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一個陌生天體出現在了太陽系之內。它來自天琴座方向,以幾乎垂直於行星盤的方向切入,然後繞過近日點加速離開!它倏忽而至又飄忽而去,用其詭異的姿態和步伐,在太陽系留下了一連串未解之謎,等待著萬物靈長的人類去解密!
國際天文學會將它命名為「Oumuamua」,源於夏威夷的土著語言「第一位來自遠方的使者」之意。之所以用夏威夷土語命名,是因為發現它的哈蕾阿卡拉天文臺位於該地區的毛伊島上。臺灣翻譯「斥候星」,香港翻譯「信使星」,似乎都指向於它是一艘外星飛船,跨越了光年的尺度來刺探或者拜訪太陽系!因為不願意拾人牙慧,大陸對它的翻譯工作一時間陷入了瓶頸,最後名詞委委員陳學雷老師另闢蹊徑,建議採取音譯,翻譯成「奧陌陌」星,看似卡哇伊的名字其實飽含玄機:「奧」乃神秘莫測之意,「陌」象徵著遠方的信使。這裡我們不得不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啊!
「奧陌陌」真是外星飛船?它大鬧太陽系的目的何在?隨著它的「遠走高飛」,我們已經不能準確作答了,只可以遐思臆斷。本期視頻,我們不去糾結這些,旨在理清奧陌陌的「來龍去脈」,作出科學合理的解釋與推測。
「泛星計劃」,全稱為「全景巡天望遠鏡和快速反應系統」,是NASA為防止「天外來客」入侵而建立的巡天計劃,同時充當著對星體「光度學」和「測量學」的研究工作。2017年10月19日,位於夏威夷毛伊島上的「泛星1號望遠鏡」如往常一樣打開穹頂,例行著巡天搜星的日常事宜,突然一顆奇異的星體闖入瞭望遠鏡的視線之中,它閃爍著光亮,速度極快,在「不動恆星天」的背景上穿行,用「風馳電掣流光曳影」都不足以形容!天文學家通過粗略的計算,發現它有一個十分極端的雙曲線軌道,該軌道的離心率極大,似乎象徵著它不是「太陽國度」的土著居民,而是源自星際空間不請自來的造訪者。
自捕獲它的蹤跡伊始,無數地面望遠鏡都開始朝著這位客人行注目禮,這是人類最高規格的接待禮儀!時間到了10月25日,經過幾天時間的觀察和計算,並輔以超級計算機的模擬推演,我們掌握了足夠的數據來判定奧陌陌就是太陽系的「外來人口」,因為它的離心率達到了驚人的1.20,超過了太陽系天體所不能達到的極限!在人類發現其蹤跡之前的9月9日,它就以87Km/s的速度,繞過了距離太陽0.25個天文單位的近日點;當它到達近地點時,距離地球僅有0.16AU,即24180000千米,大概是地月平均距離的63倍,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卻錯過了這個最好的「觀察窗口」;直到10月19日,在距地球3300萬公裡的地方,人們才首次目睹了它的尊容。
星體的表面光度如同「化學指紋」,引領著我們去驗證它的身份。歐南臺的「甚大望遠鏡」對奧陌陌進行了長久的追蹤記錄,發現它的光度並非恆定不變,而是急劇變化著的,整體呈現出暗紅之色。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知道彗星、小行星由於其近乎圓球的體型以及較小的長短軸之比,使得它們的光度幾乎不變,或者是有很小的變化。然而奧陌陌這一反常的表現,註定其身份並非「系外彗星」或「系外小行星」那麼簡單。天文學家們通過科學合理的計算,初步判定它是一個「雪茄撞」的物體,長約400米,寬約40米,長短軸之比達到了驚人的10:1!這是太陽系天體所不能達到的極限!並且,奧陌陌無時無刻都「躁動不安」著,它既繞短軸旋轉,又繞長軸翻滾,同時大幅度上下擺動,把「三維高難度動作」練得爐火純青,如同大鬧天宮的孫猴子一樣頑皮,速度也毫不稍遜,一個跟頭不下十萬八千裡!星體表面的顏色情況反映了它的化學組成,奧陌陌的表面呈現暗紅色,表明它有可能如同首顆系外彗星「羅塞塔」一樣富含有機物,也有可能如同土星的衛星「伊阿珀託斯」一樣富含鐵的化合物,同樣,鎳鐵隕石也能呈現出暗紅色,它還可能是一塊鎳鐵隕石。因此僅從顏色入手,我們不能判定它的化學組成。由於它的成分不能斷定,所以它的質量更是無從求得。
奧陌陌離開太陽系的速度很快,地面的望遠鏡很快無能為力,我們不得不求助於太空望遠鏡。哈勃望遠鏡使我們的觀察期延長到了兩個半月,在此期間,科學家們通過夜以繼日的工作,終於獲得了更多的數據來下結論:奧陌陌來自天琴座方向的25光年之外。最新的研究數據表明:它可能產生於一個暴動的早期恆星系統。在該恆星系統中,一顆小行星十分接近於它的父星太陽,那顆太陽的密度極其大,產生出了強大無比的潮汐力。在接近父星的過程中,小行星被潮汐力撕裂瓦解,變成了許多長條狀的碎片。同樣由於潮汐力的原因,一部分碎片被拋出了它的太陽系,淪為了星際流浪者。這些碎片在接近恆星時,它表面的物質被燒融,當它遠離恆星時,融化的物質又再一次凝固,因此質地變得十分堅固,以致於在太空中做高難度動作時不會被解體。
奧陌陌入侵太陽系的軌跡很迷離,它極端的雙曲線軌道在排除萬有引力的作用後,還需要加入一個自主動力的修正項。那麼它的動力何來呢?我們知道彗星在接近太陽時,內部的冰會被蒸發,進而產生出推進力。然而奇怪的是,人們並未觀察到奧陌陌存在彗星那樣的「彗發」和「彗尾」,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科學家們再一次進行了大膽的臆測:可能是當該星體還處於它父星的懷抱中時,淺層的水分就已經被蒸發殆盡了,當它逼近我們的太陽時,深層的水分再從孔隙中溢出蒸發,形成了淡淡的彌散狀水汽,從而不易被天文望遠鏡觀察到。如此牽強的解釋,未必能夠取信於人!試問僅憑淡淡的彌散狀水汽,如何產生如此巨大並且方向高度一致的推進力?據說這還是超級計算機演算出來的模型,難道拋出一個高大上的超算,就能夠增加它的可信度?未免可笑!
更可笑的是哈佛大學的某些專家們,居然言之鑿鑿地稱它是「光帆飛船」,如同霍金教授生前力主推行的「突破攝星計劃」裡闡述的一樣,它的動力來源於光壓驅動。既然這樣,那麼我們為什麼觀察不到它具有龐大面積的光帆呢?它的光度變化又作何解釋?難道是外星乘客們在頻繁地升帆和降帆?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奧陌陌誕生於晚年的恆星系之中。超星星爆炸摧毀了行星,並將行一些行星碎片拋入外太空!似乎說得有點道理,但也不能深究啊!
好了,就此打住吧,關於奧陌陌的身世,我們只能夠推測或者大膽臆測,不敢妄下結論。小夥伴們,你們有沒有更好的觀點呢?不妨在評論區告訴我們,謝謝!