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全部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在於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
左拉的這句話讓我們明白好奇心的重要性,在《蘇菲的世界》這本哲學啟蒙書中,關於能否成為一個哲學家的討論,最主要的就是要擁有好奇心。只有擁有了好奇心才會注意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即便這些事情已經是別人見怪不怪的了,但是就是因為別人對此沒有了好奇心,這樣才能發現普通人發現不了的東西。
我們常常對九萬裡高空有著無限的好奇,探索星空的那種好奇是鐫刻在骨子裡的。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對腳下踩的這片土地、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無比好奇。所以在不斷往宇宙探索的過程中,也會不斷往下深入探索。
美蘇冷戰在歷史上是一段重要的時期,戰爭結束以後,他們的人力物力都不足以再開展一場戰爭,所以他們的競爭就集中於戰爭以外,而宇宙就是他們一個重要的戰場,他們集中一切科研力量開始為了這片人類未曾踏上過的廣袤領域而用盡渾身解數,在這場太空競賽中兩個國家得到的結果都是無比重要的,他們將那些富有人類智慧的造物送到了太空中,這無疑是值得人們銘刻的。
人類歷史上記載的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是加加林,一名蘇聯太空人,他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因為他提供給了我們新的思路,將目光投向了宇宙。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太空人是阿姆斯特朗,一名美國太空人,當他親自踏上了其他的星球,這對於我們的震撼是無比巨大的,因為我們從前所夢想的都在這樣逐漸地去實現。
除了在航空航天方面,兩個國家在其他方面的鑽研也競爭激烈,蘇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了挖穿地球的計劃,這個計劃一提出來,就非常富有氣勢,但是這個計劃並沒有實施完成,在挖到12226米的地方就停止了。
對於我們生活的地球很多人都有很強烈的好奇心,因為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為什麼是這顆星球而不是其他的星球,它比起其他的星球到底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很多人都會好奇這些問題,在以前的人類也同樣好奇。所以他們對於地球的探索也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我們現在對於地球的認識已經比從前的很多人都要多了,這跟前人的付出是分不開關係的,正是因為有他們,我們才能夠積累對於地球的那麼多的認識。
我們已經在地理書上學到了,地球的半徑和直徑,還有地球的周長等等,因為赤道是一個扁扁的球體,所以在赤道這裡的半徑是最大的,有6378.137千米,平均半徑只有6371千米,所以要想挖穿地球,就要挖出地球的直徑,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並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除此之外,還要關注地球的結構,在地球的內部主要包括了三個結構,分別是地核、地幔和地殼,我們人類主要生活在地殼上,但是地殼也不是一樣的厚度,在我們國家的青藏高原就是地球上地殼最厚的地方,而馬裡亞納海溝就是地球上地殼最薄的地方。在地殼和地幔中間有一個區分的界面,這個界面被我們叫做莫霍界面,蘇聯這一計劃就主要集中在這個界面的深度。
當時全世界的科學界對於未知都充滿了興趣,所以他們認為地底也有著我們所不知道的生物存在,為了找到這些生物的蹤跡,一些國家就開始對地底的探測。首先發起計劃的是美國,他們將目光瞄準了莫霍界面,這個計劃在公元1956年啟動。同時美國注意到了地殼的厚薄的問題,因此打算從海底開始鑽研,只要地殼越薄,需要開挖的深度就越小,所以美國計劃在瓜德羅普島附近的海域開啟這項計劃,從一開始,這項計劃的預算就高達3億美元了,由此可見美國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
如他們的計劃能夠順利實施,這一切會是十分簡單的,他們會很快完成這個任務,然後提出讓全世界都會震驚的發現,但是實際上這個過程非常艱難。他們要面臨的是海水非常強的壓強,地殼也是十分堅硬的巖石,當時的技術根本不足以造出那麼先進的工具,所以這一切工作都顯得很困難,根本不能進行,而一開始計劃的3億美元的預算在開採了315米以後就已經全部用完了,所以這項計劃並沒有達到它的目的就被叫停了,因為如果想要繼續下去,就需要美國花費更多的人力物力,在公元1966年的8月,有關部門停止了撥款,也宣告了探索莫霍界面的計劃破產。而這樣艱難的一點進步就花掉了人們十年的時間,由此可見這個計劃的困難程度。
隨著美國對地底失去了主動權,還在跟他們進行競爭的蘇聯將眼光投向了地底。因為在此前兩個超級大國進行的太空競賽中,美國可以說是遙遙領先蘇聯的,他們在天上難以跟對方競爭,就計劃在地底取得勝利,所以在公元1970年,蘇聯開啟了自己的探索計劃,這個計劃被命名為「地球望遠鏡計劃」。
他們吸取了美國的經驗教訓,一開始對於這項計劃就十分認真,給的預算也十分充足。但是蘇聯很快就發現了,要在這一項上面趕超對方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們第一件事就是定製相關的工具,因為堅硬的地殼並不是普通的鑽機可以往下鑽的,必須去定製更堅硬的鑽頭,所以這種特殊的材料和特殊的設備就花去了蘇聯的4億美元,比美國一開始給出的預算還要高。但是這樣改善後的鑽頭確實也在這項計劃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國花了十年時間也只是鑽了幾百米,但是蘇聯卻在十幾年間,就鑽到了12000米的深度,這讓他們十分驚喜,投入了更多的人力物力來進行這項計劃,但是越往後越難鑽研,接下來的十年時間裡,他們僅僅只往下鑽了200多米了,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這裡,想看他們最後可以挖出怎麼樣的結果。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蘇聯在第二年就宣布了終止這項計劃,此前他們做的所有努力、花費的所有財力都會是一個白費的結果,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一切只是因為往下鑽研的難度實在是太大了,地下的溫度比起地面要高出很多,這樣的高溫對於設備的磨損也是十分巨大的,而鑽頭的價格是昂貴的,繼續往下鑽的話,大概一天就需要更換一個鑽頭,這樣的成本無疑是十分巨大的。而且付出了這麼高的成本,他們能夠得到的收益卻是微乎其微的,為了與美國競爭就花出這麼這麼大的代價實在是不值得,而且從當時鑽出來的深度來看,他們也並沒有任何的驚人的發現,這只是一項沒有回報的無底洞事業。所以蘇聯選擇了及時止損。
雖然鑽探沒能繼續下去,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人類對於我們生存的環境的不懈的探索,這是一種值得歷史銘記的精神,我們要做到對於生活永遠充滿這種探索精神。
參考資料:《現代科學技術大眾百科》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