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中,對於山的概念,或者是巍峨聳立,或者連綿不絕,特別是對於長期生活在平原地區的人們來說,見到山之後無不被它們的磅礴氣勢所震撼到。如果我說世界上有一處高度僅有0.6米的山,相信大家肯定會驚掉下巴,還別說,這座山就在我國的山東省境內。
這座山被稱為靜山,確切的位置是處於山東省膠州平原與黃河三角洲之間的壽光縣境內。從衛星遙感圖像上可以看出,壽光縣地勢非常平坦,放眼望去一馬平川,似乎沒有什麼山脈分布,然而就在這一片沃野之上,存在著一個非常特殊的地貌,那就是「靜山」,而這個山體在衛星圖上是看不到它的存在的,只能通過實地踏查才能發現。靜山東西長1.2米、南北最寬0.7米左右,最高處距離周圍土地才0.6米,呈現北高南低的狀態。從近處看,這座山更像是一顆石頭而已,由於長期沒有見到這座山有絲毫的增長,所以被冠以「靜山」之名。
如果這僅僅是一顆石頭,那麼就不可能被稱為山,正因為歷史上人們對其進行了挖掘,發現下面連著巨大的山體結構,始終不能挖到根基,而且越往下,石體的分布範圍就越廣,根本無法測定其深度和分布規模,所以人們才打破了對其以石頭命名的思維慣性。
圍繞靜山到底是不是山,其實人們已經爭論了上百年了。如果嚴格按照現行對於山體的判斷標準,那麼靜山的地位肯定會受到質疑,因為在地理學上,對於山體來說主要依靠高度來進行判定,高度大於1000米的稱之為高山,高度介於350米至1000米之間的稱之為中山,而高度介於150米至350米之間的稱之為低山。那麼,高度低於150米的地貌,一般情況下不被冠以「山」的名號,而稱之為丘陵或者崗地。
但是,如果根據地質學的標準來判定,山體則與高度的關係不大,而是與「根基」密切相關,只要是露出地面的山體與古老的地下根基緊密相連,而地下相連的部分又分布面積極廣,那麼無論露出的部分有多大、有多高,則都可以被冠以「山」的名號。而像靜山這樣被土壤埋起來的山體,在地質學上叫它「潛山」。
經過地質學家的初步判斷,靜山所在區域,從大的尺度上看屬於環渤海沉積盆地的範疇,在上千萬年以前這裡曾經存在著高大的山體,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特別是進入到白堊紀晚期之後,這裡的地面開始發生地質沉降,渤海以及山東省境內的低洼平原就是在這個時期逐漸形成的。
從地質勘測結果來看,這一區域的地面沉降主要是由於地質作用所產生。環渤海盆地可以劃分為三個地質構造區,即東部、西部兩個走滑構造帶以及中部的一個拉分構造區,在這一個較大的區域內,在新構造運動的作用下,發生了明顯的分裂、沉積和沉降現象,在全新世晚期之後沉陷作用越來越明顯。
據推測,在大約100萬年前,泰沂山系的規模還是比較龐大的,而靜山作為泰沂山脈的餘脈,其高度也較為可觀,不過隨著地面的沉降以及新沉積巖體覆蓋作用的持續進行,靜山的周邊區域逐漸被埋了起來,最後只留下一個石老山體的頭部。
當然,靜山到底屬不屬於古代潛山露出地表的部分,還需要進一步通過地質勘探才能最終確定。為了有效保護靜山,壽光縣已經將其列為縣級重點保護單位,並制定實施了三項有針對性地保護措施,一是禁止砸山採石,二是不能對其進行深挖,三是禁止在靜山附近進行建設活動。為了響應號召,當地的農民在耕種土地時,也刻意地與靜山保持一定的距離,防止農業生產活動對靜山產生不必要的破壞。
因此,並非是沒有人敢攀登靜山,連珠穆朗瑪峰這樣的世界最高峰都有人敢於攀登,何況高度才0.6米的靜山呢,正是由於這座山的嬌小玲瓏,使得當地對其採取了有效的保護措施,使得人們不能隨便攀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