼命打滾。總分60,名列第二。
第三名——大頭魚
英國釣魚專家約翰"威爾遜聲稱:"沒有任何魚可以同巨大的大頭 魚相提並論。"用四五十磅拉力的線同一條中等個頭的大頭 鬥上幾個小時之後而它竟沒有一點疲倦的跡象,這是常見的事。它的一次衝鋒就可以將全部釣線從繞線輪中拉盡,垂釣者要麼跳下激流跟著魚遊,要麼站在原地等著釣線被魚拽斷後像子彈一樣回來。
大頭魚能夠長到100多磅重,9英尺長。但是,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難釣的淡水魚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蠻勁以及所棲息的環境,大頭魚生活在印度山地河流的最湍急的激流中,那裡的水速達到每小時10~15英裡。
威爾遜和他的同伴安迪"戴維森(他是國際釣魚聯合會尼羅河鱸的紀錄保持者)走訪了印度南部的卡弗裡河。這種魚有巨大的鱗片,(大者如手掌!)並長有肥厚的嘴唇,用來吸食小魚、蝦蟹和石質河底上的其它生物。它還長著堅硬有力的大咽齒,能夠嚼碎魚和蝦蟹甚至大號魚鉤。
至於釣餌,威爾遜和戴維森用印度南部的主食谷粉和成麵團,做成球狀釣餌,或用6~8英寸長的魚作活餌掛釣,為了保持釣餌在激流中不被衝走,需用3~6盎司重的大墜,大頭魚的吃食動作很兇猛,不像它的近親鯉魚那樣小心謹慎。
可及性:10分;謹慎性7分--只要能到那兒,它就吃你的鉤;豐富性:7分--到了那裡,那裡就有魚;;最大重量:7分--也許有100磅的;實際重量:能釣到40~60磅的;兇猛性:10分--地形越複雜, 魚就越兇;非凡性:8分--跑起來力大無比;總分55,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